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谁偷走了我的健康:全方位忠告你生活中的健康危害
2214400000013

第13章 不良习惯危害健康(12)

3.睡前不要饮农茶、咖啡等刺激品,不要思虑过度,遇事豁达。

4.睡前适度散步,可引起安神,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运动量以身体稍感疲劳为佳。

5.睡前做放松功,调节呼吸入静,使呼吸做到“深、长、6.于睡前温水浴,每次30一60分钟,对劳心过度者尤宜。

7.采用穴位按压,于睡前自我按摩天庭、内关、神门穴,按压穴位周围有明显的酸胀感时,再继续按压30秒。

8.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要有节制,忌生冷、肥甘、刺激性食物,多食瓜果、蔬菜等。

另外,对于部分较重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适量地配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抑郁剂。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

防止害虫危害

在人们生活中,许多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染,是由一些小动物和虫子引起的,如蚊子、苍蝇、老鼠、臭虫、蟑螂、跳蚤等。这些害虫不仅传染疾病,而且给人们带来困扰、痛苦,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文明。

1、蚊子是四害之一它通过又尖乂细的嘴叮咬人体皮肤,吸血时,也注人唾液,因而可以传播疾病,如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杀灭蚊子必须在冬天打歼灭战,杀灭过冬蚊子;夏天可采用蚊香、熏蚊纸、电热驱蚊器等,室内安置蚊帐、纱门纱窗等可有效地防止蚊子叮咬。

2、苍蝇能传播痢疾、伤寒、肝炎、霍乱、结核病、白喉、沙眼、蛔虫等30多种病,一只苍蝇身体表面能粘附厂00多万个细菌,肚子里的细菌更多苍蝇主要通过沾染粪便污染食品和水而致人发病,有的苍绳可叮咬人、畜,还有的苍蝇将蝇卵产在人的肛门、阴道、化脓伤口处,产生蝇蛆症。杀灭苍蝇的方法很多,以消灭过冬苍蝇效果最好,可用敌敌畏、杀蝇糖粘纸等办法杀灭苍蝇。

3、老鼠的危害是尽人皆知的,它除了糟蹋粮食、破坏物品外,还可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斑疹伤寒、森林脑炎及出血热等常用的灭鼠法有器械灭鼠和药物灭鼠,如灭鼠夹、关鼠铁笼、挖鼠洞;常用的药物有敌鼠钠盐、磷化锌等。必须注意,灭鼠要打总体歼灭战、持久战,轮番交替使用各种方法效果更好。

4、臭虫耐寒耐饥俄能力极强,天气炎热时繁殖快速,善钻床、墙壁、天花板、地板、桌椅、竹席等消灭臭虫须一院一栋统一进行才能彻底。具体方法有“八字灭臭法”,即拆(拆床找)、挑(用针挑)、烫(开水烫)、毒(药物毒)、熏(烟熏燎)、嵌(堵墙缝)、晒(烈日烤)、辣(涂10%辣椒液),效果都好。此外,常用的办法还有:石膏油灰堵缝法;撒灰法,用20%的百治屠粉,每个床上、草垫子上撒100克;喷药法,用50%敌敌畏,每个单人床用4~7毫升药,加水稀释200倍,喷酒在床缝、墙缝里,密闭门窗三小时以上。

似防非典当心陷入误区

非典是一种新的流行型传染病,我们要切实加强防护工作,但不要陷入误区。

1.过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少人为了提高免疫力对抗非典,在调整以往的饮食结构的同时,还向维生素药和矿物质补充物求救。然而科学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食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物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健身方式或运动量安排不当非典唤醒了许多人的健身意识,与此同时,运动医学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专家也提醒大家,锻炼切莫走人“健身误区”。

3.不按说明书使用消毒剂使用消毒剂消毒应按使用说明书严格进行,不正确的操作不仅起不到应有的预防作用,反而会污染空气,降低人的免疫力,甚至会发生中毒。

4.吸烟预防非典社会上曾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吸烟可以防治非典。对此专家表示,这一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恰恰相反,吸烟对防治非典有百害而无一益。

5.长期服用中药预防处方一些预防非典的中药方在市面上流传,许多人照方抓药自行煎服,更有一些药店、药厂和医院等单位煎制成袋装或瓶装的成药,在没有有关部门认定的情况下对外销售。此,有关专家深表忧虑,并呼吁大众应持理性态度,适当服用中药有助预防,但切勿滥服。

6.聚众聊非典、乱吃补品、长时间戴口罩为防非典,许多人购买补药,药店的维生素类药、西洋参等销量大增;更有不少人时时刻刻、任何场合都着戴口罩;聚众聊非典的可怕,有些人甚至撒播流言……而这些都不利于对非典的预防。

7.望医院生畏有病硬扛非典期间生了病怎么办?医学专家提醒说,有病还是应该及早到医院治疗,别因为害怕感染非典不上医院,把小病拖成急病、重病。有发热症状的患者,更要及时到定点医院的发热门诊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非典不要过于恐慌,要用正确的方法预防。

