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学生必知的重要历史人物
221400000004

第4章 从王子到圣人释迦牟尼

第4章 从王子到圣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意为“成就一切者”。

释迦牟尼这一名字是在他成佛以后,世人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降世花园凭才娶妃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圆寂于公元前486年,共活了80岁,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同

时代的人。

据我国佛经记载,在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个富庶的小国,这就是迦毗

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年轻的净饭王是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之人,后与

毗邻的拘利族天譬城主善觉大王的女儿摩耶结为夫妻。

王后40岁那年,才有了怀孕征兆。怀胎10月后的一天,王后生下一个男

孩。只见他相貌端丽、神态安祥,并无一般婴孩的哭闹表现。这就是后来成为佛祖释迦牟尼

的乔达摩?悉达多。他的诞生地兰毗尼园后来成为佛教徒世代朝拜的圣地。

在皇宫优越的物质条件下,释迦牟尼一天天成长起来。

释迦牟尼天姿聪慧、悟性极佳,长到少年时代,便养成了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其父

净饭王期望他长大以后成为“转轮圣王”,有意加以培养。他命儿子同释迦族姓儿童约万人

一起到教书法师跋陀罗尼(意为“普友”)的学堂学习。释迦牟尼很快就脱颖而出。对太子的

博学多才,法师常常惊叹不已。除此之外,太子还学习哲学、韵文、占学、数学、历法、祭

法、祈祷学、妖怪学、技艺、蛇学等多种知识与技能。

当释迦牟尼长到17岁时,释迦族姓的长辈们都来拜见国王,请求国王为太子选择贤妃!净饭

王纳言下召,召集释迦种姓年轻美貌的女子五百人,让太子挑选。释迦牟尼后来钟情于一位

名叫俱夷的女子,她父亲是一名持杖者。持杖者说:我姓之宗法,须通晓技艺之人,才可

把女儿嫁给他。使臣回禀国王,国王颇为不快。释迦牟尼所到后倒是极力赞同,应允七天后

举行技艺。比赛那天,五百多名释迦族青年男子聚集到王宫竞技场上,约定比赛数学、文字

、音律、剑术、角力、射箭、骑马、游泳、跑步等项目。释迦牟尼在全部项目中都占优势,

最终获胜。持杖者心悦诚服地把女儿嫁给了他。

出游遇惑立志出家

在当时社会里,婆罗门教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教义规定青年人要经历四种生活,即梵行期

、家住期、林栖期、游行期。释迦牟尼就是顺从这个社会习惯,进行了四方出游。

释迦牟尼成婚后,并未改其沉思的习惯,他对见到的任何一种现象都能作长时间的思考。

一日,释迦牟尼及随从数十人乘车马从东门出游。在郊外野径旁,一个老人拄杖而过。驾车

者告之:此人为老所迫,“老”非国法,众人至壮被老残。太子想像着父母妻氏乃至自己,

不论此时多么年轻富有,终将老去,实在让人痛苦!于是游兴顿无,命起驾回宫。

几日后,释迦牟尼又从南门出宫郊游,行至不远,见一病人,驾车者告之:此人已被病缠身

,病危常在将近死。太子心想,患病之人周身无力,即使头脑聪锐手足健全也不能料理自己

的生活,多么令人痛苦!有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呢?”回宫后,他整日为寻思这个问题

愁眉不展,国王见了甚是担忧。

过了几日,释迦牟尼又启请出游西门。出城不久,遇见四人抬着一具棺材迎面走来,死者家

属跟在后面,捶胸顿足呼号哭泣。驾车者告之:瞻州次是已死人。释迦牟尼想,怎样才能使

人返老还童、青春永驻,怎样才能使疾病远离,生命长存呢?回宫以后,闷坐苦思,忧形于

色。

过了十几日,释迦牟尼始终未找到答案,于是启奏净饭王,要出游北门。刚出北门,遇见一

比丘(和尚),驾车者告之:此人名丘僧。此时丘僧走近说:解脱之道,不在王宫在山林。释

迦牟尼大受震动,心想: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事业啊!于是下定决心舍弃王位,离家寻找解

