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妙用人际巧办事
2177300000020

第20章 这样求人办事最有效(2)

两个生意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相互信任,并签订了合同,原因在于他们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打开了进行交谈的突破口。

初次见面,寻找共同的话题,除了能消除彼此的紧张感、陌生感外,有时还可以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广告公司营业部刘先生的一段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刘先生到云南旅行,晚餐时来到一家小餐馆,进门一看,有许多顾客在用餐。刘先生正想着是否还有位置,眼光一扫,发现在最内侧还有一处空位,但不知是否有人预约。

犹豫片刻,他走过去主动向坐在空位旁边的那位先生打招呼:“你好!”

对方也非常有礼貌地回了一声:“你好!”

刘先生接着问这位先生:“请问这位子有人吗?”

对方回答:“没有人坐。”

刘先生便说:“我是否可以坐在这里?”

对方心情非常愉快地回答:“当然!当然!请坐。”

刘先生坐下之后同对方闲谈说:“我是今天才从上海来这里的,云南的街道真是古意盎然,许多白色墙壁的建筑,看了之后让人心情平静了许多。”

对方亲切地回答说:“你是从上海特地来的啊!那你去过某某地方了吗?这个地方是很有历史内涵的……”接着,他同刘先生谈起了云南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最后还给了他一张名片,原来他是云南新闻社的业务主任。刘先生也谦虚地递出自己的名片,这位业务主任看到刘先生的名片,惊喜地说:“噢!你在广告公司高就啊!今天能够遇见你真是太有缘了!是这样的,我们公司想在上海成立一个分部,正想找一个广告公司合作呢!”

就这样,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竟然与他谈妥了一笔500多万元的业务,真是令刘先生意想不到。

(2)察言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言谈举止等各方面。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

在火车上,一位中文系的学生看到对面座位上一个年轻人正在读一本世界名著,于是他主动与对方交谈:“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呀?”

对方回答:“我是学中文的。”

“哎呀,咱们是学同一个专业的,我也是学中文的。你现在读大几啊……”

由于这位大学生观察仔细,寻找到共同点便打开了交谈的思路。两个人在火车上聊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事情,相互从对方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3)以话试探,找到双方共同点。

陌生人相遇,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主动开口讲话是必须的。有人以动作开场,一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一边以话语试探;有的通过借书借报,来展开彼此交谈的话题。

王女士到医院里就诊,坐在候诊室里,邻座坐着的一位大姐很健谈,主动和她闲谈:“你是来看什么病的?听口音不像本地人啊!”“是的,我不是本地人,我老家是山东青岛的。”邻座大姐得知这一消息时,很高兴地说:“青岛非常美,我经常去青岛出差……”王女士便问:“那您在什么单位工作呀?”于是她们亲切地交谈起来,等到就诊时,她们已经是熟悉的朋友了,分手时她们还相互邀请对方到彼此家中做客。后来那位邻座大姐去青岛出差遇到困难时,还多亏了王女士帮忙。

(4)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陌生人在座,作为对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以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从而为自己以后与对方拉近距离打开方便之门。

一位县物价局的科长和一位县中学的教师在朋友家见面了。主人对这两位陌生人做了相互介绍,他们发现都是主人的同学这个共同点,马上就围绕“同学”这个突破口进行交谈,相互认识和了解后,渐渐变得亲热起来。这就为双方以后请求对方办事打下了感情基础。

(5)揣摩话语,探索双方共同点。

为了发现对方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与交往的对象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从中发现共同点。

在公共汽车上,小张不慎踩到了旁边一位老者的脚,她连忙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真不好意思。”老先生却笑着说:“没关系,你是哈尔滨人吧!”小张奇怪地点点头,老先生忙说:“我曾经在那里工作了三年,那是十年前的事了,现在哈尔滨变化挺大吧!”这样一路下来,小张同老先生谈得很投机。后来小张才得知,老先生就是她在读的那所大学的老教授,后来小张还多次拜访过老先生,老先生为此感到十分欣慰。

可见,通过细心揣摩对方的谈话,可以找出双方的共同点,使陌生的路人变为熟人,进而发展为朋友,建立起了朋友关系,办事就会多出一条路子。

求人办事,学会客套

求人办事,免不了要懂得一些客套的技巧。有人说,求人办事多数情况下都是求熟人办事,何必来那么多客套,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客套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一种礼貌,是求人办事的前奏曲。如果你去找人办事,别的不讲,直截了当就说出你要办的事,对方肯定会觉得有点突兀,感情上也接受不了,办起事来就会大打折扣。

