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悲惨世界(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2183900000012

第12章 芳汀(12)

“所有的钱还都在我的身上。四天我只花了25个苏。那25个苏还是我在格拉斯帮助别人从车上卸货挣下的。您既是神甫,我就得和您说,从前我们牢里有个布道神甫。有一天,我还看见一位主教。大家都叫他‘主教大人’。那是马赛马若尔教堂的主教。他是一些神甫的上司。对不起,像我们这样的人,不会讲话,这您晓得,我们这等人实在说不好话。那主教在监狱的一个祭台上做过弥撒,头上有个尖的金玩意儿。那是在中午,那玩意儿被照得雪亮。我们一排排地站定,三面围着他。在我们的前面,有许多的炮,引火绳子也点着了。我们看不大清楚。他对我们讲了话。但他站得太靠里了,我们听不见他讲了些什么。他是那样的一个主教。”

他说到这里,主教走过去关上了那扇敞着的门。

马格洛大娘又进来,把拿来的一套餐具摆在桌上。

“马格洛大娘,”主教说,“请把那套餐具摆在靠近火的地方。”他又转过身,朝着他的客人:

“阿尔卑斯山的夜风很冷。先生,您大概很冷吧?”

每次,主教柔和严肃、用诚意待客的语气说出“先生”二字时,那人总是高兴得不得了。“先生”对于罪犯,正像一杯水对于墨杜萨墨杜萨,船名。1816年9月2日,该船在距非洲西岸40海里地方遇险,船上149位旅客改乘木排,在海上漂泊了12天。旅客多因饥渴死去,只有15人得救。的遭难者。遭受羞辱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瞧,”主教说,“这盏灯太暗了。”

马格洛大娘会意,走进主教的卧室,从壁炉上取出了那两具银烛台,回来点好放在桌上。

“神甫先生,”那人说,“您实在太好了。您看得起我,让我住在您的家里,为我点起蜡烛。而我并没有瞒您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并没有瞒您我那倒霉的经历。”

主教坐在他的身旁,轻轻地按住他的手。

“对我讲您是什么人,这没有必要。这扇门是不管走进来的人叫什么名字的,因为房子的主人并不是我,而是耶稣基督。因此,对走进这屋的人只需问他是否痛苦。您饥寒交迫,心有苦痛,那么,您就放心住下好了。并且也不应当谢我,不应当说是我把您留在我的家里。需要住处的人,都是离开了自己的家的人。您是过路人,您听我说,与其说您是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是在自己家里。在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我为什么要知道您是谁呢?并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诉我以前,您已经有了一个名字,那是我早已知道了的。”

那人听罢,睁大了眼睛,满是疑惑。

“真的吗?您已经知道我的名字了?”

“是这样,”主教回答说,“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真怪,神甫先生,”那人叫起来,“我进来时肚子饿得咕咕叫,可由于您这么好,我现在已经不饿了,我已经不觉得饿了。”

主教看着他,说:

“您大概吃过许多苦吧?”

“穿红衣,脚上拖着铁球,睡一块木板,忍受严寒酷暑,做苦工,编进苦囚队,挨棍子!好好的,没有一点事也得拖上夹链条。错说一个字就被关进黑屋子。病在床上还拖着链子,连狗都不如!19个年头!我已经46岁了。现在还得带张黄纸身份证,就这样。”

“对呀,”主教说,“您走出了苦海。您听着,上天给予一个流着眼泪忏悔的罪人的快乐,比给予100个穿白袍的善人的,还更多些。您是从苦地方出来的,这样,如果您怀着对别人的愤怒憎恨之情,那您是值得可怜的;如果您怀着善心、仁爱、和平的思想,那么,您获得的就不仅仅是怜悯,而是高贵,会比我们每个人都更高贵些。”

马格洛大娘摆上了晚餐。有一盆汤,是用清水、植物油、面包和盐做的,还有一些咸肉、一块羊肉、无花果、新鲜乳酪和一大块黑麦面包。她主动拿出了一瓶陈年母福酒。这是主教平时不用的。

主教的脸上忽然呈现出好客者常有的那种愉悦表情。“请坐。”他连忙说。他还是按平日留客进晚餐的老样子,请那人坐在他的右边,巴狄斯丁姑娘——现在完全宁静自如了——坐在他的左边。

主教依照以往习惯,先做祷告,然后亲手分汤。那人贪婪地吃起来。

忽然,主教说:“桌上像是缺了一件东西。”

马格洛大娘的确没有把那三副绝不可少的餐具摆在桌上。照这一家人的习惯,主教留客进晚餐,总是把那六份银器摆在台布上的。这其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陈设。这种把清寒的景象提升为浮华的做法,这种温雅的假奢华,只不过是这一家人一种稚气的情趣而已。

