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2203800000026

第26章 正信希有分(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 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 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 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 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 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与南老说文喜

到了这一品,南老给我们讲了两个很生动的故事。

一个是文喜与文殊的故事。文喜一心想开悟,结果真的与文殊“智慧”当面对谈却不自知。据南老说,文喜最后终于开悟了。开悟之后的文喜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南老说这就是菩萨道。

一天,文喜正在庙中做饭以供众(这就是南老所说的典型的菩萨道),文殊骑着狮子又在他面前显相了,这个文喜拿起锅铲便打,并说,文殊是文殊, 文喜是文喜,你跑来干什么?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萨飞到空中道:“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

南老说,这个故事的主旨就是反复叮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也是修行的无上秘诀。

小子以为这个故事的深意,倒未必完全是南老说的意思。文殊二次见文喜,怕真是由于文喜根本未悟,如果真悟了,也不会去“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也许正是由于此,文殊菩萨才会偈道:“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

众生之所以会苦,就是由于妄想执着有一个“我”,随之而来的是“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始以来,这是一个死结。千千万万人都想打开这个死结,但是没有一个人打得开。佛学把“烦恼”,也称之为“结使”,就是这个道理。“十方三世网中网”,越是自命高明的人,自命了不起的人,越是被这个无形而巨大的网,网得死死的,凡是自命打开了这个十方三世之网的人,越是难逃此网。在不知是多久多久以前开始,多少志士仁人,为打开这个巨大的网结,什么办法也用尽了,何止只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释迦六年苦行,连生命差点都丢了,仍然无济于事。《楞严经》提到了二十四位菩萨,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意……能找的门路都提到了,但都被文殊菩萨(智慧)否定了。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古埃及、古玛雅、古巴比仑,如果我们读一点人类文化学的着作,就会发现想通过修炼特异功能,而打开十方三世之网中网的愿望,几乎是全人类在那个时代普遍的追求。人们为此付出的,何止是“行人之不能行,忍人之不能忍。”

最后,这个文化时代覆灭了,人们再也不再有这种愚昧的追求了。东方文化就是对这种文化的全面超越。我们无论如何再不能让人们再走回头路了,再倒退到那个愚昧的时代了。文喜不知是真悟还是假悟。如果是真悟了,也会去庙中做饭头,因他知道这是阿弥陀佛给他安排好的生命角色,充分实现了这个角色,就是菩萨道。坚冰已经打破,春风已经吹来,十方三世网中网说难破也难破,说容易破也容易破,只要一个网结打开,全网的结就会随着因缘, 环环松开, 这不是人力能起作用的(当然也是人力)。这春风就是《金刚经》中的“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而实无众生灭度者”;他就是唯识论者所说的“无漏种子”。

文喜是不是悟到这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还希望去“行人之不能行,忍人之不能忍”,这不是什么菩萨道,而且可能是外道。查一查人类古史,类似于文喜这种“行人之不能行,忍人之不能忍者”,如汗牛充栋,但绝计无用。

文殊菩萨临走的四句偈太妙、太伟大,不愧是诸佛之师。

“苦瓜连根苦”。

十方三世网中网的死结不打开,任何修行,任何神通,任何德行,任何善行,都是“苦”。

“甜瓜彻蒂甜”。

十方三世网中网的死结只要一个打开,“宇宙─生命”系统中一切一切都是甜。 这不是对某个人说的,而是文殊菩萨对整个“宇宙─生命”系统讲的。这个系统十方三世网中网“网网相连,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结使”都不要想单独打开,也就是说任何个人的修行都是妄想,都是白费蜡,都无法逃离“网中网”。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因缘是个网,而你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所灭,你怎么出这个网?“宇宙─生命”系统中任何一个具象,都是“宇宙─生命”系统全体因缘相互作用的果,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当代自然科学在证明这个真理, 当代唯物辩证法也同意这个真理, 孔子、老子的“大学”也承认这个真理。孔子曾明确说过“德不孤,必有邻 ”。 现代人解此句说是“有德性的人必有好邻居”,这是笑话。此句正义是“德不孤起”之义,比如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天地之德,这个德不会孤起,随自然科学这个天地大德的出现,人类其他文明活动都会有一个全面的进步。“宇宙─生命”系统中的变化都不是孤立的变化。

“十方三世网中网”就是说的“宇宙─生命”系统中事物的普遍联系。正是由于此, 文殊菩萨才会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从通篇看,《金刚经说什么?》没有揭示出佛学的这一根本原则,所以只能支离破碎地分割《金刚经》的原文,把他们变成一条条的修行教训。这才真是“苦瓜连根苦”。

“修行三大劫, 反被老僧嫌”。 不明白“十方三世网中网”的道理,不明白“非吾本愿谁能逃逸”的道理,一头扎进所谓的个人修行的泥坑中,你要告诉他,别盲修瞎炼了,阿弥陀佛早把你救过了,当释迦牟尼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而实无众生灭度者”这段话时,十方三世网中网的死结已经打开了,不管你如何作,如何行,也是“甜瓜彻蒂甜”。他听了这些话会说你是魔法,是邪法,是地狱法……越是老僧越嫌弃这种说法。

