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比尔·盖茨用人的11条准则
220700000012

第12章 众多说客说服雷斯特

第二章第五节众多说客说服雷斯特

微软核心的智本源凝聚在一个地方——微软研究院。在这所高手如林的机构里曾有一位英雄,里克·雷斯特。

里克·雷斯特是美国人,人称“疯狂的天才”。1974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数学系,1975年到1979年在罗彻斯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校期间,雷斯特酷爱计算机技术、软件编程、数字游戏等,并成功设计出RIG操作系统,编写出最早的网络计算机游戏Alto Trek,毕业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潜心教书12年,投身于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视觉、通讯全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中。1991年,他被微软高层相中并力邀加盟微软研究院,3年后出任微软研究院院长,现任微软公司副总裁。

1991年,微软的首席技术执行官内森除了对微软未来的大局出谋划策外,更有“伯乐”之心。在20世纪90年代,微软对个人计算机很有先见之明,内森说:“为了将这种先见之明变成现实,微软必须让新型的个人计算机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但是这显然需要在计算机系统、用户界面、通信和计算机其他分支领域内做出基础性的变革。内森向微软高层推荐说:“雷斯特的经验和背景绝对能够指导我们在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并且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研究机构。”

当时,微软给外界的印象是只会购买别人的发明用在自己的产品上。即是“智本简单,资本发达"。这显然与微软公司在业界的地位不相符,于是公司高层做出一个曾被认为幼稚的决定:斥巨资建立自己的计算机基础研究院。但大学的学院派们都对此表示怀疑:像微软这样的企业能踏踏实实地做基础性的长远的学术研究吗?雷斯特和微软研究院的另一位高级管理人员、雷特蒙研究院院长凌大任回忆起最初的尴尬时说:“真是很痛苦,没人愿意来。”

而几年后,微软研究院门庭若市,成功地吸引着计算机领域顶尖的人才。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部门的负责人Jim Morris连连向《财富》杂志诉苦:微软使我们头疼。

凌大任本人曾是雷斯特在斯坦福大学的室友,1992年被雷斯特请到微软,并谦虚地说请来了一位“更伟大”的人物。之前,他在IBM的研究中心工作。当时,面对老友的邀请,他犹豫了,因为他知道微软是一家直接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的公司,可能缺乏他所需要的学术氛围,但他还是来了。因为IBM很担心自己研究中心的新成果会对公司现有产品不利,而微软没有这种担心,而且微软是“毛头小伙子”,一切都是新的。

微软研究院的成功之道是雷斯特把20世纪80年代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时养成的自由学术氛围引进了微软研究院。大学那种开放的、自由的研究氛围带到了微软研究院,并发扬光大。正是这种自由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精英。当然,微软也在庆幸9年前做出的明智选择——邀请雷斯特出山。

当比尔·盖茨在1991年决定发展微软研究院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费尽心思地说服里克·雷斯特到微软来主持这项事业。在6个月的时间里,计算机界一些最有名的人物不断来到宾州,这些人全是比尔·盖茨请来的替微软公司说服里克·雷斯特的说客。有DEC公司的戈登·贝尔,还有微软的首席技术官奈森·梅尔沃德。据说,里克·雷斯特决定加盟微软的时候,曾对比尔·盖茨说:“我准备寻找50个比我更优秀的人到研究院来。”比尔·盖茨开心大笑道:“难道这世界上真有那么多比你还优秀的人吗?统统请来!”从那时起到现在,里克·雷斯特请来的计算机专家不是50个,而是500个。

里克·雷斯特后来承认,如果不是戈登·贝尔出面说情,他不会考虑到微软来。还说这是每10至20年才有的一次机会,是比尔·盖茨给了他这个机会。

雷斯特加盟微软后,用从比尔·盖茨那里学来的耐心,又网罗了一大批计算机界大名鼎鼎的专家,其中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李开复博士。

李开复博士受命创建在中国的研究院后,也用“三顾茅庐”之法挖来了包括被业界称为“全世界的财富"的张亚勤在内的一批“聪明人",构建了当今最令人羡慕的团队。现在的院长张亚勤也在乐此不疲地执行着追随智慧的战略,他最近的得意之作是把“深蓝之父"许峰雄博士拉进自己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