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做生意特别注重从小处着手,他们非常能吃苦,意志非常坚韧,只要有一分钱赚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骛远,从不好大喜功从大量经商实绩来看,温州人即使生意已经铺得比较大,他们仍会像初创时期那样拼命工作,并不懈怠。那些看起来没什么钱赚的小生意,他们不仅不会嫌弃,反而会特别认真,往往几分钱的螺丝螺帽、几角钱的小元件也要锱铢必较,认真对待。这其实体现了一种精神,即把小生意当做事业来筹划,无论何时都本着从“零”做起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
早期的浙江产品多显“小”字特色,工艺都并不复杂,只要有一定的手工技能便行。而史载浙江人自古就“习于机巧”,即有着手工工艺的传统,对于技术并不复杂的上述各类小产品,一般的家庭通过钻研都能轻松拿下,稍显复杂的工艺则可以经过相互刺探、相互影响逐步得到解决。种种条件的具备,就为家家搞生产、户户作经营铺平了道路。
早期浙江经济选择小商品、选择前店后厂的家庭生产兼经营的模式,一开始难免出于无奈,可它却不仅仅是一种无奈、一种被动,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主动。几乎可以说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量体裁衣,是慧眼识“小”路,聪明“大”抉择。四两拨千斤当然要靠巧劲儿,既然做大的、上大的现实条件不允许,从小出发,紧紧抓住一个“小”字大做文章,做透做活,做出特色来,就有出路。
“小”,毕竟是因条件所限而不得不选的发展之路,也就是说,是因自己有所不能、不能为大而择小,如何从小出发做活做透就要三思而行了。可贵的是,浙江人知道自己的缺陷所在,懂得扬长避短,在现有的条件上谋求生存的出路。他们自知无论从生产规模,还是技术力量、生产设备等等都不能与成熟的企业相比,因而就反反复复地审视自己的力量和市场现实,找到一条适于自己生存的夹缝来。这个夹缝正是配件经济。这个选择实践证明不仅是选对了,而且由“小”通“大”,通得无限广阔,尽显“小”的神威。
以“小”为业的浙江人在经营小商品时,多用依傍大企业的战略。这种情况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使然,而并非是由于对自然界的师法。在浙江经济发展之初,作为经济主体的家庭作坊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对手,如果针锋相对,正面抗衡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早期创业的浙江人自知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技术实力方面自己都无优势,所以他们并不喜欢重拳出击,直面市场,而喜欢搞一些比较普遍的或比较偏门的产品。
一般来说,有如从市场夹缝中漏掉的东西,一些小产品在大企业看来不起眼,容易为大企业所忽视或不屑,然而回过头来却发现恰恰少不了。浙江人所捡拾的正是这种东西:别人生产服装,他们就生产经营服装业必需的扣子和拉链;别人生产食品,他们就印制不可或缺的生产包装;别人生产机械设备,他们就生产标准零部件。总之,紧紧依附于大企业的所需行事,大企业需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大企业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到哪里。这种在大经济身上发展小经济、依傍或寄附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对浙江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既避免了大企业的吞食,避免了市场的风险,也丰满了自己,创造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北京电江城科贸有限公司的创办就是得益于电视机配件的生产。1986年,乐清商人刘碎孟从西安买回了“松下”、“三洋”等品牌的电视机,回到家里便三下五下拆去了机壳。拆开后他并不关注显像管、荧屏等主要器件,而是大费周折地把附属的塑料件、结构件的尺码仔细复制下来,以便用于生产。不久技术问题解决,他接着便成立了向阳自控开关厂,专门生产彩色电视机配件。配件生产出来后,他又带上样品奔赴电视机生产企业,上门兜售。经过“四川长虹”、“黄河电视”等厂家的技术人员检测,技术全部达标,同时由于其价格仅及国内外同类产品的1/3,自然为厂家所接受。刘碎孟由此成了国内电视机生产企业的配件供应商。几年后,其销售额很快达到600多万元。1997年,刘碎孟成立了北京电江城科贸有限公司,并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了分公司。