幽默的语言大师林语堂总结说:中国人求人办事时就像写八股文一样,寒暄和客套是少不了的。如果“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地开题,就显得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加显得冒昧了。林语堂还说,求人办事,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优美,不仅有风格,而且有结构,其结构大致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就是寒暄和客套,最后一段就是提出所求之事。可见,客套在求人办事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起着铺垫和伏笔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来到朋友或同学的聚会上时,那里有你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他们看见你来了,立即起身相迎,对你表示欢迎,然后请你坐下,给你冲上一杯茶,再接下来,双方寒暄几句,客套一番。这样一来,对方的感觉就会很好,自己的感受也会很好,双方可以由此变得更加热情友好,从而使你们的友谊进一步升温,不知不觉中,就为你求人办事打开了方便之门。

不仅会客套好办事,客套多也容易交朋友。

有人说,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客套和寒暄可以帮助你认识更多的朋友,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促成两人的交往。

在求人办事以后,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就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等到你下次求他办事时,他仍然会比较乐意。如果你不说一声“谢谢”,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出力不讨好的感觉,他的劳动没有得到肯定,或许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了。

在人际交往、求人办事时,客套的作用不容低估。很多时候,客套能表示尊重对方,表示礼节和谦虚,比如,有人作报告或讲话,总要借助这样的客套话:“我水平不高,能力有限,恐怕讲不好,还望大家多多包涵。”或者是“我讲得不好,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诸如此类的客套话,表面上看是随口而出,是习惯用语,实际上却起着表明自己态度谦恭的作用。这样,在讲话者偶然出错的情况下,大家也会谅解,而不再跟着起哄。

另外,讲客套话也是减少求人办事“摩擦”或者“阻力”的润滑油。请人办事,说一声“劳驾”;办完事后说一声“让您费心了”,都能显示出你礼貌周到、谈吐文雅。生活中学会必要的客套,就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远的推荐书。”

当然,客套要自然、真诚,言必由衷,富有艺术性。

昆明一家大酒店的门厅服务员就是这么做的。当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杨先生第一次到达该酒店时,这位服务员向他微笑致意:“您好!欢迎您光临我们酒店。”第二次他再来到这家饭店,这位服务员认出他来,边行礼边说:“杨先生,欢迎您再次到来,我们经理有安排,请上楼。”随即陪同杨先生上了楼。时隔数月,当杨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时,那位服务员脱口而出:“欢迎您又一次光临。”杨先生十分高兴地称赞这位服务员:“有礼有节,自然真诚。”

作为宾馆酒店的服务员,不是只知道按照口令喊号子的机器,而是一位有情感、有思想的大活人。如果能根据情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客套语,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性化的服务,才更容易受到宾客的好评。

抛砖引玉,投其所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无论这种爱好是有关吃的、喝的或者是玩的,要想成功地求人办事,必须抓住他的喜好,然后使用他的这种喜好,采取抛砖引玉的策略准能办成事。

中国人常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一旦接受了人家的好处,占了人家的便宜,再拒绝起人家的请求来,就不那么好意思开口了。中国人重人情,讲面子,“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聪明人运用这一方法,抛砖引玉,几乎百试不爽。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就曾被这种糖衣炮弹打中,吃了一次哑巴亏。

郑板桥擅长画竹、兰、石、菊,而且书法也十分优美,他的书画在当时极有名气,以至于慕名上门求他字画的人络绎不绝,郑板桥也不客气,写了一张价格表贴在大门上,上面写道:“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衷)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明码标价,颇为痛快直爽。

不过,郑板桥恃才傲物,鄙视权贵,一些达官显贵想索求书画,即便推着一车银子,也会被拒之门外。

有位大富翁新盖了一处宅院,富丽堂皇,但就是缺少点斯文气息。有人建议,何不弄两幅郑板桥的字画,往客厅里一挂,岂不就高雅脱俗了吗?富豪一听,恍然大悟,拎着钱箱就往郑板桥家跑。名片送进去后,照例被挡在门外,以各种理由拒绝,一连几次都是如此。

大富翁有一位做大官的朋友,朋友听说了此事对他说:“老弟,你太不了解郑板桥了,别说你啦,我想要他的画,要了好几年,都还没弄到手。”

大富翁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他就不相信拿不到郑板桥的字画,他对大富翁夸下海口说:“瞧我的,不出几天,我一定能从他手中弄几幅字画来,而且还要他在上面写下我的大名。”

于是,大富翁派人四处打探郑板桥的生活习惯和各种爱好,不久就有了结果。

这一天,郑板桥出来散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附近并没有乐坊。郑板桥感到好奇,于是循声而来,他发现琴声出自一座宅院,院门虚掩。郑板桥推门而入,眼前的情景让他大为惊讶:庭院内修竹叠翠,奇石林立,竹林内一位老者鹤发童颜,银髻飘逸,正在忘情拂琴。哎呀,这分明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吗?