这使我想起了《维摩诘经》中的一句话“龙象举踏,非驴所堪”。

是啊!一切权威都没用了,一切威望都失去了,我们这些修了多少劫(?)多少年的人的心态,无论如何是平衡不了的,我们这些老僧能不嫌你吗?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南老被老僧嫌的故事,但愿我们现在如此说时,南老不要嫌我们。

如若不相信,请往天下看,穿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出门坐汽车,干活通话全用电,都是“佛”的愿力在起作用啊!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是哲学大师,不是学者,不需要你把佛学当哲学学,更不需要你把佛学当作秘不示人的如什么“九阴经”“九阳经”的神秘法门去学习,佛学无学,只有本愿在“宇宙—生命”这个实实在在的系统中运动着,无时无处不实实在在起着作用,搭救着众生。一直在“善护念”诸众生、诸菩萨,善咐嘱诸众生、诸菩萨。

现在活在“宇宙—生命”系统中的众生全是菩萨,八地菩萨,后补佛,阿惟越致,阿跋致。

还是重复《梵网经》四句偈“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但得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这才是学佛的无上秘诀。

佛学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所以须菩提明白了佛的说法之后, 会有所疑问。“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实实在在说,不真正懂了佛学的“缘起性空”的道理,不懂得从宏观上看历史的进步,想真正信了阿弥陀佛“灭度”(救度)一切众生的大愿的真实力量是很难很难的,连南怀瑾先生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尚如此,何况是其他人。

如果南老真懂了《金刚经》的本意,就不会大谈什么个人修行了。

修了没有?修了。不是个人,而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一起修,也就无所谓不修。众生、心,是“本来无一物”,何言修与不修 ? 但历史是真真实实的进步了。

众生一直都在修

当须菩提发出疑问,怀疑后世人会不会信这个法时,释迦立即阻止了他的说法。佛说:

“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南老把句子断在这里,大作了一番解释。南老你断章取义了。

南老单解这段经文的上半段,而把下半段“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割裂开了。

这两段话是紧密相连,不能分开讲的。一分开讲,“缘起性空”的原理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出来了。

首先, 释迦说得很明白,“有持戒修福者”是明确指出“持戒”只能“修福”。而不是南老说的“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得来的,守戒积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会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

这段话太混乱了,“福”与“善”混在了一起,“福”与智慧尤其是般若智慧混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一切都变成了个体人生生世世的行为,全部是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法报化三身的关系也没有了,整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没有了。

长期以来,众生的迷惑正在这里;长期以来,佛学佛法偏就偏在这里。许多人始终不悟,总以为“宇宙─生命”系统中有一个独立的实实在在的“我”在,我修行,我转世,我成佛……这全是妄论。

释迦牟尼讲得非常明白。在说完了“持戒修福”者,可能相信佛(如来)的大愿之后,立即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类似这样的语言,在佛经中是经常出现的,像《佛说阿弥陀经》中的“过十万亿佛土”,都是指的“至善”的整体而言,“无量千万佛所”也是指整体而言的。

法身是整体,它在一刻不停地运动、变化,由于是整体,也可以说这变化、运动是不变化、不运动,无来亦无去,不生亦不灭、不垢亦不净、不增也不减。它也就是东方文化所谓的“至善”。

我们人的心,能体会到、观察到、思虑到的一切运动、变化,都可谓是“至善”的德,都是法身本有的。法身根本没有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是体会不到、观察不到、思虑不到的,甚至连体会、观察、思虑也没有。

“至善”的德,中国人称之为仁、义、礼、智……印度佛学言语称之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他们是人也非是人,是神也非神……都是报身之德。“报”者,因果报也。是法身运动、变化中因缘成熟显示出来的“德”,可以有相也可以无相,不全是人、我、众生、寿者这些具象的概念可以规范得了的,是整体运动变化的因缘成熟的“报”,所以称为“报身”。具体到人、我、众生、寿者的具象,在佛学中统称为化身。法报化三者不可分割,都是“宇宙─生命”系统的具体存在。

最好懂的例子是释迦牟尼本人。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就是一个化身,他的思维水平达到了觉悟整体,就是化身佛。佛的愿力即四十八愿之类,包括全部思想,虽然是通过释迦牟尼这个化身发出的,但这是“宇宙—生命”系统法身本有,报身显化(因缘成熟了就会显化)出来的,所以释迦也可以自称“报身佛”,“法身佛”。在佛学中,释迦“法身佛”称之为“毗卢遮那”,释迦“报身佛”称为“卢舍那”,“化身佛”则称之为释迦牟尼。佛教庙里每日早晚课,上早晚供,节日大供,称三身佛时唱“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是法报化三身不分,也难分。用“相互渗透”这个词勉强可通,但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正是由于“灭度一切众生”的本愿是法身本有,报身显化,化身显相,后五百岁就不可能找不出一个相信的人。这就说明,众生心也非众生心,只不过是法身本有、报身显化的一个契机,一个幻相,一面镜子,一个窗口。这便合了六祖对众生心的说法,“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