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220800000027

第27章 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的巨著

第二十六章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的巨著:《资治通鉴》

对于司马光的一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呕心沥血编《通鉴》,始终不渝反新法。公

元1066年,司马光将战国到秦末的史事编成《通志》八卷,进呈宋英宗。英宗十分赏识,令

他设置书局,挑选人员接着再编《历代君臣事迹》一书。1068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他

要了解历代的得失成败,司马光便将《通志》读给神宗听。神宗觉得这本书“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亦即能以历代兴衰为镜子,有助于治理国家,所以将书名改为《资治通鉴》,

并且还做了一篇序。

洛阳著书十九载神耗魂散巨书成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父亲司马池,官任天章

疾(皇帝藏书阁)待制(皇帝顾问)。司马池为人正直,清廉,这对司马光有深刻的影响,时人

赞誉司马光是“脚踏实地的人”。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

神宗三朝,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哲宗即位后,

任过尚书左仆射。

司马光为什么要以毕生的心血编撰这部《资治通鉴》?他看到当时没有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

通史,使学习历史的人感到很困难;同时他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于是,他便决

心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进资治通鉴表》)的史书。

《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

司马康担任检校文字的工作。司马光编写的书原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

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于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不

想参与政治,而专门从事编书工作,得到神宗的批准,把《资治通鉴》的书局由汴梁迁往

洛阳。司马光等人的编写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按年月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叫

做丛目,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

,并从文辞上加以修正。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之处,须加考订,说明取舍理由,作为附注。

由此写成第二稿,叫做长编;第三步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润色

,最后定稿。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主编的巨著——《资治通鉴》终于完成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前400),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

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共花了19年的时间,才编成这部巨著,据说,他

们摘引的资料和底稿,堆满了两大间房子。书未完成,分工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刘恕,由

于积劳成疾死了。分工撰写两汉部分的刘攽,这时已经62

岁了。分工撰写隋唐五代部分的范祖禹,这时虽年仅43岁,也显得未老先衰了。司马光此时

也65岁了,由于操劳过度,双鬓霜白,牙齿脱落,用他的话说:“我的全部精力,都消耗在

这部书上了,望陛下借古鉴今,励精图治。”这年12月,司马光不顾寒冬腊月,请人用锦缎

装裱了10个精美的匣子,用车马载着,他和刘攽、范祖禹

等人亲自押送,从西京洛阳出发,日夜兼程,送往东京汴梁,向宋神宗进献《资治通鉴》。

神宗加封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司马光因编纂此书,损害了健康,两年后此书问世时,他已

逝世1个多月了。

对于军事的记载,《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

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

杰出的例证。

《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商鞅

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文化方面,《通鉴》也有记载,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

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

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

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对著名的

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史学方面,从《汉书》到沈约的《宋书》以及唐代的修史制度,

均有记载。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

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在书中有所反映。

《通鉴》还有历史评论。一类是属于司马光自己写的,每篇以“臣光曰”开头;还有一类是

选录前人的评论,开头都写明作者名氏。当然,司马光所选录的前人史论,都是符合自己的

观点,大部分用于表述他的政治思想。

《通鉴》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是奉诏编书的,皇家的崇文院,据宋仁宗时所编《

崇文总目》的记载,共列书籍30,669卷,是当时全国藏书最多的地方,司马光和他的助手

可以查阅。宋神宗又以颍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司马光洛阳的住宅里,“聚书出五

千卷”,其他协修人也各有自己的藏书。司马光等人所取材料,除十七史外,凡前代留存下

来的史书也无不搜集。对于私家的藏书,他们也多方借阅,如刘恕曾亲自去藏书家宋敏求的

家中,口诵手抄。可见《通鉴》所搜集的材料是很丰富的。有人估计,《通鉴》所引之书多

达300多种。

煌煌巨著汲古鉴今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因都复姓司马,所以人们称为“两司马”。就是撰写

《史记》的司马迁,和主编《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资治通鉴》不只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是有着从历史中为君主提

供统治经验的目的,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史书成为政治家的参考书,《资治通

鉴》是最突出的代表。元初学者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

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

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可见这部书在古代是很受人看重的

。

《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它不仅给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它具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比如书中所引各书材料有些已亡佚,得赖此书保存。它全书体例严谨,

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通鉴》出

现后,一度中衰的编年史书体裁,才得重振旗鼓,并得以发展起来。自南宋李焘撰《续资治

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直到清代徐乾学撰《资治通鉴后编》,毕沅

撰《续资治通鉴》,夏燮撰《明通鉴》,无不遵循司马光所创的义例。不仅如此,由《通鉴

》派生出来的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和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出现新的纪事本末体和纲目

体,成为南宋以后流行的史书体裁。因此,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向受到史学界的好

评。

《通鉴》也有它的不足和缺点。由于司马光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对待农民起义问题上,

其立场与观点大有问题。它把历代农民起义均称为“贼”或“寇”。另外,在体例上也有失

当的地方,洪迈《容斋随笔》和顾炎武《日知录》等书曾提出这一点。如年号问题,在封建

社会,一年往往有几个不同的年号,司马光只采用后一个年号,而其他年号一概不提,这就

使读者对在这之前的年号无从知晓,给阅读带来不方便。

《资治通鉴》博采古籍,详辨史实,叙事简练,文笔生动,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献,它是我

国现存编年史书最大的一种,该书标志着我国封建时代的历史编撰学达到了一个新阶段,给

以后的编年史提供了一个范例。历代帝王将相,也就非常重视这部“治国教科书”的作用。

自这

部煌煌巨著问世以后,已经印行了77个版次,足见其影响之巨。即使在今天,它除了为我们

研究五代以前的封建政治史提供系统的史料外,还让我们在历代的兴衰中,得到不少有益

的启迪。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反复阅读《资治通鉴》,圈划评点达17遍之多。

《资治通鉴》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一,《资治通鉴》的问世,促使了宋至清时

期编年体史书的迅猛发展

,其仿作、补前、续后、改写、注释、评论等书层出不穷。其二,《资治通鉴》的写成,使

编年体史书更加成熟,编撰方法至臻完善,为后世史家树立了楷模。其三,近代以来形成了

一门“通鉴学”,足见其影响之深远。正如梁启超曾说过的:“其书结构之宏伟,取材之丰

赡,至今未有能逾之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