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学生必知的重要历史人物
221400000018

第18章 科学 文学双料巨星张衡

第18章 科学、文学双料巨星张衡

张衡(公元78—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因晚年

曾当过三年河间相,前人又称他为河间相。张衡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文化巨人。

游学三辅南阳通人

张衡的学习方法和所走的道路与众不同,独具特点。张衡年轻时,游学之风盛行。仕宦人

家的子弟六、七岁便开始入学,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后,就出外投奔名师进一步攻读。而

张衡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告别了家人,只身出外游学。当时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急于仕进的读书人,都愿意到那里去。

以张衡的才学和其祖父的功德而论,他当可被推荐为博士子弟,但张衡十分重

视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并未直接去洛阳,而先去三辅地区(东汉时期把京兆尹

、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为三辅地区,即今陕西省东部地区),考察了两三年。

张衡在三辅地区考察期间,走遍了广阔的渭河平原,登览太华、终南等名山的风景,考

察了当地的民情风俗,特别是长安的宫廷建筑,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观察的更为仔细。

通过游览,张衡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游完三辅后,经过灞桥,于永元七年(公元95年)来到骊山。在骊山停留的时候

,他写了一篇《温泉赋》,这是他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学作品。

张衡在洛阳的五、六年修业期间,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时太学的学生们

学习“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毕业时

每人也不精通一经一艺,但张衡已经达到了“通五经、贯六艺”的地步。张衡还学习了

天文、地理、气象、历算等方面的知识。

张衡观察处理一些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张衡在京都不去当什么“考廉”,也不奔

走于官宦门庭以求个一官半职。他在京城里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学习上

,继续拓宽知识面。

当时扬雄所著《太玄经》已经问世,张衡如醉如痴,

深究细考,挖掘扬雄的微言大义,埋头注释《太玄经》,

写了《太玄注》,还作了《玄图》,形象地解释了玄理。

张衡在读书过程中从前人那里吸收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思想,掌握科学的认识论

和方法论,为他今后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导向,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游学三辅以后,张衡已是才学出众,颇有名望的学者。他不但是可与班固相提并论的大

赋家,而且又是“中世阴阳”之宗,精通天文、地理、历算、绘画等,几乎无所不知,无所

不晓,被人们称为“南阳通人”。此后,他便开始在各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

东汉赋家张衡第一

张衡的创作活动是始于文学作品。自张衡21岁那年起,几乎每年都有文学著作问世或

有重大的科学发明。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当时任黄门侍郎的鲍德召见了张衡。鲍德颇为赏识张衡的

才华。这年鲍德调至南阳担任郡太守职务,

张衡当了鲍德的主簿官。张衡出任南阳主簿的第一年,写了一首五

言诗《同声歌》。《同声歌》在我国五言诗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吸取了民间文学乐

府诗歌的营养,富有通俗文学的气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成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颇有影

响。

除《同声歌》之外,张衡还写了《定情赋》(公元99年)、《扁赋》(公元101年

)等作品,可惜均未流传下来。

使张衡在文学史上一举成名的是他在南阳任主簿时完成的不朽之作《二京赋》。《二京

赋》始著于公元97年,完成于公元107年,长达整整10年之久。

《二京赋》由《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构成,二者长近万言,浑然天成。在叙述中

引入议论说理,发表作者的思想倾向。

继《二京赋》之后,张衡又写了《南都赋》。在这篇赋中,他满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之情,歌颂了南阳美丽的景色,描绘了南阳发达的经济建设。

赋是汉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张衡把汉代大赋推

向一个新的高峰,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阳嘉二年(公元133年),汉顺帝任命张衡为侍中。

阳嘉四年(公元135年

),张衡心情极度忧郁,他便著书《思玄赋》,以寄托自己的情和志。《思玄赋》是一篇难

得的人类到星际旅行的畅想曲。

永和元年(公元136年),顺帝听信宦官谗言,决定调张衡担任河间相。对此张衡极

为不满,写赋《怨篇》发泄了自己心中的怨恨。

《四愁诗》写于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四愁诗》表达了张衡那郁闷的心情,内

容上不同于以前文人们的著作,在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采用了七言的形式,增强了诗

的表现力,是我国最早的七言诗。张衡在我国七言诗的发展上有开山之功。

《四愁诗》之后,张衡还写出了《髑髅赋》、《冢赋》和《归田赋》等。其中《归田赋

》是一篇抒情小赋。此后,

东汉的抒情小赋不断出现,对魏晋朝代抒情赋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张衡是一位

承前启后的赋家,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天文学制作浑天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朝廷下诏求贤,张衡被鲍德推荐到京都供职。汉安帝对

