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百战奇法
2176600000002

第2章 概述

《百战奇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颇具特色的兵书,自从其产生以来,一再刊行,广为流传,被后世兵家所重视和推崇,并给予了很高评价,有的学者把它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

一、《百战奇法》作者辨伪

《百战奇法》共10卷,3万余字,每卷10战,合为百战。现存世有明弘治、嘉靖、万历刻本及多种清刻本。

《百战奇法》最早著录见于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其后见于明晁瑮《宝文堂书目》、周弘祖《古今书刻》、焦竑《国史经籍志》等书目,但均未说明其作者。清黄虞稷等撰《辽金元艺文志》著录有《百战奇法》,有人便以为是元代作品。但明李赞把它与宋兵书《武经总要》合刻在一起;明茅元仪在《武备志·战略考序》中明确指出“宋有《百战奇法》,继有《百将传》《续百将传》《史略战宗》”;明崇祯年间刊行的军事丛书《韬略世法》,以《新编百战百胜合法引证》为题全文收录《百战奇法》,卷端著录为“宋谢枋得编辑,明汪淇参订”。明邹复序中指出,《百战奇法》“未详作者姓氏……殆宋人手笔,张预、戴溪之流也”;又查对书中引用战例均为五代(含五代)之前各朝的,其中:春秋战国17例,秦汉33例,三国两晋17例,南北朝12例,隋唐五代16例,共计95例(据明弘治十七年、万历二十七年《武经总要·百战奇法》,只选录有95个战例),而独不见宋及其以后各朝战例的踪影。《百战奇法》未见有宋、元刊本,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李赞刻《武经总要》附刊本,在《百战奇法·序》中说:“书亡作者姓氏。”说明其作者已不可考。清澼絖道人辑的军事丛书《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和清抄本军事丛书《帷幄全书十四种》,均收有名为《百战奇略》的书目,并题为明刘基(字伯温)撰,将其与明刊本《百战奇法》对照,内容相同。由此可见,清刊《百战奇略》即为《百战奇法》,题名明刘基撰显系伪托之举。对此,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麟桂重刻《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时,在其为《百战奇略》的题词中指出:“此书题刘基作,盖亦托名。”现在所能见到的是明李赞刻《武经总要》附刊本,之后又有明金陵书林唐富春刻《武经总要》附刊本、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李诏德刻单行二卷本。明崇祯年间刻《韬略世法》收录此书时改名为《新编百战百胜合法引证》。清雍正以后,《帷幄全书》《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等丛书及抄本将其更名为《百战奇略》,并伪称明刘基撰,影响很大,直到近年来有的著者和出版社仍沿袭这一错误说法(详见《百战奇法不是明代刘基的著作》一文,作者张文才,载《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随着《百战奇法》不断公开出版发行,把其作者认定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刘伯温的不乏其人,而且与日俱增。甚至一部分版本直接冠名为《刘伯温兵法》。虽说《百战奇法》的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但从目前所掌握资料分析,关于其作者问题已成定论,把《百战奇法》作者说成是刘伯温,无非是借助“名人效应”,兼有沽名钓誉之嫌,这样只能是以讹传讹。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百战奇法浅说》(张文才著),纠正了此书系刘基著作的错误,明确了本书为宋代作品。

综上所述,《百战奇法》约成书于北宋末年,清雍正后更名为《百战奇略》,其作者已无从考证,系伪托为明刘基所著(《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百战奇法》)。

二、《百战奇法》的特点

《百战奇法》是一部专门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的古代军事著作。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运用几近白话体论述兵法理论和作战实例,开创了中国古代兵法运用通俗语言著书立说的先例。

一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百战奇法》与《武经七书》,特别是与《孙子兵法》关系密切。所引用百条古兵法警句,有87条出自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而其中引自《孙子兵法》的达60条之多,占引用古代兵法总条数的60%,占《武经七书》总条数的69%多。明李赞指出:“其命名立法,多出孙武子、《武经七书》,盖以《孙子》为经(《武经总要·百战奇法序》)。

