书城励志做事要会算计
2166400000029

第29章 做事要讲原则,算计切勿不择手段(1)

做事不能没有原则。没有了做事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那么,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刻刻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准则的约束,不可能游离于规则之外。

1.算计不能抛弃诚实守信

我们要成为事业中的先锋、领头人,就要有过人之处,不但智慧上如此,胸襟上、品德上更要如此。只有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才会以诚信为本,做一个正直的成功者。

一个不守诚信的人,是无法与其谈论做事之道的。我们知道,以诚待人,是做人美德,千百年来正义之人所赞赏的诚信,已成为做人的准则之一。中国人把诚信立为处世之本,崇尚诚信。青年人,做人做事,也要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事业上用这种习惯来工作,方可适应人们的这种心态和做人美德,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魏晋时有个叫卓恕的人,为人笃信,从不食言。“信、智、勇”是人自立于社会的三个条件。诚信是摆在第一位的。“信”是一个会意字,“人、言”合体。《说文解字》把信和诚互为解释,信即诚,诚即信。古时候的信息交流没有别的方式,只能凭人带个口信,而传递口信之人必须以实相告,这就是诚或信的本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这是中国人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过程中的立身处世之本。靠这样一个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和西方的契约精神有所区别。而且“诚信”在法律化的前提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被推进,在人们相互的交往和所发生的关系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一个有德行而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做人的美德。与朋友交往要诚信。“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为官从政要“谨而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做事做人均无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因为人们均不齿于那些言而无信的人。所以,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离不开诚的,诚是信的基础和保证,诚挚待人,就能严守信义。《庄子·盗跖》上讲有个青年叫尾生,与某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来,大水突泄,这青年竟抱梁柱而死。

真理、正义和公平亦是诚信的原则和标准。如《管子》云:“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故义则求之,不义则止;可则求之,不可则止……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朱熹也说,“人与人要约合义则言,不合义则不言。言义,则其言必可践而行之矣”!这就是说“轻诺寡信则殆”。在动荡的社会中,人心叵测,因而背信弃义的事也是经常发生。食言而肥的人,所在多有,又如张仪苏秦的故事;又如春秋战国的“盟誓”之风,其无信义可说是朝令夕改,一日三变。因此,“求事”、“要约”、“做人”,信与不信,当看合不合理、合不合义;不合理、义,就如孔子所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轻言寡信,如苍梧浇娶妻而美,让于其兄;尾生笃信,水至不去而死,这种不合理义的迂腐诚信,只能是有害无益,连古人也已有非议,今人又何足取?在解决民族、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提高民族凝聚力,振兴国家,安定社会,亲睦家庭方面诚信美德均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周公恪守臣道,匡扶幼主,忠诚不渝,虽有流言,诚信不惧;齐桓公夹谷之会,许返鲁地,信及诸侯,因而成就霸业;晋文公楚地得信,遵守诺言,退避三舍,成为千古美谈;邓训、种世衡以诚信扶慰诸羌,诸葛亮鞠躬尽瘁,并七擒孟获安抚南方,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安居乐业均是由诚信取得的;陆抗、羊祜,互为敌国,而能以诚相待,各自保境安民;朱晖、范式、卓恕一诺必践,不让季布。至于曾子杀猪取信于6岁儿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是人人传颂的美德,也是青年人应该养成的习惯,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东西,并在自己的前进之路上运用起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相信这样的青年人定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做这样的人,首要的是敢于直言,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缩小,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说空话,说假话,骗人,奉承话,是诡诈阿谀。这些都是与坦率直言相对立的,是为人所不齿,所厌恶的。

坦荡磊落,本于正,本于诚。坦率诚直的准则是公正,而正直的保证亦是坦诚。只有在公正忠诚基础上的直言、争鸣、劝谏,才能直而不狡,鸣而不诡,劝而不害,才能起到坚持真理,弘扬正义,抑不平,除邪恶,纠谬误,去诡诈,匡扶正义的作用。否则,没有标准,就会如孔子说的“直而无礼则狡”,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所适从的局面。或者会借争鸣而哗众取宠,假直言而互相攻讦,争权夺利,则属于做人的不坦白之处。

西方人常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国人也是这样,忠君在其次,为国为民才是真正的忠。“从道不从君”,做人做臣就要光明磊落。由于汉武帝脾气不好,同时又是好大喜功而又喜欢征伐的人,所以大多数的臣子对他是极力讨好,但有一位叫汲黯的大臣偏不这样,被世人传为佳话。

