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学生必知的重大历史事件
221300000063

第63章 伟大的辛亥革命

第 60章 伟大的辛亥革命

“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涕泪多”,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

悲惨命运的

真实写照。1901年,八国联军的枪炮未息,耻辱的《辛丑条约》在北京签订。腐朽的清廷“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全然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华民族陷入更深重的灾难之中。

然而,“号角一声,中华崛起”,一场席卷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人们在绝望中看到希

望的曙光……

杀身求共和 黄花岗壮歌

在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的推动下,1905年8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

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的领导核心,

从此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同盟会成立以后,一方面和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对保皇派进行有力的思想的批判;另一方

面,又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革命的首位,对腐败的清王朝展开了武器的批判。革命派以“杀

身求共和,流血购自由”的英雄气概,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由

于计划不周、力量单薄,均遭失败。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黄兴、胡汉民等同盟会骨干开会。会上总结了

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全力、充分准备,在广州发动一次新的大起义。广州起义经

过半年筹备,集中了同盟会的主要人力、财力,于1911年4月27日爆发。起义开始后,黄兴

率敢死队120多人臂缠白毛巾直捣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仓皇而逃。在捣毁和焚烧了总督衙

门后,起义军与反扑的大队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巷战持续整整一天,起义军歼灭了大量清军

。然而由于实力相差悬殊,起义军寡不敌众,终于失败。事后,革命志士潘还微冒着生命危

险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郊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被

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唤醒了全国民众,也动摇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成为武昌起义

的先声。革命党人的悲壮斗争,鼓舞激励着人们,清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了。

武昌震动 九州共和

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是华中地区的咽喉。它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据点。湖北革命党

人在武汉进行长期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首先把新军作为联络的主要对象。到武汉起义前夕

,湖北新军中有近1/3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同时倾向革命的人与日俱增。湖北革命党人

还在学生、会党和其他社会力量方面也争取了大量的革命者和同情革命者。

1911年6月,四川爆发了由革命党人组织的保路运动,清军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守军

减,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9月24日,湖北革命党人召开文学社、共进社联席会议,成立了

起义的统一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任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任参谋长,并

制定了起义的详细军事计划。

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革命党人熊秉坤率领下,首先发难,打响了武昌起

义的第一枪。紧接着,步兵、炮兵和军事学校中的革命党人和爱国者纷纷响应。经过一夜

激战,革命军在黎明时分攻下督署。11日晚和12日晨,汉阳和汉口又被攻克,武汉三镇胜利

光复。革命军的旗帜在武汉三镇迎风招展,宣告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10月12日,革命党人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性质的湖北军政府,公布了《鄂州约法》

,规定主权属于人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中国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武昌起义的胜利震动了全国。武昌城头的枪声,就像在火药库里点燃了导火线。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纷纷响应,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到11月初,全国24个省区中,已有13个省和

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许多州县还相继建立了革命政权,清王朝统治在全国范围的革命

浪潮冲击下已陷于土崩瓦解的状态。

但是,在这大好形势后面已经隐伏着导致革命失败的因素。没有独立的各省保留着反革命

政权不说,就是已经独立的各省,虽然号称共和,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只在一部分省份掌握领

导权。有的省旧官僚摇身一变,把自己打扮成共和制的拥护者,当上都督,一切照旧。在独

立各省中真正掌握支配权的,多是立宪派和旧官僚,而不是革命党人。

全国革命高潮的兴起和发展,迫切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革命政权,以作为革命的领导核心。

此时,反动军队加强了对武汉的进攻,革命军作战连连失利。因此,当江浙革命联军攻下南

京后,决定在南京举行临时政府成立会议。

正在美国进行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之后,经欧洲返回祖国,于12月25日抵

上海,受到黄兴等人热烈欢迎。由于他的崇高威望,29日各省代表以16对1票的绝对多数,

选举他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前往南京,在上海车站受到一

万多群众的热烈欢送。车过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各站都受到了上万群众的热烈欢迎,“

共和国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到达南京时,各街店户张灯结彩,城内百姓冒着阴风细

雨,拥满街道,欢迎孙中山的到来。

当晚,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就职,宣告了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

国新纪元的开始。临时政府决定,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不久,各省代表又增选黎元洪

为临时政府副总统,并成立临时参议院。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

质的革命政权。新政权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

化教育的政策、法令。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1提倡民主,保障人权;2保护工

商,振兴实业;3简从节政,革除弊习;4改革学制,鼎新教育。

所有这些政策法令,都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原则、利益和愿望,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

到一定的发展。

然而,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南京临时政府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方面是不坚决的。

它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企图以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来换取帝国

主义的支持;它放弃了“平均地权”这个具有很大号召力的口号,不敢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

益,使革命失去了农民阶级这个最有力的依靠和支持,这样,南京临时政府的许多法令措施

就形同虚文,难以推行。

袁贼篡权 民国夭折

武昌起义后,在各省相继独立,清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组织“责任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此时已落入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首先指挥北洋军队攻占汉口、汉阳,威胁武昌,然后开始玩弄反革命两面手段。他一

面借革命势力来恐吓清统治者,逼迫清帝退位;一面又用清朝军队来威胁革命党人,要革命

党人对他妥协,把新政权交给他。狡猾的袁世凯,企图以左右逢源、两面开弓的手法坐收渔

人之利。

这时候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朝不保夕,开始物色和扶植新的走狗来扑灭革命。他们的兴趣逐

渐转到握有巨大军权而又对帝国主义十分忠顺的袁世凯身上。

帝国主义声称只有由袁“统一”南北,才承认中华民国。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在

军事上、经济上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在列强和袁世凯的要挟下,南方立宪派、旧官僚和失

节革命党人加强拥袁排孙的活动。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赞成共和,

就让袁当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得到南京临时政府的保证后,马上在京威胁皇族,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傅仪

退位。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这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根据前约,于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

大总统。

孙中山想让袁世凯离开他的老巢到革命势力强盛的南方来,并想用一部《临时约法》来约束

他,防止和限制他独裁。老奸巨滑的袁世凯暗地里却指使他手下将领曹锟于当夜发动“兵变

”,北京城内顿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接着保定、天津、通州也发生类似事件,帝国主义

者也与袁世凯紧密配合,借口“保护侨民”,大肆调兵遣将。

袁世凯借故要留在北方维持秩序,临时参议院于3月6日通过决议,允许袁在北京就职。革命

派又一次妥协,袁世凯又取得一次胜利。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宣告了孙中山调虎离山计的破产。但孙中山仍坚持用第三项条件来约束

袁。就在袁世凯宣誓就职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匆忙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的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的权利;另外还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是一部资产

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袁世凯一面假装诚恳地表示坚决拥护并执行《临时约法》,一方面又说它尚不完善,将来还

须修改,从而为以后撕毁《临时约法》埋下了伏笔。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至此,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历时3个月就夭折了。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极为悲壮的一页,既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

的革命成果和经验,也留下了使革命后继者引以为戒的惨痛教训。

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2000多年来,中国一直实行封

建专制制度,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人民毫无民主自由。辛亥革命把皇帝从神圣的

宝座上赶了下来,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合乎世界的潮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

同以往的任何革命一样,辛亥革命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民主自由之花一度在

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开放,使民主共和成为人们最强烈的政治要求。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

是民主革命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在革命先驱者的启迪下,在失败的沉痛中,继续进行

着革命的探索,终于在度过了8年的黑暗之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