但是,《百战奇法》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以《孙子》为经”,继承了孙武的思想精华,而且更在于它对《孙子兵法》的许多观点的诠释和阐发有独到见解。例如,《孙子兵法》的“其下攻城”,一向被指为历史的局限性。《百战奇法》的作者似乎不同意这种观点,并认为“其下攻城”是一般的战争指导原则,是与“伐谋、伐交、伐兵”相对而言的,是主张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不希望以大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百战奇法·缓战》指出:“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取之,则利。”再如,关于速战速决和持久作战的原则问题。《百战奇法》认为,在我强敌弱、敌寡我众、胜利确有把握的情况下,对来犯之敌,要采取速战速决的进攻战;但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胜利无把握的情况下,则应采取持久的防御战。这种能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的实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作战原则的思想,比孙武单纯强调的“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孙子兵法·作战篇》)的速胜论主张,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认识上,都更前进了一步。关于进攻作战中追击的问题,孙武主张“归师勿遏”、“穷寇勿迫”(《孙子兵法·军争篇》);而《百战奇法·逐战》则主张,对于企图保存实力,“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的敌人,不要盲目追击,“宜整兵缓追”,以防中“奇”上当。但对确属溃败之敌,则应“纵兵追击”,务求歼灭。这种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作战行动的思想,比孙武的片面主张,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战争指导需要;对“围师必阙”(《孙子兵法·军争篇》),《百战奇法·围战》从敌我两个方面阐述了“围师必阙”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战术,运用的手段则是虚留生路,目的是动摇敌人坚守意志,诱敌逃跑。围攻敌人要“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这一战术我可用,敌也可用,所以《百战奇法·受战》又指出了对付这一战术的方法:敌人围攻我时,“当圆阵向外,受敌之围。虽有缺处,我自塞之,以坚士卒之,四面奋击,必获其利”,等等。《百战奇法》是否受《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启发,罗列百战,现已无从考证。

二是列举了军事领域里大量对立统一关系,充满辩证法思想。《百战奇法》是分条论述战争、治军和作战指导,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书中分篇立论,对比分析,说明相反相成的道理。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各篇之间,并非孤立不联,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由于《百战奇法》已经意识到军事上的许多矛盾现象都相反相成的,所以它朴素和辩证地分析了军事斗争领域的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现象,辩证地论述了强与弱、众与寡、虚与实、进与退、攻与守、胜与败、安与危、奇与正、分与合、恩与威、赏与罚、主与客、劳与佚(逸)、缓与速、利与害、轻与重、生与死、饥与饱、远与近、整与乱、难与易等正反两方面大量对立统一关系,提出在不同情况下,要采取不同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人们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研究战争,避免战争指导上的形而上学和片面性,给予了很好警示。它从战争千变万化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已经触及到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这是《百战奇法》一书突出的特点、最为可贵的地方。该书按照作战双方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气象等等),分为百战,每战既以兵法为依据阐明兵法韬略,又以适当战(事)例加以证明;各战既相对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成正反对比,论点与论据相互结合,辩证分析论述了获取作战胜利的方法和手段。

由于《百战奇法》汇集了古代兵法和战史的许多精华,所以通篇充满着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富有军事哲理。如它特别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反对巫祝卜筮等迷信活动。在《人战》中指出:“行军之际,或枭集牙旗……或麾竿毁折,唯主将决之。”行军作战中出现猫头鹰落在帅旗上,或者旗杆突然折断等异常现象时,主帅要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置,稳定部队士气。只要禁止迷信的流行,消除部队的疑惑,就是战死也不会退逃。它在解释“穷寇勿迫”时,明确提出了“物极则反”的观点,指出:“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则胜(《穷战》)。”“匆迫”不是不追,而是缓追,待机歼敌。

三是搜集存录了大量中国古代战例资料。《百战奇法》是一部具有编纂特点的兵书。其作者广征博引,将战争诸方面概括归纳为100个题目,即书名所讲的“百战”。每篇先阐发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引一句古代兵书中的名言概括本篇内容,最后引用战(事)例或将帅事迹言行,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明代李赞指出:“百法若传,每法即具所以,复引古将帅所行之有合者证之”(《武经总要·百战奇法序》)。如《谋战》:“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接着引证了春秋时,晋齐两国君臣相互伐谋的战争实例。它融会兵法理论和战争战斗实例于一体,便于理解和掌握,是其一大特点,这在中国古代兵书中是极具特色,非常少见的。

