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拉西迪奥往下,格兰德河在大本德国家公园壮丽的峡谷中蜿蜒而行,但水流既小又浑浊。“如今这里的水量只是历史上正常水量的六分之一,”有人说该河五十多年来首次在公园内断流。污浊的水塘蒸发干了,剩下满是砂砾的河床和成百上千的死鲶鱼。由于缺乏食物,一群群黑熊开始向墨西哥回迁;边境巡逻队开着吉普车在河床中奔驰,追赶着非法入境的墨西哥劳工。这些人被称为“湿背人”,但如今他们轻松地穿过边界,连脚都不会湿。
人们为了这条河流,签订了好几条条约。而1944年签订的重要协议确实对单方面有利,那时墨西哥北部比现在人烟要稀少得多。因为在半个多世纪前,条约还可以依靠降雨来保障,而如今连年干旱要了墨西哥农民的命。条约规定,格兰德河的6条墨西哥支流(其中最大的是康查斯河)中三分之一的水量要分配给美国。更糟糕的是,不管这些支流的水量有多少,也不管墨西哥北部沙漠中的降雨量是多少,墨西哥方面提供的水量要按五年平均值来计算,每年至少向美国提供35万英亩呎(约4.3亿立方米)的水。美国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埃尔帕索抽干格兰德河,但不管水位多么低,墨西哥必须按条约规定的配额向美国供水。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个条约都是一纸空文。干旱和本国农民的需求,使墨西哥在2003年之前拖欠了四年多的水债。2004年初,边界南侧的几场及时雨使问题有所缓解,墨西哥将其所欠的水债减少到了三年。但2004年底,得克萨斯农民再起事端,他们为过去十年的庄稼损失要求10亿美元的赔偿金。“我们想做好邻居,但当你赔钱的时候,很难做到这一点,”柑橘种植者吉米,斯泰丁格说,他估计仅他个人就损失了25万美元。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水债也不例外。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土著美洲人在康查斯河畔沿河而居,捕猎聚居在河边的动物。早期的西班牙探险家也正是沿康查斯河北上,进入得克萨斯和新墨西哥的。一个世纪前,奥吉纳佳是潘科·比利亚领导的墨西哥革命的总部。
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借助于从康查斯河取水,奥吉纳佳灌区成为当地繁荣昌盛的源泉。这一区域的面积约2.2万英亩,在奇瓦瓦沙漠中种植棉花和玉米。但如今这里同普拉西迪奥一样,农业已经日薄西山。在灌溉区,五、六十年前水渠刚刚建成时水流及其充足。但现在绝大多数水渠已经干涸,紧闭的水闸锈迹斑斑,四分之三的土地处于撂荒状态,野草丛生。镇上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年轻人北上去了美国,老年人也只能凑合度日。
墨西哥北部长期以来一直沉溺在白日梦中。在过去30年中,人们从各地蜂拥而来,种植耗水量高的庄稼。在修水渠前,这里有一套传统的灌溉系统,在河上筑一些用树枝做的小坝。这灌溉系统是很有效果的,用水少,但受益的面积大。当时人们种洋葱、香瓜、玉米供应当地市场,后来他们建坝挖渠,引水来种棉花,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和土壤,农田变成了盐碱地,后来水也被用干了。从前人们拥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和土地,但现在人们却在制造沙漠。
湿地哪里去了
湿地面积占陆地面积6%,地球的湿地如同人一样,它是具有生命的。湿地、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所以人们把湿地称之为“地球的肾脏”。虽然地球上的湿地如此的重要,但是人类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滞后。
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等。
印度前总理甘地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东西足以满足每一人,但不能够满足每一个人的贪念。湿地遍布于全世界,具有多种类型,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处在海洋与陆地的连接处,处在淡水与森林、草原、荒漠的连接处,它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湿地在净化水质、控制洪水、调节地下水、稳固海岸防止侵蚀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生态系统难以相比的。然而,尽管湿地有着如此多的功能和价值,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认识到,更多的人一直将湿地视为荒地,是开发的对象。多少年来,人类的生存没有离开过湿地,人类对湿地的干扰活动也从未停止过,而且是越来越严重,结果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环境发生改变,一些湿地快速消失,人类从湿地中获得的惠益也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灾害频繁,生态退化。人类对湿地的干扰破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增加必定使环境压力增加。
(2)资源过度利用,不仅直接导致湿地动物资源减少,还破坏了湿地环境。过度放牧也会破坏湿地植被和环境。
(3)湿地围垦和开垦。开发荒地后使水禽栖息地减少,围垦不仅缩小了湿地也使植被群落结构变化、生物量减少、水情发生变化、鱼类产卵场和育肥场遭到破坏,大批湿地生物被毁灭。土地利用不当导致的土壤侵蚀使河流和湿地大量淤积,面积减少,蓄水滞洪功能减弱。
(4)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迅速增大。例如,工业废水、工业污水、农药污染、油类污染等。
