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20日上午,羊城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礼堂内隆重开幕。以总理身份担任会议主席的孙中山先生在开幕词中欣喜地说:“今天这个
盛会,是本党开大会的第一次,也是中华民国的新纪元。”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中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局面宣告形成,从而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苏俄建言 孙文解颐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经领导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
民国,在国内外有着相当广泛的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篡夺了胜利果实。为了与袁世凯争国会选票,宋教仁、黄兴等把同
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吸收大批封建官僚和投机政客,形成一个成分复杂、组织涣散的政治团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实行“党魁制”,要求入党党员要宣誓“附
从孙先生”,并在誓约上印盖指模。
党魁制下的中华革命党,因其狭隘且带有浓重的宗派主义色彩,所以也终未能有所建树。19
18年孙中山发动的护法斗争宣告失败,中华革命党也归于解体,孙中山陷入苦恼之中。正在
这时,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
1919年3月2日至6日,在列宁的主持下,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
正式宣告成立。当苏俄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包围之中时,中国、朝鲜、印度、土耳其等东方国
家里爆发的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引起了共产国际的高度重视,列宁很早就对孙中山领
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表示了关注,1920年秋天,经陈独秀介绍,维金斯基在上海
会晤了孙中山。这是共产国际使者同孙中山的第一次会见。这次会见,给双方都留下了很好
的印象。
1920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
号召和组织东方民族民主革命。
会后,列宁委派马林来华,马林经张继介绍,由张太雷陪同,到桂林会晤了孙中山。
在马林面前自称为“社会主义者”、“布尔什维克”的孙中山讲述了国民党的策略、它的历
史,马林则向孙中山介绍了苏俄的情况。
孙中山问:“你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建议?”
马林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三点:“改组国民党,与社会各阶层,尤其与农民、劳工大众联合;
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谋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孙中山十分赞赏马林的建议,而且当即表示:国民党与苏俄的联盟在讨伐完吴佩孚后立即可
以实行,目前愿意与苏俄建立非正式的联系,以免招致列强的干涉。
经过对孙中山的考察,马林提出了国共合作方针,这一主张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随后在
苏俄、共产国际和马林的帮助促进下,国共合作的事宜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共统战 孙文整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当时还是一个年轻的无产阶级政党,对中国国情和社会认识
不够,在党的“一大”上决定不准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认为国民党同那些反动团体是
一丘之貉。但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
人开始愿
意同国民党合作。在党的“二大”上提出了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
成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
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了特别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
入国民党。
这次会后,***、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张国焘等一批共产党员也相继加入了国民党
。
1923年2月初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军阀的镇压下失败。失败使得我
党认识到: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光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必须联
合其他一切进步力量才行。此后党对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党内合作的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
入国民党。这样可以利用国民党这面通俗的旗帜,组织发动工农群众,从而使国民党获得真
正的群众基础,获得新的生命,也有利于共产党投身于广阔的革命斗争中去锻炼,迎接大革
命高潮的到来。
党的“三大”闭幕后,共产党人加紧了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孙中山虚心接受共产党和苏俄代表所提出的建议,决心采取联合共产党的政策,对国民党进
行改组,使国民党成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为了改善当时国民党存在着的“组织未备,训练未周”,党内分子“过于复杂,党内人格太
不齐”的状况,孙中山从1922年9月开始进行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
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遣由蒋介石、沈定一、王登云、张太雷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
团”,由上海启程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并洽谈苏联援助问题。代表团对苏联的访
问也是日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一大动机之一,“总理从此便决定与俄携手,共同奋斗,程
度又进一步”。
10月,应孙中山邀请,苏联政府派出的代表鲍罗廷来到广州,孙中山任命他为国民党组织教
员,以借重他的组织经验,训练国民党党员,协助国民党改组。在鲍罗廷的推动下,国共合
作改组国民党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孙中山对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政策十分坚决。据何香凝回忆:孙中山曾对冯自由等一
些反共分子说:“你们怕共产党,不赞成改组,可以退出国民党呀!”又说:“你们不赞成
改组,那就解散国民党,我一个人加入共产党好了。”孙中山得到廖仲恺等国民党左派的坚
支持。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著名领袖之一,在协助改组国民党的斗争中做了大量工作,表现
得很勇敢、坚决。他曾说: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不能够实现,这说明是党的组织问题。所
以非把国民党改组不可。“我为国家,为本党,无论何人反对,我皆不畏,即击我杀我,亦
在所不恤。”
1923年11月,国民党公布了《改组宣言》及《党纲草案》和《章程草案》。1923年底,孙中
又邀请***等到广州,积极帮助筹备召开国民党“一大”有关事宜。至此,改组国民党的
各项准备工作就告完成了。
联俄联共 气象更新
1924年1月20日上午,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广
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今广州市延安路鲁迅博物馆)隆重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65人,其
中有共产党员23人。
大会接受廖仲恺的提议,设立主席团,由孙中山指定林森、汪精卫、谢持、胡汉民、***
5人为主席团成员。大会的主要议题是改组国民党。
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这个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
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就提出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
国,平均地权”为内容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时的三民主义还存在根本性的弱点
,即它既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尤其是没有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纲领。
而新三民主义确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外主张民族自
救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它主张“民主
权利
不应为少数人所专有,而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它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宣布平
均地
权、节制资本”。新三民主义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原则是一致的,因而形成了国共合
作的共同纲领和基本原则。
会议审议了《中国国民党章程》,这是国民党有史以来最为完整和严密的章程。它吸取了苏
俄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改组国民党的一次尝试。
《中国国民党章程》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为共产党员、工农群众和其他
革命分子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
盟提供了组织保证。
除以上两个重要文件的通过外,大会还一致通过了廖仲恺提出的收回外国租界、废除治外法
权和把庚子赔款划作教育经费三个旨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提案,以及其他10多个议案。
30日上午,大会最后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和候补委员
在41名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共产党员10人,这是两党合作的具体体现。同日下午
,大会胜利闭幕。
大会在孙中山亲自主持和关怀之下,在国民党左派和中国共产党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获得了圆
满的成功。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
件大事。此后,国共两党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开创了
国民革命的新局面。
国共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逐渐汇集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展了一个反对帝国主
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立刻帮助国民党在各地创立和发展党组织。到1926年1
月国民党“二大”召开时,国民党已建立正式省党部12处,特别市党部4处,临时省党部9处
。许多党部的实际负责人都是共产党员,经过两党党员的共同努力,国民党内部成分虽然仍
很复杂,但确已开始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了。
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的创办。黄埔军校
是在苏联和
共产党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尤其是苏联为军校提供了开办经费,送来了军械
,派来了优秀的军事教官。在共产党员和国民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抓紧军事教育的同时,
注意对学员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的革命思想教育,使得军校与以前的旧军官学校有着
本质的区别,成为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在
以后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埔军校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
自己的革命武装的建立。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思想由南向北,
在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规模。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开广州北上,沿途号召召开国民
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拥护,于是在全
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号召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运动。国共两党大张旗鼓地宣传联
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以上所有这些,标志着国民革命新局面的到来,预示着一场大革命风暴的发生。而这一切,
都是由于国共合作的建立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