《百战奇法》搜集了各种类型的战(事)例近百例(最早的是公元前700年春秋初期的楚绞之战,最晚的是公元945年五代末期的后晋与契丹的阳城之战),汇集兵法精粹和战史资料,分类排纂,既可作为兵法理论来阅读,又可作为工具书供查阅战史资料来使用。其思维方法和著述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流传甚广,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明王鸣鹤评论说:“《百战奇法》五十款,款下各附合于孙子兵法,且更以古人之行事证之,利害得失昭然于心目之间,殊足以启发后人,而战道略备矣(《登坛必究》二十)。”《百战奇法》采用以单音词设条立目,以古代战例为论证事例的论史结合、正反对比的著述方式,从现存古兵书的情况看是最早的,其体例对后世影响颇大,明清以及其以后的许多兵书,如《白毫子兵畾》《兵经百篇》《三十六计》等都采用这一体例。《百战奇法》所搜集和存录的这些古代战争战(事)例,一般都注有发生时间和资料来源,这为后人检索战争战(事)例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提供了方便。但是,书中有些篇题立论不够恰当,有些兵法、战(事)例选择不够精当,前后体例不够统一,这是一个重要的缺憾。

三、《百战奇法》的军事思想

《百战奇法》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围绕战争谋划、治军备战等问题,在诸如战争性质、战略战术、军事谋略、国防战备、作战指导、后勤补给、军事地理、将帅修养等方面都有所论述,但着重探讨和论述了古代战争的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在前人论兵的基础上,结合古代战争实践,总结了许多可资后人借鉴的宝贵经验。

在战争观方面,《百战奇法》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军事思想,认为“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讨不止,终至败亡”(《好战》),同时又主张“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忘战》)”,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忘战》)。”认为战争的性质有顺与逆、直与曲之分。既反对穷兵黩武、肆意发动战争,又主张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既强调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人战”的可贵思想,又重视物的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利器械”、“有粮必胜”。

在作战指导方面,认为分析和研究敌我实际情况,是制定用兵方略的根本前提。主张灵活用兵,认为“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变战》)”。故作战中要因变制敌,灵活用兵,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作战原则。主张“以计为首”,“先胜后战”。在确有胜利把握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进攻,“见可而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要硬拼,要避其锋芒,“知难而退”,伺其空隙,待机而动。例如,我众敌寡时,把兵力区分为“奇”、“正”两部分,以正兵正面进攻,以奇兵侧后迂回,前后夹击,一举歼敌。对于阵势未定、行阵未整之敌,要“先以兵急击之”,打敌措手不及;对“行阵整而且锐”之敌,则“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后战》)”,等等。强调作战中要从敌情实际出发,采取各种不同方法惑敌、误敌,创造致敌“破灭之势”。例如,己弱敌强时,要示强于敌;己强敌弱时,则“可伪示怯弱以诱之(《强战》)”。对强大易骄之敌,要“卑词厚礼,以骄其志(《骄战》)”;对愚顽贪婪之敌,则设饵以利诱之。强调作战都要先占据形势便利之处,但应视兵种不同和兵力多寡等情况,选择不同的地形。例如,山战须居高阜,谷战须附山谷,水战须居上风、上流,泽战必就地形之高处。以步兵对敌车兵、骑兵作战,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以骑兵对敌步兵作战,须得平易之地;以车兵对敌步兵、骑兵作战,要选择便于战车机动的平原旷野;使用小部队以寡击众时,“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寡战》)”;使用大兵团以众击寡时,“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众战》)”,以利部队机动灵活;等等。强调作战中要充分利用有利天候条件,并根据不同天候条件采用不同作战手段。例如,在干燥易燃条件下作战,对于扎营于草莽山林之敌,或是敌人屯积粮草之所,可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在有风天气作战,可根据不同的风势,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战法:如遇顺风,要“致势而击之(《风战》)”;如遇逆风,可乘敌人松懈麻痹之隙,出其不意而捣之。在风雪交加的天候下作战,“觇敌无备,可潜兵击之(《雪战》)”,以奇袭手段取胜等。全书以大量篇幅论述了不同兵力对比、不同作战对象、不同作战形势、不同气候地形条件下的不同战法。

在治军方面,主张先教而后战,赏罚必信,恩威并重,将帅要关心爱护士卒,士卒要听从指挥。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凡欲兴师,必先教战(《教战》)”,认为只有平时搞好训练,战时才能打胜仗,只有“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怒战》)”,才能奋勇杀敌。强调将帅要甘苦共众,诚实守信,赏罚严明,发挥表率作用,才能带好部队。

在后勤补给方面,特别重视粮秣的供应,对己要确保粮道畅通和粮秣供应;对敌则要设法断其粮道,迫敌屈服,等等。

可以看出,《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专门阐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法为特色的古代军事论著,无疑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位置。

《百战奇法》不仅在于它曾对宋以后兵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更在于它那从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战争的思想方法。它所论及和揭示的许多作战原则和战法,对我们今天分析和研究现代战争规律及指导原则,仍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及发展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