汲黯在武帝时官至右内史,列于九卿,属于权臣。性情倔强耿直的汲黯容不得坏人坏事,所以往往是有话当面说,不徇私情。当时,大将军卫青的姐姐是皇后,汲黯见他时也不下拜。有人劝他:“大将军这样尊贵,你不可不拜。”汲黯就说:“就因为大将军有一位见着他不下拜的客人,他便不尊贵了吗?”让劝他的人听了也感到很难堪。武帝常常招集文学儒者,在一起说一些仁义道德的话。有一次朝会时,汲黯对武帝说:“你内心里有那么多满足不了的欲望,口头上却说什么要行仁义,像你这个样子难道也想像唐、虞那样使天下大治吗?”这一番话弄得武帝不仅无话可说,而且连脸色都变了。在场的所有人不禁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幸而武帝没说话。下朝后,武帝对身边人说:“真厉害呀!汲黯这股子憨劲。”有人责备汲黯不该这样做,他却说:“天子设置公卿大臣辅佐他治理天下,难道是希望大家都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只会阿谀奉承,把他往错路上引吗?我们这些人既已就其位,就应尽职尽责,如果人人明哲保身,国家会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连武帝也说:“古代有所谓社稷之臣,像汲黯这样子的大约也就差不多了。”

在中国古代,为了维护真理,坚持正义,保证国家社稷的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而敢于犯颜抗争者不在少数,如比干、伍员、朱云、张纲、陈蕃、魏征、寇准、包拯、海瑞、左光斗、顾宪成等。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传承者,他们所有的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敢于直言代表了民族的精神要求,同时亦体现了民族精神刚直不阿的本质属性。

历史上的先人们为青年人做出了榜样,我们不能丢弃这样的美好品质,所以要养成诚信的习惯,坦荡做人,在追求理想和事业的道路上襟怀坦荡,做事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2.自私的算计,只能是算来算去算自己

只顾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在金钱和财物上特别吝啬、贪婪;自己的东西无论如何不会给别人,而又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东西。这样的人很难取得成功,其行为还会令人生厌。

1844年,法国医生汤尔奇见到有人吸了“笑气”猛地跌倒在地上而毫无知觉,感到十分惊奇。第二天,他就吸入“笑气”,让别人给他拔牙,结果很成功。经过多次试验,1854年1月,汤尔奇在莱克星顿一家医院里公开表演无痛麻醉拔牙手术。但是,由于麻醉不足,病人大喊疼痛,表演失败了,汤尔奇被指责为骗子,并被赶出了医院。但是,了解他全部过程的青年助手希杰仍然对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他便向化学博士克利斯请教,克利斯建议他用乙醚试一试。希杰受到启发,结果大获成功。消息很快传遍了世界各地。从此,乙醚成了各个医院手术室里不可缺少的药品。

不久,法国国会决定拨出10万美元,奖励这一轰动世界的发明,然而,巨款资金和显赫的声誉马上在3个发明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3个人都向法院提出了诉讼,声称自己才是麻醉剂的发明人,应得此专项奖。官司多年未了,彼此都烦恼不堪。最后,希杰因狂怒跌倒而死;克利斯成了至死未愈的精神病人;汤尔奇精神崩溃后在巴黎自尽。

麻醉剂发明者的悲剧告诉我们:原来一个纯洁的向往和美好的动机,当沾上名利的色彩时,再加上人的自私习惯,对人的毁灭将会是多么的无情和残酷。

正因为人的自私、不道德的贪欲,才使社会更加功利、贪婪,而有类似出售病死猪肉给人吃的情况,不能不给我们留下些思考。

“母猪长得越肥,就越喜欢在泥沼里打滚;公牛长得越肥,就越勇敢地朝屠夫走去……”

有一个蜜饯工厂老板的小儿子,到工厂去玩,女工看到可爱的小男孩,就顺手拿了三颗蜜饯给他吃。不料,却被老板看到,老板气急败坏地跑了过来,很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说:“死囝仔,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吃蜜饯,只能吃我们家里妈妈亲手做的,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只见小儿子眼泪滴了下来,他哪里知道,爸爸工厂里做的蜜饯,自己人不能吃,因为添加了什么色素、防腐剂,或不够卫生……

可是,为什么人会这么自私呢?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可分为“自律性道德”和“他律性道德”。一个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卖些稍微肮脏的蜜饯”、“故意不立刻医好病人”或“偷偷地弄松手表中的小零件”,都没人知道,也不会被处以重罚,所以,只要能赚钱就可以——这就是“他律性道德”,比较自我中心主义,并着重现实价值。

