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2214500000012

第12章 用心做正事,得心安之福报(1)

佛说,用心做正事即是慈悲。正事即是正常之事,是该做之事,是利人利己的好事。用心做正事,贵在恒,重在变通。用心做正事,则心无亏无愧无惧,心自安然。佛说,用心做正事,得心安之福报。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专心致志”是形容一个人做事全神贯注,一心一意。这就是告诉我们,在观察时就专心观察,在思考时就专心思考,在玩耍时就专心玩耍,无论做什么事,都用全部精力去做。

有关专家做过调查,人与人相比,聪明的程度相关不是很大,但如果专心的程度不同,取得的成绩就大不一样。凡是做事专心的人,往往成绩卓着;而时时分心的人,终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佛说,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无论做任何事情,三心二意都是最大的障碍,不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你要做的事情上,而去想其他无关的东西,心猿意马,就难免会分散精力。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上,那么这项事业肯定会失败的。

一条猎狗追赶一只兔子,追了很久还没有捉到。牧羊犬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一条狗居然跑不过兔子,简直是给狗家族丢脸。”

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而兔子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假如哪天猎豹来追你,说不定你还能跑赢猎豹呢!”

人们做事情也是这个道理,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是不是全力以赴,是不是专心致志。人们常说“做事难,干事业更难”,但做成一件事其实并不难,如果说有困难,那也是难在我们不够专注。如果认准了就去做,咬定青山不放松,总能做成一件事情。

专心就是要头脑清醒、精力集中。只有专心致志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才能感知深刻、积极思维,才能处于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只要专注于某一件事情,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那么,怎样做到专心致志呢?

一要目标明确。要想明白现在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要排除干扰。当一个人专心致志时,就仿佛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周围的喧闹声、说话声就会听而不闻。

三要有张有弛。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地去做,不要想玩的事;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玩,不必想其他的事。这样一张一弛,大脑才能得到充分休息。

感悟

无论做什么事情,即使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也要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件成一件。

佛心故事

做烛火还是太阳

一心大师刚剃度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一心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多,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可谈经论道起来,自己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一心说:“法门寺是个召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光芒显露了。”

一心自忖良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一心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一心的意图后,问他:“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一心说:“当然是太阳了。”

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当然愿做太阳!”

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一心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便说:“它只能做煮粥的劈柴。”

方丈又信步带一心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道:“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一心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

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一心听了,思索了—会儿,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一心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立志才能成才

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立长志”。这句话讲明了一个道理:从古以来,凡成大器、成大事者,大都胸怀大志,并且志存高远。目标一旦确定,不管中途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百折不回,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行,才能最终成大事,成大器。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立下志愿,才会有奋斗的目标。否则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岂不是虚度光阴吗?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向学。日本高僧日莲法师也在十二岁时,立下志愿要成为日本顶尖的人物。他们都是在年轻时就立下志愿,而且终身为目标奋斗,终于成为名人。相反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将做些什么事,不但不能体会人生的快乐,也会失去生存的意义。即使是乞丐也会发下宏愿,努力乞讨,以求致富。

有志气的人,就意味着自己对未来的事业走向、发展方向比较清晰,并且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即可实现或达成目标。

有志气的人,一般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一般都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感兴趣的工作;只要自己乐意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都容易成功。

有志气的人,一般都会给自己设立一个愿望和目标,而这个愿望或目标也比较实际,即不会高不可攀,又有一定难度,有志气的人在确立好自己的愿望目标后,一般就不会轻易改变,他会一往无前地去努力实现这个愿望。

有志气的人,一般都有那么一种甘于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尝试、敢于成功的强烈信念。许多成功人士就是靠着这种信念的支撑,后来才有辉煌的业绩和事业。

有志气的人,一般都会非常客观地评估自己是否具备实现愿望目标的能力,他们清楚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劣势。因此,他们会为了实现目标不断地去学习、改造、提高自己;他们会不断地学习,增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

当然,并不是有志就能成才,立志成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立大志

应当树立大志向,这样才能够有压力有动力,从而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奋斗。此外,志向必须是正义的,积极向上的。