浙江虹桥动力制造有限公司最初是以制造摩托车配件起步的。总裁赖国贵早年在乘车时认识了一家摩托车生产企业的工程师,该工程师建议他搞一下摩托车配件试试。受此启发,赖国贵和父亲办起了一个生产作坊,像刘碎孟那样,仿照着买来的摩托车配件,生产出了产品。赖国贵认识到,要发展,就必须跟上发展形势,必须使自己的产品适用于摩托车生产前沿。1992年,他果断地瞄准在市场上潜力极大的中排量发动机的核心部件,通过日夜研磨,终于试制成功,为厂家提供了高质量的汽缸配件,从此走在了行业的前头。此后赖国贵一直致力于开发研制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配件产品,后来当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实力,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于是摇身一变,果断地开始独立生产摩托车成品。
浙商中由配件生产起家的成功者比比皆是,天津文成减速机公司总裁卓文生也是其中之一。他早年在天津销售机电产品,注意到电机中必需的减速机进货困难,一律款到发货,有时款发出半年货还不能到位,要想提前购到货就要到生产厂家去报名,在人家的生产计划中排队。卓文生意识到减速机有着极大的市场缺口。经过调查,他发现国内机械行业对减速机的年需求量高达数百亿,而国内却仅有少数几家企业生产,于是他自己成立了减速机生产厂,自行研制生产,专门向机电厂家提供这种配件。
当然,浙江的家庭经济并非仅以生产配件为惟一的选择。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小”是温州商品生产的一个基本特点,配件生产是一个方面,一些虽小然而完整的商品却不属于配件,比如打火机、手电筒、徽章、证书以及各种日用品等等。但这些小商品却是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并且富有鲜明的特色,因此都能适销对路,占领大片市场。
鞋都温州
温州制鞋业是温州规模最大的传统产业。到2005年全市有制鞋企业1500家,其中皮鞋企业3000多家,童鞋企业900多家,胶鞋企业600多家;鞋类产品主要有皮鞋、胶鞋、运动鞋、工艺鞋、雨靴等。2000年全行业从业人员35万多,产值达283亿元,出口交货值58亿元;皮鞋产量6亿双,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童鞋6成出口海外。
温州制鞋行业现拥有国内先进制流水线1800多条,在装备工艺、技术、质量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水平。1999年温州首开全国制鞋技术职称评定,设有鞋样设计、制鞋工艺两个专业,目前温州拥有制鞋专业技术员5000余人。至2000年底,已有70家企业获准佩挂严中国真皮标志”(占获准佩挂“中国真皮标志”企业总数55%),4家企业产品成为国家首批免检产品,25家企业通过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
温州鞋业名牌产品和强势企业众多。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制鞋企业18家,拥有2个“中国真皮标志”、3家“中国皮鞋王”、2家“中国五大真皮名鞋”。奥康、吉尔达、康奈、东艺等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性行、限龙头企业。2005年,奥康的皮鞋产量为500万双,产值达6.7亿元,已越居温州制鞋行业首位;吉尔达皮鞋外销量占其总量70%以上,平购每天有6000双皮鞋走出国门;东艺皮鞋外销量占其总产量的98%。同时,荣光集团已跻身全国胶业三强,其生产的“荣光”牌系列胶鞋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温州鞋业分工协作度高,辅助配套能力强。鞋样设计、鞋跟、鞋带、鞋底、面料、垫料、鞋胶、鞋盒、鞋刷以及各种制鞋机械和信息、运输、销售等等,都有专业厂家和服务机构,从而加快了温州制鞋业的发展速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温州制鞋机械行业的发展十分讯速,已拥有大小鞋机企业190多家,2005年实现产值近4亿元,鞋机产品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0%以上。
东方钮扣城——永嘉桥头镇
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是我国有名的“中国钮扣之都”和“中国拉链之乡”,是我国钮扣行业的主要产销基地,被誉为“世界第一大钮扣市场”和“东方的布鲁塞尔”。
桥头钮扣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于碎奶。她在1979年的改革开放初期,敢为人先地开始在桥头镇贩销纽扣。当时,全镇从事纽扣经营的仅48户人家。在她的带领下,不到半年时间,全镇从事纽扣经营的就增加到247户。市场营业额也从几百万元上升到几千万元。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桥头妇女改变传统观念,离开灶台,走向柜台,大胆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去。迄今桥头钮扣市场有2000多名妇女从事摊店经营;在走向全国的1.2万名桥头商人中,也有3000多名桥头的妇女和姑娘。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批富于商品经济意识的开拓者,桥头这样一个小山坳才能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