脱之道。这时释迦牟尼已经29岁,妻子俱夷即将分娩。

北门出游回来第二天,释迦牟尼前去拜见净饭王,说道:恩爱聚会,必有离别。愿父王许我

出家,为众生寻求一条解除痛苦的途径。净饭王听后非常难过,他想尽一切办法挽留太子。

但释迦牟尼一心谋划着

如何逃出城去。

第七天晚上,释迦牟尼趁众人困乏歇息的机会,偷偷溜出寝宫,来到马厩,叫醒车夫,让他

驾车送他出城。

艰辛求道彻悟成佛

释迦牟尼逃出王宫,经过七天七夜的长途跋涉,离开迦毗罗卫国,来到“毗舍离城”(古印

度一国名,第二次经典结集处)外跋伽婆仙人苦行林。当时失志的跋伽正在这里苦修。释迦

牟尼看见许多修苦行的婆罗门,释迦牟尼待了几日,认为修苦行不能获解脱之道,便告辞跋

迦,继续寻找真谛。

却说净饭王发现太子出走后,立即派出王师大臣及许多随从,由车夫领路,急追而来。释迦

牟尼正想前往摩揭陀国的灰白山中寻道,在半途就被追上。王师及大臣百般规劝,仍不见太

子回心转意,于是留下桥陈如等五人跟随太子,率余下众人回宫复命去了。

释迦牟尼继续南行,他们渡过凶险的恒河,来到摩揭陀国(古印度国名,王舍城之所在国),

受到国王频毗婆罗的热情款待。

释迦牟尼带领五人渡过尼连禅河,来到河边的迦暗山修行地。此后,他先后寻访了新学派领

袖、年逾百岁的阿罗逻迦罗摩和数论先师优陀迦罗摩子,并且吸收了二位大师的禅定观想方

法。

释迦牟尼离开两位数论大师后,又到了伽耶,当时在尼连禅岸边的苦行村,住着许多苦行者

,面对苦修盛行的当时社会,释迦牟尼一时找不到更佳的修行方法。他想:五浊使世道险恶

、人心叵测,我为自身清净,破除邪谬,普渡众生,应当修禁行和苦行。于是他就这样修行

了六年。《佛本行集经》中对他的修行结果有如下记载:身体羸疲,喘息甚弱,如八、九十

衰朽老公,全无力气。六年苦修,使释迦牟尼的体质大大受到了损害。

六年后的一天早晨,太子来到尼连禅河边饮水,他看见了自己投在水中的身影心中不禁悲叹

:六年苦修,残身伤智,徒劳无益。若丢

掉苦行,仍像先前居家沉思,或许能获得解脱之道。于是决定净身进食。

太子走进尼连禅河,在清澈的河水中洗掉了六年积沉下来的污

垢。由于身体十分虚弱,洗浴后感到头昏眼花,攀着一根树枝才上了岸。

这时,一个叫善生的村姑沿河而来,她献上鲜牛乳救了释迦牟尼。随从桥陈如等三人见太子

喝了牛乳,以为他意志已灭,前功尽弃,大为气恼,纷纷离他而去。

释迦牟尼不久来到佛陀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释迦牟尼端正身体,并发誓不获誓不起此坐

,便默坐进入禅定境界。

他在毕钵树下连坐了七天七夜,未进一粒米粟。

到第七天黎明,释迦牟尼忽然感到长期萦绕在头脑里千丝万缕的疑难全部释然,混沌已久的

大脑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了。原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变化,万物变化的惟

一归宿就是因果报应。有因必有果,因果必循环。人生如舟,苦海无涯,只有断绝一切欲望

,多积累施舍的善行,才能消除烦恼,才能宁静地忍受各种痛苦,得到真正的解脱。这就是

释迦牟尼所证得的“正觉”。

从此,释迦牟尼成为佛陀(BUddha)(简称佛,意思是觉者,智者)。释迦牟尼成佛这一天是公

元前五三○年农历十二月初八。那年他35岁。

传播佛教受人敬仰

释迦牟尼成佛后,来到鹿野苑(今印度的波罗奈城),寻找跟随他多年的桥陈如等五人,向他

们说法。

释迦牟尼寻到他们后,开始传授自己的法道。

释迦牟尼的初次说法,完全征服了桥陈如五人的心。他们一齐跪拜,乞求佛陀收他们为徒,

这就是释迦牟尼最初的五个弟子,野鹿苑是他得道后第一次传授经法的所在地。

在鹿野苑最初说法后,释迦牟尼暂时行走在缚罗迦河的沿岸。为众人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传播佛教,不久就收了弟子六十多人,师徒众人在缚迦河岸传道。后来释迦牟尼让六十佛徒

分散而去,云游四海,佛教广泛地传播起来。

释迦牟尼在35岁至80岁的44年间,云游印度各地,向人们传布教法,普度众生。尽管他拥有

千名弟子、上万个信徒,仍身遭诸多不幸。当时,小姐婆罗门教是佛教兴起前占统治地位的

教,它严格划分人的等级优劣,以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而佛教主张一切教徒皆情同手足,

不论贵贱,它的教义对婆教产生了巨大冲击。于是释迦牟尼成为被诽谤和诋毁的对象。

在他晚年时候,教团还发生过分裂现象。

此外,释迦牟尼为协调僧团内部人与人的关系,使之和睦统一,为了制约比丘和比丘尼的行

为,有利于他们的修行和扩大佛教影响,制定了这样那样的戒规。为此释迦牟尼也遭到非议

。但他善恶兼容,不计前隙,最终令万人倾服,受万人朝拜。

释迦牟尼为传播佛教奔波劳碌了一生,于公元前486年圆寂(涅槃)在拘尸那伽城(今印度联合省伽夏城)的跋提河边。

释迦牟尼死后,古印度各国为争夺他的遗骨(“舍利”,火化后呈珠状物)而大动干戈。后经

调解,决定将遗骨骨灰分成八份,各自带回“舍利塔”供养。此外,当地人还搜集释迦牟尼

的毛发、衣物,建塔封存供养。这些“舍利塔”至今古风犹存,供八方游人瞻仰、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