老者看见他,琴声戛然而止,郑板桥见自己坏了人家兴致,有点不好意思,老者却毫不在意,热情让他入座,两人谈诗论琴,颇为投机。谈兴正浓,突然,飘来一股浓浓的狗肉香味,郑板桥感到很诧异,口水也已经忍不住要流下来。

一会儿,只见一位仆人提着一壶酒,端着一大盆烂熟的狗肉,送到他们面前。一见狗肉,郑板桥的眼睛就盯在了上面,老者刚说个“请”字,他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狗肉吃起来,连句客套话都忘了说。

郑板桥狼吞虎咽地吃完狗肉,喝完酒,这才意识到连人家尊姓大名还不知道,就糊里糊涂地吃了人家的东西。现在酒足饭饱,总不能就这么一甩袖子,抬起屁股就走人吧!然而,怎么答谢人家呢?留点银子吧,太俗气,再说自己身上也没带钱。想来想去,随身只剩下书画笔墨的技艺,于是,他对老者说:“今天能与您老邂逅,实在是幸会,感谢热情款待,我无以回报,请您找些笔墨,我随手写上几笔,也算留个纪念吧。”

老者似乎还有点不好意思,连声说:“区区一顿饭不过是小意思,何必那么在意!”

郑板桥以为他不稀罕书画,便自夸说:“我的字画虽算不上精品,但还是可以换银子的。”

老者这才找来笔墨纸砚,郑板桥画完,又问老者的姓名,老者报上姓名,郑板桥觉得有些耳熟,但又想不起来是在哪里听到过,只好在落款处题上“敬赠某某某”。看看老者满意的笑容,他这才告辞离去。

第二天,这几幅字画就挂在大富翁那所豪宅的客厅里,大富翁还请来宾客,共同欣赏。宾客们原以为他是从别处高价收购的,但一看到字画上有他的大名,这才相信是郑板桥特意为他画的。消息传开后,郑板桥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又沿着那天散步的路线去寻找,发现那座宅子原来是一所无人居住的闲置院落。到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只顾贪吃狗肉,竟然上了那老翁的当。

交换资源,平衡利益

求人办事,其实就是一种交换资源的过程。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他说的这种社会交换,就是指相互间的资源交换。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显然不符合求人办事的规律。

任何人在求人办事时,都是在与对方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上的,或者是感情上的,或者是其他的。假如你去找人办事,就得先估计自己能不能帮对方办事,有没有什么可以作为交换条件。你如果什么交换条件都没有,那么事情就难办了。

所谓交换条件,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不是,你的某种能力对方认为很需要,那你的某种能力就可以作为交换条件;你的某位亲戚是个有地位的人,对方若认为有可能会用到你的亲戚,那么你这位亲戚的财势地位,就可以作为交换条件;你的社交能力特别强,对方认为你有很好的前途,这也可以作为你的交换条件。求人办事,首先要让对方知道你也有能力为他办事,他能从你这里得到好处,或者知道你有使用价值。这种情况下,你再开口,所求之事就会大功告成。

从另一个角度讲,求人办事也是一种平衡双方利益的过程。求人办事,不管办什么事其实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要通过别人获得这种利益,又必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利益平衡关系。就是说在利益问题上不能总一头大,一头小,不能让对方一味地付出,即便这种付出只有一点点,也是如此。因为,久而久之积少成多,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因此,要在对方付出之前或付出之后让他有所得,要让他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心安理得。这就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回报,当然这种回报不限于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感情上的。所以,在请人办事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这种利益平衡关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办事。

从前东北有一位政客,他想让张作霖为他谋得一份美差,于是托当地一位有名望的老者向张作霖推荐他,但是委任状一直没有下来。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旧友,此人正好是张作霖的顾问。政客就把自己的处境告诉了他,请求他催催张作霖。他见政客一脸失望,于是为他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张作霖平时喜欢打牌,我们就借某总长家里,请人来吃饭打牌。打牌时你也来,你是打麻将的老手,每次都能打赢,这回你只许输,不许赢。不妨连自己的底也输光,一定要让老头子赢得满意。到那时候,我自有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