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与算盘
2187600000007

第7章 常识与习惯(1)

健全人格的三要素

为人处世,无论你的身份地位是高是低,或者你所处的境地是好是坏,最基本的常识都是你所不能缺少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常识呢?

我是这么理解的。

所谓常识,就是指待人接物的时候不矫饰,不顽固,能分清善恶,鉴别得失,语言举止都合乎中庸。如果从学理上来解释,就是“智、情、意”三者保持平衡,平等地发展。也就是说,通晓一般的人情,善于了解通俗的事理,然后加以适当处理的能力就是通晓常识。虽然是依据心理学家的说法而把人的心灵分成“智、情、意”三者,可没有人会认为三者的调和是不必要的。正因为有了智慧、情爱和意志,人类的社会活动才得以进行,才能接触事物,取得成果。因此,我想在下文中谈谈我对“智、情、意”三者的看法。

对于人类而言,“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作为人,没有智慧,也就意味着没有对事物最基本的识别能力。如果一个人连一件事是善是恶、有利有害都分辨不出,以善为恶,以恶为善,或是以利为害,以害为利,那他就算有再高的学识又有什么用呢?岂不是白白糟践了自己的学问。认识到这一点,大家也应该能认识到智慧对人的重要性了。

但是,也有人是不推崇智慧的,像宋代的大儒程颐、朱熹就是代表。他们认为智慧会使人远离仁义道德,陷入功利主义。因此,主张疏远智慧。其实,这是一种将活学活用的学问变成死物,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坏事就不会发生的极大错误想法。试想一下,这种人会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他们对于人生活在世上的目的都没有完全弄清楚。

当然,人是不能做坏事。可是,如果为了避免坏事而什么事都不做,那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如果给智的活动加上限制,那会怎样呢?虽然不做坏事了,但是人的意识也会不自觉的向消极方面倾斜,真正做好事的人也就少了,这实在令人担忧。朱子主张“虚灵不昧”、 “寂然不动”,讲仁义忠孝,说智近于诈。我认为,他的这种说法会让孔孟之教变得偏激而狭隘,还会让人对儒学产生误解。其实,智慧对人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绝对不能轻视。

我们要尊重和重视“智”,可并不意味着只要有了智慧,人就可以在社会活动。我不得不说,为人处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情,不然智的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一个聪明绝顶却薄情寡义的人,他一般都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来,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都不惜以压制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说来,有智慧的人都能看清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分析得也十分透彻,这是好事。可如果这种人无情无义,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他会以自我为中心,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不管他人死活,变成一个极端可怕的人。这时就需要“情”来调和。

“情”是一种缓和剂,只要有了它,很多事情都能保持平衡,并且得到圆满解决。如果人类的活动中没有了这一重要因素,一切都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后让人面临无可奈何的境地。因此,“情”

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不过“情”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人类易被它所困,喜怒哀乐变幻无常,稍有不顺,就情绪激动。因此,这时就需要另一重要因素“意”了。

感情容易激动,这时能控制它的无外乎就是坚强的意志了。意志是精神的本源。有坚强意志的人,也就具备了成为生活强者的潜质。

当然,徒有坚强的意志,而没有必要的“智”和“情”,就会成为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即便自己有错,也不会加以改正,而是麻木地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这种人也有他的可爱之处,不过,这种欠缺情和智的人仍然是精神不健全的人,不能称之为完全的人。

总之,有了坚强的意志,再加上聪明的智慧,并且用情爱加以调节,三者相辅相成,协调共生,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拥有健全意识,对社会有用的人。

口是祸福之门

我平日里是一个爱说话的人,经常在各种场合发言,并到处发表演讲。不知不觉,话讲得多了,出错的几率也就高了,这样难免会遭人笑话。不管别人对我是怎么看的,我都坚持表里如一,畅所欲言,从不说假话。所以,我所讲的,绝对没有狂妄之词,都是我自己所确信的事情。