马格洛大娘明白主教的意思,于是一声不响地走了出去。不一会儿,三副闪闪发光的银具便整整齐齐地被摆到三位进餐者的面前。

四、有关蓬塔利埃乳酪厂的详情

为了把那晚餐桌边发生的事大致地讲一讲,现在,我们照录巴狄斯丁姑娘写给波瓦舍佛隆夫人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详细、真实地记叙了主教和苦役犯谈话的情形。

……那人对谁也不再注意,贪婪地吃着,活像一个饿死鬼。喝完汤以后,他说:

“仁慈的神甫先生,这一切对我来说实实在在是太好了。可我得说,我看到了,那些不肯和我一道吃饭的车夫比您吃得还好些呢。”

这是他观察的结果,是句实话,但我还是觉得这话有些刺耳,只听我哥说:

“他们要比我辛苦些。”

“不,”那人接着说,“他们的钱多些。您穷,我看得出来。也许您连本堂神甫还不是呢。大概是个普通的神甫吧?真是没有道理,要是慈悲上帝是公平的,您理应是个神甫。”

“啊,慈悲上帝的好处是远不能用公平二字表达的。”哥哥说。

过了片刻,哥哥问他:

“冉阿让先生,您是要去蓬塔利埃吗?”

“那是指定的地点。”

我想,他一定是这样回答的。随后,他又说:

“明天一早我就得走。这段路很艰难。晚上冷,白天又很热。”“您要去的那个地方是不错的,”我哥说,“革命那阵儿我家破了产,起初,我在法兰什·康地藏身,靠自己的两只手做工度日。我极力忍耐着。我在那里找到许多工作,只要我们肯选择。造纸厂、制革厂、蒸馏厂、榨油厂、大规模的钟表制造厂、炼钢厂、炼铜厂,铁工厂少说也有20个,其中四个分别在洛兹、夏蒂荣、奥当库尔和白尔,它们都很大。”

我想我没有搞错我哥哥说的那几个工厂的名字。随后,他又转向我:

“亲爱的妹妹,我们有亲戚在那里居住吗?”

我回答说:

“从前有过,如德·吕司内先生,革命前是蓬塔利埃的卫戍司令。”

“不错,”我哥接着说,“但是到了九三年,人们就再不存在亲戚了,大家都要靠自己的两只手。我做过工。在蓬塔利埃,冉阿让先生,就是您要去的那地方,有一种历史悠久而极有趣的实业。”他又转向我,“我的妹妹,这就是他们称为果品厂的那些乳酪厂。”

于是,我哥一面劝那人吃饭,一面把蓬塔利埃果品厂的情况非常详细地介绍给他听。厂分两种,一种称“大仓”,归富人所有,里面有四五十头牛,每年夏季可以生产出七八千个酪饼;另一种称合作果品厂,是穷人们的。半山里的乡下人把他们的牛合起来喂养,产品归入伙者。他们雇用一名制酪技师,这种技师被称为格鲁阑;这格鲁阑会每天三次去收各会友的牛乳,然后把数量记在双合板上。4月末,乳酪厂便正式开始工作了。6月中,那些制酪工人就把他们的牛拉到山里去。

那人吃着,精神也逐渐好了起来。我哥哥拿上好的母福酒招待客人,他自己却不喝,说那酒太贵。哥哥的神情愉快而又怡然,向客人讲述一些琐事,态度十分殷勤。他再三强调那些格鲁阑个个状况良好,好像他迫切希望那人能懂得那里是个安身的好地方,而又感到不便直截了当地对他加以开导似的。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那人的来历我已向您讲过了,可我的哥哥整个晚餐期间,直到就寝前,除了在客人刚进门时说了几句关于耶稣的话以外,再没有说过一句勾起那人伤心事的话来,也没有说一个字可以使那人看出我哥的身份。在那样场合,大概是很可以告诫他几句,并且把主教的身份亮出来,先给罪犯一个深刻的印象的。如果这个可怜人碰上了别人,他所得的,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应当得到精神食粮,而这种精神食粮不过表现为:在谴责当中附带一番教训开导,或者至少也是直接勉励他重新做人的言辞。但我哥竟连那人的籍贯和历史都不曾涉及,因为在他的历史里他有过过失,我哥大概是怕提起他的历史会给他带来回忆。我哥谈到了蓬塔利埃的山民,但只强调他们接近青天,工作舒适。他说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没有罪过。但正说到这儿,他突然停了下来,唯恐他无意中说出的那两个字眼儿含有可以触犯那人的成分。我仔细分析了我哥这样做的目的,自信领会了我哥的心思;怜悯那个冉阿让,因为他受的苦太多了,我哥想方设法让他感到轻松。使他感到他自己是和旁人一样的人。这样,即使只有片刻,也是好的。这是不是对慈善的最深切的了解呢?我慈祥的夫人,他的做法是不是比告诫、比教训、比暗示更高明些呢?人有痛处,最好的爱护,便是绝对不要触及它,难道不是这样吗?我想这或者就是我哥内心的想法了。无论怎样,我可以说,即使他是这样想的,却不曾流露过,连对我也不曾,而是自始至终,态度犹如平时,像招待瑞德翁·勒普莱服先生或是总司铎管辖区的司铎时一模一样。