(5)水利工程建设。防洪、灌溉等水利工程减少了湿地水量和面积,尤其是有效栖息地面积,导致湿地岛屿化,阻碍了鱼类洄游路线和湿地与河流之间的正常物质交换,改变了湿地动植物种类组成,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多数湿地水源来自上游湿润地区的径流甚至是不常见的洪水。近些年来为了获得近期利益而使上游的工业和绿洲农牧业截留用水不断增加,导致下游湿地逐渐干枯和水质变坏。
(6)气候干旱化是西北干旱地区大量湿地逐渐消失的原因。
(7)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损失。
(8)城市化、旅游业和道路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保护湿地不够重视,片面地进行开发建设,甚至填湖造地。盲目地发展旅游业和道路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造成湿地破碎化和岛屿化,改变湿地作为珍禽栖息地的功能。
危害我国湿地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发利用及环境污染,使湿地数量及其效益处于严重下降的威胁之中。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逆转的,即使经过治理使其恢复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只为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使湿地及其资源遭到破坏,受到的损失和遭到的报复一定是残酷的,甚至这种报复会殃及子孙后代。
因此,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护有限的湿地及其资源,使之达到可持续利用,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合理保护利用,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工作和执法力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人类为了满足某些需求,如人口增加需扩大耕地,扩展城市,发展工业、旅游、交通等,砍伐森林、开垦湿地,以求得暂时的发展。全世界开垦的湿地和改变用途而破坏了的湿地有多少,目前还难以统计,但由于开垦湿地或改变用途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恶果比比皆是。如我国云南省的滇池,50年代末开始了围湖造田活动,当时只是零星小片的围垦和蚕食一些湖湾、浅滩以及与湖体有沟渠联系的鱼塘。70年代前后,则开始了大规模的围垦,不仅大片湖面被围垦,就连一些草茂鱼肥的鱼塘也被排干水辟为农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围垦的面积达2180公顷,滇池水面减少了21.8平方公里。围湖造田对滇池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近二三十年来滇池水面逐年缩小,湖盆变浅,容积减少,三分之二的水域变为陆地,水生生物栖息繁殖的场所被破坏。与此同时,增加了滇池水体污染的负荷,水质恶化,成了全国闻名的污染严重的湖。
建造水库、大坝、灌溉系统以及在沿海建筑海岸防护堤等,是人类最多最频繁的对湿地干扰的活动。这类活动中断和改变了对湿地的供水,其结果是由于水的断流,湿地消失或功能发生变化。我国黄河--这条母亲河,由于上游大量地用水,建造水库,修建灌渠,致使中华民族这条母亲河的下游地段无水供应,黄河出现了断流,断流河段达300多公里,断流天数在120多天。预计到2000年,黄河可能全年断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河。
大量的污染物、沉积物是对湿地破坏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工业的发展,农业化肥、农药大量使用,使得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污染物质越来越多,而绝大部分的污染物最终都要进入湿地,由此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我国的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污染已经影响到人的生存,国家不得不投巨资进行治理。沉积物是对湿地破坏的又一祸手。拿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来说,它是靠河套灌区的灌溉水来补充水源。含有大量泥沙等沉积物的灌溉水进入乌梁素海后,泥沙等沉积物沉淀,致使湖水变浅,大量的水生植物迅速生长,占据湖面,原本开阔的湖面,现逐步被苇荡所替代,照此下去湖泊将会慢慢地变为沼泽、草地。
就世界而言,人类对湿地的干扰活动胜过对任何其它生态系统。目前在亚洲的湿地至少有50%遭到中等程度或严重程度的危害,而在马来西亚危害的范围达到86%,在孟加拉国达到82%。在欧洲,天然湿地已所剩无几,截止80年代初,英国和荷兰的湿地有60%被排干,目前只剩下不到4%的低地和沼泽未受破坏。全欧洲现存的318处湿地,只有58处尚处在未被危害的自然状态。在斯堪的那维亚和北美的几千个湖泊和池塘,由于酸雨的影响,湖、塘内的生命遭到破坏。在世界范围内,海湾、盐沼、红树林遭受的破坏更为严重。在泰国,有22%的红树林消失,剩余的也没有-处没受到干扰。
在我国,近几十年来,湿地同其它生态系统一样也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我国海岸湿地被围垦的面积达700多万公顷,大面积的红树林遭到破坏,从50年代的5万公顷,降到现在的2万公顷。我国的淡水湿地,由于兴建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以及围湖造田等活动,大面积的湿地消失,一些湿地变为农田。仅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初步统计,围垦的湿地面积为1700万亩。湖北号称“千湖之省”,目前的湖泊也只有326个,湖面由83.3万公顷减少到23.7万公顷。湿地的缩小,不仅改变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对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的洄游设置了障碍。此外,湿地调节洪水的能力也大大降低。
