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1886~1925),名文,字逸仙,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民主革命建立共和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家。
孙中山10岁起进本村私塾读书。这期间,时常听人们讲起太平天国
革命及洪秀全等人的故事。
1878年,12岁的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的哥哥家里,开
始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先后就读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这期间孙中山的
课余时间除自修中文外,酷爱读华盛顿、林肯等资产阶级政治家的传记,从而对欧美民族、
民主革命领袖们推崇敬仰,并产生了以为师法的念头。
1886年春,孙中山入广州博济医院
附属南华医学校习医。次年10月,又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在这里苦读了5年。这期间他先后
结识了陆皓东、何少白、杨鹤龄、尤列等人,不少人
称他们为“四大寇”。
1892年7月,孙中山26岁时以优异成绩在西医书院毕业。毕业后到澳门正式行医,后赴
广州行医。
1894年初,孙中山放弃了他的行医生涯,开始了寻找救国之途的实际努力。
孙中山的第一个政治活动就是上书李鸿章。
《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主要文章。孙中山的上书遭到了冷遇,孙
中山对此深感失望。甲午战争发生后,孙中山认定只有革
命才是解救中国的唯一出路。从此孙中山由改良走向革命,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征途。
1894年10月,孙中山从上海乘船经日本,再度到檀香山。
同年11月经孙中山倡议,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
“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在入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
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便着手筹集军费,组织兵操队,准备回国进行武装起义。18
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缔结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孙中山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时
机,便与陆皓东等策划准备于当年10月26日(重阳节)在广州举事。不料事泄失败,陆皓东
等被捕遇害,孙中山遭通缉被迫流亡海外。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由澳门潜赴香港,8月又东渡日本,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
政治流亡。
1894年至1897年他在伦敦居住期间,通过观察
和研究,大大充实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内容。1897年秋,孙中山再抵日本开
展革命活动。
1900年10月,孙中山发动了又一次武装起义——惠州起义,起义军曾一度发展到2万
多人,声势颇大。但由于缺少群众基础,弹药不济而最终失败,
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提议和积极推动下,“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
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章程中确立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同盟会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具有关键性
的作用。
同盟会成立后主要开展了两项斗争:一是和改良派的论战,二是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
成为这两场斗争的旗手和组织者。
以革命派的《民报》与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双方在各地的20多
种报刊都参加了论战。从1905年起,论战持续了数年之久。论战的结果是革命派取得了政治
思想上的极大胜利,革命的影响日渐扩大。
1907年至1911年的
4年中,孙中山连续组织和领导了8次武装起义。
一次次的武装起义,
不但积累了经验,而且扩大了革命的影响,终于迎来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成功。
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了中国黑暗的天空,郁积已久的革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猛发展
,不到两个月时间,大部分省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
11
月中旬孙中山在巴黎电告国内,希望赶快组织新政府指定总统,以“巩固国基”。12月25日
孙中山在经历了16年的海外生活之后返回祖国,抵达上海。随即被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
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时年46岁的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同
时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仪被迫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清帝国终于
被推翻,绵延中国2000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宣告终结。
孙中山为了建立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主共和国,在短短3个月的任期中,颁布了30多道有
利于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法律和政令。
在孙中山的参与下,临时政府还制定和颁布了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一部带有革命性和民主性的国家根
本大法。它的颁布是辛亥革命的一项积极成果,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创举。
讨袁护法再举革命
孙中山的伟大和崇高不仅在于他成就了辛亥革命,还在于他抱定救国信念,百折不挠,
奋斗不止,在逆境中不断前进的革命精神和毅力。
辛亥革命建立起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存在仅3个月。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资产阶级的
软弱,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宣布卸职,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辞职后,最初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车站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猛醒过来
,抛弃了对袁世凯的幻想,重新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积极主张武力讨袁。
孙中山武力讨袁的主张受到许多人的反对。正当革命党人内
部意见分歧、莫衷一是的时候,袁世凯于7月正式发布“讨伐令”。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
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15日黄兴在南京举兵讨袁,“二次革命”正式开始。与此同时
,孙中山发表宣言和通电,声讨袁世凯。
8月初,孙中山离开上海准备
去广东直接领导讨袁战争。
9月1日南京陷落,“二次革命”不足两个月就完全失败。这次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辛亥
革命的最后失败,孙中山也被迫再一次逃亡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另组中华革命党,孙中山被举为总理。
在这段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孙中山于1915年10月与宋庆龄结为终身伴侣。他们的结合,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对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7年7月,孙中山由上海南下广州,组织“
护法军政府”,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4月桂系军阀改组政府,废大元帅一长制为七总裁合
议制,进一步排挤孙中山。孙中山被迫于5
月向国会非常会议辞职,怀着沉重的心情黯然离开广州再赴上海。
1918年到1919年两年中,孙中山在上海莫利爱
路住所深居简出,专心致志地撰写了《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两本书。后来他将1917年
写成的《民权初步》和这两本书合成一部书,定名为《建国方略》。
1921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依靠粤军陈炯明部驱逐桂系出广东,恢复护法军政府,再
一次揭起护法旗帜。陈炯明阳奉阴违,纵兵哗变,炮轰总统府。8月孙中山迫不得已再次只
身返回上海。孙中山又一次在他合作者的背叛下遭到失败。
改组国民党革命先行者
1917年,当孙中山得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后十分兴奋,这对寻找救国新途径的孙
中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1920年秋,孙中山在上海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建议与苏建立电台联
络,并表示将“华南斗争与遥远的俄国斗争结合起来”的愿望。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会
了苏俄政府特使越飞,并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公开揭示了联俄政策和以俄为师
的愿望。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这场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群众的巨
大力量。同年10月为改变革命党的状况做了又一次努力,将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孙中山与***的交谈常常是“畅谈不厌,几
乎忘食”。
孙中山欢迎中国共产党和苏俄代表的帮助,他决心彻底改组国民党,同共产党合作。
1923年1月发表
了《中国国民党宣言》,接着又公布了《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11月发
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进一步说明改
组国民党的必要性和改组的基本要求。12月孙中山连续对国民党员作了三次演说,解释联俄
、联共的重要意义,表示改组国民党的信心和决心。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以改组为中心内容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担任
大会主席。大会确立了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并
根据三大政策的精神对三民
主义作了适合时势要求的新解释。
正因为这种新解释,才
使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标志着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新时期: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武装
;扶助农工,以农工运动作为革命成功的新起点;采取断然措施镇压商团叛乱,巩固广东革
命根据地;再次出师北伐,以推翻军阀和军阀赖以生存的帝国主义。
1924年10月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
山为“共筹统一建设之方略”,扶病北上。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
在北京溘然长逝,终年59岁。
孙中山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更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
先行者。孙中山“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奋斗终身”的丰功伟业光耀千古,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