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弯腰 懂得迂回
2210200000021

第21章 迂回制胜(3)

公元前506年,吴国征伐楚国的机会终于来临了。这年夏天,晋国支持蔡国灭掉楚国的属国沈国,于是楚国发兵围困蔡国,为沈国报仇。备受楚国侵凌的蔡国和唐国主动与吴国通好,希望联合吴国共同出击楚国。于是在这年冬天,吴王御驾亲征,以孙武、伍子胥等人为大将,率三万精兵,并联合唐蔡两国,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率领20万大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迂回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攻?”孙武告诉他:“兵贵神速,应该走别人想不到的路,这样才能给敌人措手不及。逆水行舟,行动迟缓,楚军必然加强防备,那样我们就很难破敌了。”伍子胥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在三万大军中精选三千为前阵,身披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五战五捷,终于在旧历十一月二十八日攻战楚国都城郢。楚昭王见大势已去,带着妹妹仓皇出逃。

在这场吴楚大战中,孙武指挥吴国3万军队攻击楚国20万大军,五战克郢,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这是孙武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

孙武在最后决战时刻,一反常态,迂回到敌人纵深,走了一条别人想不到的路,不愧是位军事大家。

8.扬长避短其实是一种迂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引以为豪的东西,但每个人又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那么,扬其长避其短可以使你的事情办得更加顺利。

李君是某公司的人事经办员,公司的高级职员,多数读书较少,李君的学问,比他们高明得多,论理应该使他们敬佩。然而事实却大不其然,因为在这种地方,他们所自负的是经验,是要如何才能够赚钱,对于学问,却从来不重视,有的人竟直言学问值多少钱一斤,其藐视学问之情昭然若揭。所以李君的学问,不但得不到他们的敬佩,而且还骂他是书呆子,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当然他们都瞧不起李君,李君哪里管得了他们?其中如某甲,是公司中的头,有经验,有能力,能言善辩,大家都很看重他,而这个某甲对于李君,当然是更加藐视。有一次,公司举办某巨头的几周年纪念会,全体职工一千多人,聚集一堂,总经理临时叫李君担任报告司仪,这时距离开会的时间不过五分钟。而纸片上的条款,还不到二百个字,李君对于某巨头的生平,却一无所知,但事到临头,不得不上前一试。他抓住了《史记·货殖列传》上“无财作力,稍有斗智,即饶争时”三句话,把某巨头的一生事迹,连贯起来,这一篇事迹报告,成为夹叙夹议的体裁。李君依仗他的口才,连讲了一个钟头,全堂听众,鸦雀无声。讲毕下台,掌声雷动,而最厉害的某甲,本以善言为大众所称许,这个时候,他却竖起了大拇指,对李君说:“了不得,了不得,前后开过好几回纪念会,你的演说最好,在公司中,你是第一位雄辩家,就是环顾同业中,也没人比得上你。”这当然有点言过其实,而李君的口才,引起了他的敬佩,确是事实,于是握手表示亲善,以前藐视的心理,一扫而空,以后关于人事的进行,得他的赞助很多,其他高级职员对于李君当然也因此另眼相看。

在办事时,用投其所好的特长,获得别人的信任,是最有把握的方法,但是也得要有良好的机会,上面的李君如果没有这个纪念会,没有很短促的五分钟时间限制,也无法显出李君的特长。

这样的例子在大都市中生活是很普遍的,若有特长,自然无往而不胜了。

但是你的特长,最好始终保持非职业性的,一旦成为职业性,便要减少对人的吸引力,而无法引起别人对你的敬佩,并且你还要牢牢记住下面这句话,“特长不是你的商品,而是你的交际工具”。

你要让人佩服,应该有特别的长处,而且这个特别的长处,要正巧为对方所喜欢,所羡慕;如果你的特别长处,不为对方所重视,那么就不发生效用了。对方不重视的原因,或由于对方的外行,或由于对方比你还高明的缘故,比方你的特长是书画对方却不懂得书画,那么你的书画,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引起对方对你的敬佩。或者对方的书画,比你的造诣要高明得多,你与对方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他至多当你是同道,却不会对你有敬佩之心的。

办事就是要显现你的能力,如果你没有特长,你办事的效果就不会出奇的好,有了特长,而不懂得施展,你又何谈成功?