桥头钮扣交易中心创建于1983年。1984年,桥头镇正式建成了第一个占地830平方米、有298个摊位的钮扣交易市场,从而诞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小商品专业市场。市场建立初期,80%的钮扣来自外地厂家。从1985年至1994年,桥头钮扣生产企业发展到774家,从国外引进160条生产流水线。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初,市场销售的钮扣本地产品所占比重达80%以上。1994年是桥头纽扣市场最为鼎盛的时期,每天从桥头发出去的纽扣约有200吨,折合成纽扣颗数至少有8000万。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有7000多个网点在销售桥头生产的纽扣,年成交额达85亿元。此外欧美、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桥头纽扣的销售网点,是名副其实的“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桥头钮扣的市场交易方式已发生本质的变化,客户上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已下降到40%,有10%以上的交易在互联网上完成。2000年底,桥头80%的钮扣生产企业已拥有自己的商务电子邮箱,20多家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虽然从表面上看,桥头钮扣生产企业数已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800来家减少到2000年的61家,有形市场的钮扣销售额也在下降,但纽扣行业的产值和销售额实际上仍在逐年增长。
今天,当我们踏入纽扣市场再也见不到“万商云集、车水马龙”的胜景了,进入市场,堆积如山的纽扣柜台异常冷清,卖纽扣的人远远多于买纽扣的人,摊主们三二两两地围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下棋、有的聊天,不少女摊主则悠闲地织着毛衣,更有甚者则躺在纽扣堆旁睡大觉。纽扣市场的摊位也已经从过去的4000多个锐减到现在的500多个。但调查表明,如今桥头的纽扣等产品有30%以上的交易通过网上达成,传统的交易方式已由过去的100%下降到20%。桥头有40多家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了企业网页,他们只需轻点鼠标,成千上万的纽扣便流向千厂万店,并通过连锁、代理、配送等多渠道拓展市场。2005年桥头纽扣销售额近14亿元,通过本地有形市场销售的还不足5%。如今桥头纽扣的市场占有率是全国的80%、世界的60%。“纽扣之都”仍然名副其实。
除了钮扣之外,桥头镇的拉链业在全国也是很有名气的。温州拉链行业集中于永嘉桥头镇和龙湾状元镇。从1982年温州有了第一台拉链生产机器,至2005年底全市生产拉链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年产拉链20亿米。产值8亿多元。占全国总产值的20%。同钮扣行业相比,桥头镇拉链行业增势强劲。桥头镇拉链行业近年来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一批在外的经营能人回桥头镇创办企业。而这些经营能人创办的企业,往往投资规模较大。目前,温州拉链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是温州和合实业有限公司,是温州首家拉链生产企业,也是国内拉链行业五强之一,2000年实现产值1.5亿元。其主导产品强化拉链为国内独家生产,全世界仅有5家。
袜业之乡——诸暨大唐镇
据最新统计,浙汀省绍兴市诸暨县大唐镇袜子年产量突破80亿双,占全国总产量自65%,占全世界总产量35%,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袜都”。
据统计,大唐镇农民人均收入的90%来自袜业,城镇出租房中的90%用于袜业。外来人口的90%从事袜业及相关产业。袜业已经成为大唐支柱产业。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大唐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国内外销售的许多知名名牌都是在这里加工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