湿地的改变给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了厄运。在美国的东南部,由于贮水灌溉和河流的网道化,使40~50%的淡水蜗牛正在灭绝或受到威胁。马来西亚原有的266种鱼,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只发现了不到一半。我国长江中段四大家鱼的数量也在减少,中华鲟产卵通道受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麋鹿(四不象)原本产于我国,它的栖息环境需要湿地、草地。历史上环境的改变,城镇、农田代替了原有的生境,加之猎捕,糜鹿在我国绝迹。现在,我国的糜鹿是从海外引进的。
多年以来,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对湿地的破坏,引发了许多恶果,人类也遭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至此人类对湿地有了深刻地认识,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开始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现存的湿地。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世界最终懂得她面临着或者联合起来,或者毁灭自我的时候,当世界由于主权国家取得一致方面的进步过于缓慢而感到难以忍耐的时候,我们就会走向“自然保护国际”。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在努力,在朝着这方面发展。
别让沙漠吞噬了我们的家园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亚湿润干旱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气候干旱化、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使固定沙丘转变为活动沙丘、植被退化、土壤肥力减低,最终导致出现类似沙漠景观的生态环境变化。
地理地貌类型、极少的降水、极端的干旱气候是形成中国沙漠化的罪魁祸首,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只是加剧和加速了沙漠化形成的过程。中国北方的沙漠早在1.1亿年以前就已经形成,比较年轻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已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了。在被“风吹成的黄土高原”,现今广大丘陵、沟壑区覆盖的数十米至数百米厚的黄土,也是在200多万年前第四纪亚冰期干燥寒冷气象条件下,由发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强大冬季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新疆等地戈壁、沙漠中携带来的粉砂沉积而成。其中,兰州市西津村探测的黄土厚度达409.93m,是目前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大约到了间冰期,黄土高原沙黄土带植被生态,已经逐渐变为半干旱草原;典型黄土带北部变成温暖半湿润森林草原,其南部变成湿润气候,呈现郁郁苍苍的森林景观。
目前,全球土地沙漠化的情况依然严重,每年有240亿t的地表土流失。沙漠化使全球10亿人口的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1.35亿人流离失所,每年有1200万人因缺水或饮用污水致死。非洲是沙漠化的重灾区,已有10亿多hm2土地沙化,占其干旱土地的73%,并形成了“贫穷加剧沙漠化,沙漠化又加剧了贫穷”的恶性循环。沙漠化还引起饥荒、社会动荡、政治和武装冲突,加重生态不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生物物种减少。沙漠化不断吞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土壤,给人类和许多物种带来严重的生存威胁。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计算,治理全球沙漠化需要20年的奋斗,每年要花费100亿至220亿美元才能奏效。
据统计,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7.6%。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等18个省(区、市)的471个县(旗、市)。而且其面积每年还在以2500km2的速度扩大。土地沙漠化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65亿元,严重威胁着4亿人口的生活。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560km2的速度扩大。大家所熟悉的《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也开始从大家的眼前逐渐消失。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干旱频率增大,使中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2100km2的速度在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