都说祸从口出,可因为害怕惹祸就闭口不言,那会怎么样呢?无论如何都要在必要的场合讲适当的话,如果因为没有表达清楚就糊里糊涂地葬送掉大好的事情,那岂不是会令人惋惜。这样是防了祸,可也没有带来福,要知道福也是能从口出的。虽然多嘴令人讨厌,可是一味的沉默寡言,也不会显得多珍贵。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沉默寡言是不能顺利成事的。

由于我说的话多,虽然招惹过“祸”,可因此也招来了“福”。一味沉默的话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但有时稍一张口就能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或者由于我的伶牙俐齿,经常受托去调和矛盾,也能让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又或者由于我的善辩,遇到的机会也比一般人多一些。

如果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相信这些好事是不会自己找上门来的。

所以说口既是祸之门,那它同时也是福之门。松尾芭蕉说过:

“是非只为多开口”,这是把祸从口出文学化了,有点过分消极,说到底就是让人一句话都不说了。真要这样的话,人与人之间就变得愈加疏远了。

总之,口舌既是祸起之门,又是产生福祉之门。对于福祉而言,多说不是坏事,但面对祸起之时,则必须要慎言。我认为,认清口舌引起的祸福之间的区别,这是任何人都应该要牢记的。

因恶而知美

我经常被人所误解,认为我是一个清浊兼容,不分正邪善恶的人。

不久前就有人当面问我:

“先生您把《论语》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可是,在先生所影响和帮助的人之中,不乏和您主张相反的人,也就是非《论语》主义者。就算是被社会所责难的人,您却丝毫不顾社会舆论,坦然与之相处。您这样做,难道就不怕有伤您高洁的人格吗?我们都很想听听您的高见。

的确,他们的批评也许是对的,我自己也并不认为我所想的就没有错。不过,我也有我自己的想法。人生在世,除了要立身,同时也要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多做一些好事。

因此,把个人财富、地位和子孙荣辱放在第二位,而把为国家效力放在第一位。所以我的初衷就变成了为他人谋善事,帮助他人发挥自己的能力。或许,这就是让人误解的主要原因吧!

自我投身实业界以来,所接触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果这些人都能效仿我的做法,发扬自己的长处为事业而奋斗。即使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可只要所做的行业是正确的,那对国家和社会也都是有利的,那我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达到目的。这个主张不仅是拿来对待工商业界的人士的,而且还用来对待拿笔杆子的人。例如,从事报纸和杂志的人来找我,请我谈谈个人的主张时,我想就算是我只发表部分观点,也能发挥出很大的价值。所以,对于那些出自于真心的请求,我都会欣然接受。之所以这样考虑,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前来采访的人,也是在为社会利益作贡献。因此,就算我再忙,我也会抽出时间来接受采访。对于来访的人,没有什么陌生和熟悉的区别,只要我方便,我一定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希望。如果来访者的希望不违背道德、不过分,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地满足他。

然而令我困惑的是,有人却利用我的“开放政策”,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有素不相识而找我借钱的人;有因为父母收入不够,而请我资助学费的人;还有正在做发明,而要我在发明成功之前给予援助的人;更有甚者,竟然是打算做生意而让我来投资的人。类似于 这样有不合理请求的信件,我月月都能收到几十封。因为信上署了我的名字,我个人觉得我有义务一一过目。还有一些亲自上门提出各种希望的,虽然我都会接见,但对于他们不合理的请求或希望我都不是像信件一样默默接受,而是当面指出它不合理的地方,并且予以回绝。

可能,有的人觉得我完全没有必要去看每一封信,接见每一个人。

可如果真这样做了,那就是在违反我自己的主张,所以,我明知这样会增加我的事务,以至于没有空闲,可我还是不能怕这个麻烦。

因此,不管是陌生人的请求,还是熟人的委托,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我都会尽力满足。一是为了这个人,二是为了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一点贡献。当然,这当中肯定有的人不好,以后做错一些事。但是,我们要谨记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恶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恶人未必就不得善终,而善人也未必不会食恶果。所以,不用那么憎恨恶人,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把他往善的方向引。我也有过开始知道是恶人,但还是给予帮助的情况。