9.明修栈道才能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在正面进攻难以取胜的情况下,应当以正面进攻为掩护,同时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绕到后方,击中敌人的薄弱环节,这样做事定能以奇取胜。

“明修栈道”是表面上弯腰做样子给敌人看的,以便吸引和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暗渡陈仓”是我方所要达到的真实意图。修栈道要“明”,让敌人知道;度陈仓要“暗”,掩人耳目,只有做到这一“明”一“暗”,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

楚汉相争的故事里有句话叫:“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意思是决策者要故意采取佯攻行动,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守的时机,暗地里迂回到敌后进行偷袭,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关键就是要“明”“暗”相结合,以迂为直。本来在修好栈道之后我方通过栈道进攻敌人是一条捷径,但是,敌人在栈道附近伏有重兵,绝对不能硬碰,应当在修栈道之时,绕过栈道从后方偷袭敌人。这样虽然走了一条曲折的路径,却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史记》卷八二说:“兵以正合,以奇胜。”作战打仗,一般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正”是用兵的常法,“奇”是用兵的变法。为了迷惑敌人,需要打破定势思维,用公开的常法掩护隐蔽的变法。《三国演义》中,邓艾以迂代直破蜀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实力最强。公元263年,司马昭执政时,准备一举灭蜀。于是派出三路人马:邓艾和诸葛绪各统率3万大军,钟会带领10万大军,分路出击。此时的邓艾已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大将了。

魏军攻势凶猛,连连获胜,不久就攻占了蜀国许多座城池。邓艾一直攻到阴平一带。钟会合并了诸葛绪的人马,兵力更强。他率大军直逼剑阁。蜀军统帅姜维,带领将士,依凭着剑阁险要的地势,顽强地抵挡住了钟会大军的进攻。钟会兵力虽强,却奈何姜维不得。加上军粮供应跟不上,就想退兵回去。

这时,邓艾从阴平赶来。当时,邓艾手下只有3万人马,而钟会却统领着13万大军。他自恃兵多将广,根本不把邓艾放在眼里。

邓艾早已闻知钟会在剑阁受阻。他心里暗自盘算:剑阁过不去,能否找到别的通道可直通蜀国都城呢?于是,在阴平时,他派出许多探马,让他们查明当地地形、环境,终于探得一条从阴平通往成都的小路。这条小路,四面都是奇山峻岭,很难行走。据说是汉武帝南征时开凿的,已有三四百年无人通行了。

邓艾闻报大喜。心想:真乃天助我也,此路既是有好几百年无人行走,那蜀军必定做梦也想不到我能率军从此路偷袭成都,更不会加以防范了。

于是,他先赶到剑阁,把他的想法告诉了钟会。钟会本来就瞧不起邓艾,又听他讲出这种异想天开的计策,更是只限于嗤之以鼻。但他很想看邓艾出丑,于是也不加阻拦。

邓艾不知这些情况,一心想着完成自己的计划。他马上率人马回到阴平,集合队伍,给大家讲清了他的打算。众人士气很高,都表示愿听邓艾吩咐,为国立功。邓艾派儿子邓忠率5000名精兵,手执斧头、铁凿,做开路先锋。他带领大军,备足了干粮、绳索,紧随其后。途中道路非常险阻,但每个人都坚持下来了。大军每前进100里,就留下几千士兵扎下一个营寨,以保证前进的军队能与后方保持联系。

大军最后只剩下2000余人了。这一天,邓忠匆匆地跑来向邓艾报告说前面碰到一座陡峭的悬崖,人马难以通过。邓艾忙带领将士前去观看,果然看见那悬崖十分陡峭,崖下山谷深不见底。有些士兵胆怵了,心里直打退堂鼓。有人说:“白费了这么多功夫,撤回去算了!”

邓艾见状,严厉地说:“我们已经克服了那么多困难,现在胜利在望,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了。我们要坚持住,就算再难过去,也一定要设法通过。”说到这儿,他忽然计上心来,转身下令让大家先把行装、兵器扔下悬崖,然后自己拿过一条毡毯,裹住身子,高喊一声:“大家照我的样子,滚下悬崖!”话音未落,带头滚了下去。

将士们深受感动,都像邓艾那样,纷纷越过了悬崖。邓艾重新集合队伍,未伤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江油城。接着又向绵竹进发,经过一番苦战,又胜利地占领了绵竹。

这时,邓艾大军已迫近成都。蜀国皇帝刘禅接到战报,想调回剑阁姜维的人马,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出城投降。

邓艾一举灭亡了蜀国,此时的钟会,还在剑阁城外攻城呢!

邓艾此次奇谋的成功不但使蜀汉如期灭亡,还对晋日后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占据蜀则可以顺江直下,威胁长江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