张衡的才学也早有所闻,就拜他为“郎中”。张衡趁起草文书等公事之余,开始专心研究玄

妙的天体结构。张衡深入研究了当时对天的两种解释法:盖天说和浑天说。他最后认为,浑

天说是合理的,天是一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

张衡还用“近天

则迟,远天则速”,即以距离远近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张衡的这些解释有些合理

的因素。尔后张衡对浑天说又加以修改和发展,使浑天说成为当时最圆满的一种天体结构学

说。因此,张衡便成了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汉安帝听说张衡在天文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就任命他

为太史令,使张衡成为掌管“天时、星历”的主任官员。此官职使张衡有了用武之地,他颇

为满意。

张衡接任太史令以后,

定重新修造观天象的仪器。他精心设计和研制的浑天仪,很形象地体现了浑天学说的概貌。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张衡改进了浑象天文仪,并用来作为浑天说的演示仪器。

张衡用齿轮系统地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正好转

一周。这样,人们在屋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哪颗星当时在什么位置上。浑天仪上的三十六

度折算现今的地理纬度,基本上跟洛阳地区的纬度接近。黄道上刻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

,正好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公转周期为365.25日)。张衡把黄赤交角定为二十

四度,与现在计算的地球轨道和赤道面相交的角度(23°26′)也十分接近。张衡写的

《浑天仪图注》上说明,黄、赤道差的变化在进三度和退三度之间,从而明确了黄、赤道差

的计算法。这种计算法一直沿用到隋代。这是张衡在历法方面所作的重大贡献。

浑天仪的制造,轰动了整个京城。夜晚,许多人怀着好奇的心理前来观看。当他们看到

仪器上显示出的一弯明月正在缓缓升起,而实际天象也恰好如此时,人人都称赞这是巧夺天

工的发明。

浑天仪制造成功以后,张衡着手研制了一种可以显示月相和日期的仪器,叫做“瑞轮荀六

荚”。这个仪器有十五个不同形状的叶轮,每片叶轮代表着不同的月相。

人们看到叶轮,就知道是哪一天,也可以知道月

亮的圆缺。张衡还曾为浑天仪写了两部说明书:一是《浑天仪图注》,一是《漏水转浑天仪

注》。

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张衡冲破了当时神学、谶纬的迷雾,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写出了闻名于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

张衡在我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制造出观测仪器,还进行理论研究著书立说,而

且积极投入了围绕着《四分历》而展开的反图谶斗争。

公元133年,他又上书《

驳图谶疏》,请求皇帝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禁绝图谶。

制地动仪日月同辉

张衡不仅在天文学方面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机械制造业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安帝建

光五年(公元121年),张衡担任过公车司马令(九卿之一,卫尉手下秩禄六百石的小官

)。在没

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张衡苦苦思索,从南阳郡守杜诗水排的齿轮系统得到了启发,制造了

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建光三年(公元124年),安帝去泰山祭奠时用了张衡制造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宣扬了皇威。

张衡在担任太史令的第二年。就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地震的研究工作,经过反复研究、

试验,终于在公元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东西是用青

铜铸

造的,圆圆的,像一个大酒潭子。潭子的周围镶着八条龙,按照东、南、西、北、东北、东

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排列着。龙嘴里都含着一粒小铜球,对准龙头的嘴巴下面,蹲着八

个昂头张着大嘴的铜蛤蟆。这就是张衡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在

哪儿发生地震,对准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龙嘴里的铜球就落在铜蛤蟆的嘴里,告诉人

们那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张衡的地动仪是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的,比世界上其他

国家的同类仪器早1700多年。

张衡制造地动仪的同时,还研制了一架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

在数学方面,张衡计算出的圆周率为3.162;在机械方面,他发明了“可使自转”的自

动车和一种能够自己飞行的“木鸟”;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了一幅《地形图》流传了几百

年,这幅画不仅在地理学上有价值,同时也是一幅绘画艺术珍品。他还擅长绘画,据史书载

,他特别喜欢画怪兽。他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大约永

合三年(公元138年),张衡正式上书奏章表达了辞官归乡的想法,但未获准,反被召至

京城升任尚书。

他上任不久就卧床不起,次年卒于任所。

遗体葬于南阳西鄂。一代科学巨人就这样满怀忧愁,过早离开了人间。张衡不仅是一位大科

学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画家,他的确是一个罕见的全面发展的人物。

张衡去了,世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1970年,国际上以张衡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个

环形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个编号为1802的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张衡的名字与日月同辉

,与宇宙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