晚餐将要完、大家吃着无花果时,有人来敲门。那是瑞波妈妈。她抱着孩子。我哥在那孩子的额上吻了一下,向我借去15个苏,给了瑞波妈妈。这时,那个人的注意力已不那么集中了,他不再说话,显得疲倦异常。我哥念了谢食文,转身对那人说:“您肯定乏极了。”听了这话,马格洛大娘连忙收拾桌子。我们应该走开了,以便让那人休息。于是,我和马格洛大娘一同上了楼。过了片刻,我叫马格洛大娘把我房里的那张黑森林麂子皮送到那人的床上,为客人抵御夜间的寒冷。只是那张皮已经旧了,毛也差不多落光。它是从前我哥住在德国多瑙河发源地附近的多德林根城时买的。餐桌上用的那把象牙柄的小刀,也是在那地方同时买下的。

马格洛大娘送去后即刻就上楼来了。我们在晾洗衣服的屋子里向上帝做了祈祷,后来,没有再谈什么,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五、安谧

卞福汝主教向妹妹道过晚安之后,自己拿起桌子上的一个银烛台,把另一个递给客人,说:“先生,跟我到您的房间去。”

那人跟着他。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那所房子的结构,到有壁厢的祈祷室去,或是从那里面出来到外面去,都得经过主教的卧室。

他们进屋时,正碰上马格洛大娘向主教床头的壁橱里放那些银器。这是她每天睡前要做的最后一件事。

主教把客人安顿在壁厢里。床上铺着洁白的床单。那人把烛台放在一张小桌上。

“好了,”主教说,“好好睡上一夜,明天早起动身前,再喝一杯我们家自产的热牛奶。”

“谢谢教士先生。”那人说。

说话的时候,他做了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动作,假使这动作让那两个圣女看见了,她们一定会吓得要死。直到如今,我们还难于肯定,当时他是受了一种什么力量的主使才做出那种动作的。要给个警告呢,还是想恐吓呢?或者是一种连他自己也无法弄明白的本能的冲动呢?他一下子转过身来,面对主教,两臂在胸前叉起,用一种凶横的目光望着房主粗声喊道:

“呀呀!当真吗?当真您让我睡在离您这样近的地方吗?”他满面狰狞,“您全想明白了?您怎么会晓得我不曾杀过人呢?”

主教听罢抬起头来,仰望着天花板,回答说:“那只关上帝的事。”

随后,主教严肃地启动双唇,好像在祷告。他伸出右手的两个指头,为那人祝福。这样做时,那人并没有把头低下去。随后,他不掉头也不朝后看,进入了自己的那间屋子。

壁厢里有人住时,总是拉开一方大哔叽帷布,遮住神座。主教走到帷布前,跪下来做了短短的祈祷。

过后,他到了园里,一边散步,一边默想,把自己的心灵和思想全都寄托于晚间上帝为所有尚未合眼的人显示的伟大神秘的事物之上。至于那人,可能太困了,根本没有用那条洁白的床单,他照囚犯的习惯,用鼻孔吹灭了蜡烛之后,和衣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主教回到住室时,钟正敲着12点。

几分钟后,整幢房子都沉寂了。

六、冉阿让

冉阿让半夜醒来。

他生在布里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年不曾上学,不识字。成年后,在法维洛勒当树木修枝工。他的母亲叫让·马第,他的父亲叫冉阿让,或让来。让来是诨名,是“阿让来”的简称。

冉阿让极有心机,但并不沉郁。这是富有情感之人的一种特性。但是,在他的身上多少有一些昏沉沉、无所谓的意味儿,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双去世。他母亲是由于害乳腺炎误诊而死的。他的父亲和他一样,也是个修枝工,是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冉阿让只剩下一个姐姐,孀居,有七个孩子。冉阿让是在她的抚养下长大的。她丈夫在世时,她一直负担着她这个小弟弟的吃住。丈夫死时,七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只有八岁,最小的一岁。冉阿让25岁那年代行父职,帮助姐姐,报答她当年的养育之恩。那是很自然的事,像是一种天职,冉阿让甚至做得有些过头。他年轻,活计辛苦、报酬却低。家乡的人从未见他动过交“女朋友”的念头。他没有工夫去考虑爱情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