1.调整心态、锻炼身体、科学作息

对抗疾病最原始、最有效、最基本并且是属于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主要因素就是个人的体质、免疫力和身体抵抗力。与其患病时花大量医药费,还不如平时注重在免疫系统上投资。

2.通风、分餐、适当消毒、保持宠物卫生

通风,既简单又实惠,但要防止着凉感冒;分餐可以保证卫生,有利健康,不过要注意有规律,清淡为主;消毒水浓度过高,不但杀灭不了病菌,还会损伤呼吸道;时保持你的宠物的清洁卫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少病毒确实是从动物蔓延到人身上的。

3.用正确的方法洗手

一般说来,人的一只手上大约附着40多万个细阐,如果手洗不干净,后果不堪设想。生活中,有些人手一闲下来,就抠鼻子、揉眼睛,此时可能造成鼻子、眼睛黏膜的破损,使呼吸道中的病菌、手上的病菌乘虚而人。

4.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保持室内清沽

非典并不像一牲人想的那样可怕,只要每个家庭和个人都应用科学的手段,认真做好消毐、隔离、防护措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就一定能够防治非典。

5.正确选择与使用体温计

测量体温是鉴别健康人与非典病人、疑似病人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市场上体温计的种类很多,在性能和使用方式上差别较大。对此,专家提醒消费者要根据自身特点,正确选择和使用体温计。

6.出现问题及时就医

如果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应立即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对一些暂时诊断不明的发热病人,可以一边治疗一边观察,如果在24—48小时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高升,咳嗽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到发热门诊复查。如果是从发现有“非典”确诊病例的地区归来,应当留在家中就地隔离观察7~10天,每天自测体温,观察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应立即与医院发热门诊联系。

吃药观念的种种误区

1.药品价高疗效好

药品价格的高低,主要与它的原材料有关,原材料稀少,采集艰难,或工序复杂,药价便高,反之则便宜。药品价格和疗效不成正比,譬如:硝酸甘油每片不过几分钱,但它时下仍然是公认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救命良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对症下药,不在乎药物价钱的贵贱。

2.盲目迷信新药

有的人总是要求医生开些新药,他们认新药才是疗效好的药,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总希望从新药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般来说,临床上对新药和刚进口药的实际效果和毒副作用的观察时间不长,有一个探索、实践、检验的过程,其中一部分可能经不起考验而淘汰,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新药。

3.迷信补药

有些患者认为,“有病必虚,虚则必补”,因此,生病就服用补药。殊不知,补药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非包医百病的万灵药,补药只适用于虚症患者,且虚症患者也有不同种类,尚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若不加选择地滥用补药往往会加重病情。如髙血压患者,误服人参等补品,会使之血压骤升,甚至会发生脑血管意外的严重后果。

4.迷信偏方治大病

一些患慢性病、疑难病的人,由于治病心切,往往盲目崇信偏方或秘方,不管是否对症,便贸然使用。偏方在治某个病时也许会有一事实上效果,但它毕竟只停留于感性认识,而未升华到理性认识,使用者多是知其疗效而不知为何有效,更缺乏对其副作用或毒性的了解。

此外,偏方或秘方多是由非正规医生应用,方法不统一,也可因用法不当酿成大祸,更有那江湖游医用此作为招摇撞骗、谋取病人钱财的幌子。因此,切忌盲目崇信偏方、秘方,误己害人。

5.以多为胜

有的病人看病,见医生只开两三种药,便疑心药少治不好病。殊不知,医生处方用药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治病用药惟以药能对症为原则,而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临床喜欢开大处方的医生,疗效未必佳。

6.迷信抗生素

有些病人或家长一看到孩子感冒发热不退就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打吊针,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殊不知,伤风感冒是病毒所致,抗生素对它无济于事。乱用抗生素,极易产生抗药性,而且会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危险。

7.认为中药无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同样也不例外,只不过中药大多数作用比较缓和而已,其实中药也有其副毒作用,更何况有许多药性剧烈及有毒的中药呢,服之过多会引起中毒,甚至也会危及生命,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对症用药治疗,才会对健康和生命有益。

8.将普通药当补药

有些人经常购买丙种球蛋白为孩子注射,认为花小钱能增强抵抗力。其实丙球只是对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有预防作用,而且只是一种暂时的被动免疫,不是什么病都能预防,盲目多用可能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干扰其他疫苗的效果。有的人还将维生素当补药,其实维生素只能作为维生素缺乏症的治疗,随意多用甚至可以引起中毒。

少常规用药亦可致病

我们常遇到一些病人由于使用某些药物而引起不良反应。然而使用时并没有超过正常剂量,药物也是对症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药物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町用来防病治病,另一方面也可引起某些疾病。需要强调的是,有些以往认为无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近些年来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出血的报道为数不少,受害者大多是儿童与老人。虽然患者服用的阿司匹林并没有超过正常剂量,但却引起了严重的溃疡病和阿司匹林哮喘等,死亡率很髙。再如治疗胃溃疡的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某些患者服用后可出现谵妄、抑郁、躁狂和幻视,甚至会有许多小虫子爬满全身并穿越皮肤的感觉,停药1周后症状便消失。由抗生素所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更是早已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