习惯的力量

所谓的习惯,就是人日常的行为举止,不断重复而形成的一种固有性情特性。它对人的心灵和行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坏习惯多了会使人越来越恶,好习惯多了会使人越来越善,习惯最终会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因此,无论是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

而且,一个人的习惯不单单只与个人有关,它还会传染给身边的人,从而影响到他人。天性使然,人都有模仿他人的习惯,可这种影响力,并不只限于好习惯,也有坏习惯,所以我们要格处警惕。例如,在言行举止上,甲的习惯传染给了乙,乙又传染给了丙,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就举个大家最近能在报上看到各种新词汇这个最明显的例子,甲报刚刚登出了一个新的名词,紧接着,乙报和丙报就会迅速使用上这个新词汇,最后就成为了最普遍的词汇。比如“时髦”、“暴发户”,就样的词汇就是最好的证明。妇女和儿童的用语也有这样的情形,例如近来在女学生们中很流行的“说的是”、“是吗”等口头禅,这种用语就 是某种习惯传播而来的。又如“实业”这个词原本是没有的,可今天也已经成了习惯用语,一提到它,马上就会让人想到工商业。

“壮士”

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壮年人,可今天也有把老年人称为壮士的,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由此可见,习惯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该有多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于青少年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小时候的记忆,即便是到了老年也会留在脑海之中。就我个人而言,我现在都能清晰地回想起少年时的好多事。无论是什么书,只要是少年时读过的,一定都会记得清清楚楚,而近几年来读的书,反倒容易忘记。

因此,少年时代是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一旦养成了,终生都难以再改变。所以这一时期一定要好好珍惜,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曾在少年时代离家出走,四处漂泊,生活上养成了比较放纵的习惯,以至于后来都没法改掉,为此我苦恼不已。时至今日,我还在努力克制这些坏习惯,虽然成效并不大,但是大部分都已经改掉了。

知恶而不改,也就是克己心不足。根据我的经验,即使人到了老年,也还是需要注意保持好习惯的。年轻时养成了坏习惯,只要下定决心改正,即使到了老年也一样能改过来。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要具备这种精神,谨慎处世才行。

习惯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如果加以重视,是可以改正的。就像一个平日里爱睡懒觉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早起,可一旦遇到战争或危险,相信他也一定能早起了。那么,坏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平时轻视习惯,认为小事一桩,不值得注意,这样无意间就形成了。所以,不论男女老幼,都有必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健全常识的重要性

史籍上所记载的英雄豪杰,有很多都在智、情、意三者之间失去了平衡。他们之中,有的意志力十分坚强,可智慧和知识却很匮乏;有的意志力和智慧同时兼得,却没有情意。这样的情形,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样说来,不管是英雄也好,豪杰也罢,都不是具备健全常识的人。的确,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是非常的伟大,超凡出众,为普通人所不能及。但是,我们要清楚,伟人和完人完全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

伟人在人类应具备的一切性格中,即使有缺陷,那也是无足轻重的。因为相较于伟人对社会的贡献而言,那点缺陷足以被无视了。可与完人相比,这可以说成是“非正常人”。完人是智、情,意三方面都圆满的人,也就是说是具备了健全常识的人。

我当然希望社会能伟人辈出,却更希望大多数人能成为完人。伟人的作用并非是无限的,但完人却是不管多少,都是社会所必需的。

在当今这个发达的社会,只有具备健全常识的人才能发挥设施应有的能力。可对于伟人,除某种特定的情况外,其他时候就没有什么作用可言了。

一般说来,人在青年时期,性格不稳定,好奇心强,喜欢做一些古怪的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也会变得越来越沉稳。其实常识本身并不是什么奇特的东西,如果能在喜好奇巧的年纪,去修习这种平凡的常识,好奇心也就不会那么重了。假如让他们当伟人,多数人都会表示赞同,可是要当完人,对于他们来说又痛苦万分,这是年轻人的通病。

不过,政治理想的实现寄托于国民的健全常识,产业的发展进步也有赖于实业家的健全常识。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修习常识。

更何况从社会实际来看,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与其说是具有深奥知识的人在起着支配作用,倒不如说是具备健全常识的人在发挥作用。

这样说来,健全常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行为动机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