相反地,“自律性道德”就有比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例如,对客户必须绝对诚实,不能唯利是图,一定要童叟无欺。

以前,北京有一家餐馆,以专门卖兔肉驰名,客人们都慕名而来,等着吃香喷喷的兔肉。

有一天,一桌客人叫了一大盘兔肉,大家都争相抢食。可是其中一个对兔肉颇有研究的客人,吃了几口后,觉得这个兔肉的味道不太对劲,就把餐厅老板叫了过来,请教他:“请问,这是兔子肉吗?”

“是的,这是咱们这儿地道的兔子肉。”老板客气地说。

“可是,怎么吃起来,味道有点酸酸的,好像是马肉的味道?”客人质疑。

“嗯……这个嘛……先生,不瞒您说,最近兔肉缺货,所以是加了一点马肉没错!”老板笑着回答。

“加了一点?”客人又吃了一口,皱着脸说:“我看,恐怕不只‘一点’吧!味道差很多呢!”

“对不起,是多加了一些,先生!”老板不好意思地说。

“那到底是加了多少马肉呢?”

“一半一半啦!大概是一匹马,配上一只兔子啦!”老板说。

从小,我们就听到“奸商”这个名词,老师也说过“无奸不成商”,所以大家对于商人,都有不太好的刻板印象。例如,哄抬物价、以假乱真、标价不实等。

人是自私的,总会有私欲,但却不能不道德。

所以,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说:“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到井边来喝水的。”

那么怎样才能纠正自私自利的习惯呢?我们提供的建议是:

首先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念。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要斤斤计较,老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有好东西,习惯与别人分享。

其次,不搞“特殊”待遇。不要有与众不同的心理。尽量避免搞特殊待遇,这样可避免自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工作单位中,尽量与同事保持一致,不要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

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感激,要向别人道谢。看见行动不便的人时,不要嘲笑,而应主动上前帮忙,让别人感到快乐,也从中体会助人的乐趣。

3.算计要合理,不要伤害他人的自尊

伤人自尊心是做事大忌,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维护别人的自尊,给足他人面子。这样,也等于是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脸”,就是人的自尊。人如果没有自尊,那便无药可救了。没有自尊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失去的,一种是叫人给毁伤的。对前一种人,他人可做的努力或许很少,但后一种情况,的确要千万注意。不少人的自尊心恰恰是被他人给毁伤的。

有些人由于工作上能力较差,时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给人添麻烦,于是每个单位都想将他调走,似乎又没有地方肯接纳他。有的领导便会对人说:“他要是能调走,我磕头都来不及呢!”这种话便是伤人自尊心的。

事实上,即使是在工作场所中被视为无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与自尊心。他或许看似低能,却在某一方面潜藏着特长;也许,他一无所长,但他却也因此比别人更勤奋卖力。偌大个单位,总该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不应对他抱嫌弃的态度。

有的人本身并不低能,但因为做错了事,也会引得某些人说出伤人自尊心的话来。比如:“你是什么东西?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老底吗?”或者说:“你这种家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话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懒,就是引起大吵大闹。

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强的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尽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后于人。明智的人要保护他人的自尊心,还要想方设法加强他人的自尊心。比如,注重礼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与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适当的褒奖,让他们有荣誉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毁伤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局部的,就是说,被害者的自尊心并未完全失去,他还能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害,这样他就必然记住伤害他的人,对之产生反感、厌憎乃至仇恨。

如果这个人是他的领导的话,他要么积极地谋划调离本单位,要么,便采取“不合作主义”。只要是你说的话,你下的指示,他都不会尽心尽力、甘心情愿地去办。这样,怎么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类是全部的,就是说,被害者已经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觉不到什么叫自尊心受伤害。他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什么污七八糟的事都干。到头来,他本人是毁了,工作必然也大受影响。

4.勇于认错,也是算计的原则

古语有云:“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做错了事一定要勇于承认错误,切忌“讳疾忌医”,这也是做事会算计的一大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

每个人都会犯错,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一到自己的身上,很多人就会犯嘀咕:难道要我承认我不如别人?于是很多时候,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障碍,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是对的,而观点有时确实是对立的,于是留下了埋怨、不满和争执,甚至影响业务往来。这在实际生活中已是屡见不鲜的例子。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它告诉人们,有时候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