2.立长志

志向如果总是改变,就可能实现不了。就像小猴子下山,先掰了玉米,看到桃子,就去摘桃子,看到西瓜,就又去摘西瓜,看到小兔,就去追小兔,最后小兔跑得没影了,小猴子只能空着手回家了。

3.要不懈地奋斗

通常,实现目标不会一帆风顺,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去实践,努力奋斗,坚持不懈。

4.要更多地融入社会

努力与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同行研讨合作,从中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开启智慧,少走弯路,得到各方面的积极支持配合。目标总是服务于社会的,是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的,所以搞闭门造车或个人英雄主义,在当今时代已经不现实了。

5.要积极学习、善于学习

知识浩如烟海,日新月异,因此,要有选择地学习,讲求学习的效率和效益。要学会从大量共性资料中抽象总结,要学会培养逆向思维,这往往是创造力的源泉。

感悟

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佛说,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立下志愿时,应该先衡量自己的能力,从实际出发,制订长远的计划,并且一日一日地坚持执行下去,这样才能实现目标。

佛陀格言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还是企求长寿,这些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在人生的旅途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面对困难,有的人懦弱退却,让困难称霸人生;而有的人却顽强抵抗,令困难俯首称臣。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不向困难屈服,就可以克服困难。要知道,做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有这样一幅漫画,题为“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画上有一个嘴叼香烟,左手拿铁锹,右臂搭着毛巾,裤腿挽得老高的人,正迈开步子向前走去。在他的身后留下四五个深深浅浅的水井,但它们离地下水面总有那么一段或长或短的距离。而最靠近他身后的那个,只挖了几锹,就感到这下面没有水了,要再换个地方挖。他迈开步子正向未开发地带继续“挺进”。这幅漫画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很明显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恒心。

中国古代的司马迁矢志修史,在漫长苦难的生活道路上,他以超人的毅力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不朽的杰作《史记》。

一个读书少年向陶渊明求教。陶渊明带他来到田边,指着尺把高的稻禾问:“你仔细瞧瞧,它现在是否在长高呢?”少年蹲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禾苗,看了半天,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样变成尺把高的呢?”少年不解地摇头。陶渊明开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没学察到。读书学习也是这样。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就会由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接着,陶渊明又指着一块大磨石问:“你看那磨石,为什么会出现象马鞍一样凹面呢?”少年答:“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到,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少年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进一不诱导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久而久之,磨损而成。由此可见,‘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所学知识就会不知不学地慢慢忘掉。”循循善诱的开导,使少年悟到了为学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

缺了恒心,就像一座未经封顶的金字塔,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就会被风侵蚀殆尽。而缺少恒力的恒心,就像一座倒立的金字塔,只要在下面的塔尖上轻敲两下,便会轰然倒塌,脆弱得不堪一击。

感悟

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这是众所周知的,只是真正能这样做的人并不太多。物欲的引诱,功利的驱使,游乐的招引,你抵挡得住么?一些人退却了,只能半途而废;一些人气馁了,只能前功尽弃;一些人一曝十寒,只能一事无成。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能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义无反顾,在终点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佛家典籍

《阿弥陀经》

按佛教修学方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博大精微,千头万绪,并非凡夫俗子所能把握的。《弥陀要解》系阐释《阿弥陀经》之要典,阿弥陀经乃开示“持名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之经法。此一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但备“三资粮”,便得“三不退”。诚属“方便中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所以,古德有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凡事不要急于求成

中国有句老话说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正说明耐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心理学上,耐心属于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即耐力。它与意志品质的其他方面,如主动性、自制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关系。

有专家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把一些只有四岁的孩子各自单独留在屋子里面并给他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大人要离开十五分钟,在这段时间如果他不把那块棉花糖吃掉,等大人回来的时候将给他另一块棉花糖。而对于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来讲,把他关在一间什么也没有的屋子里,他的所有注意力都在那块棉花糖上了,十五分钟的时间是那么漫长,那块棉花糖的引诱是如此的大。研究发现,可以忍着不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长大以后大多数人都成为了成功的人士;而急着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长大以后大都平平无奇。

看来,做任何事情,干任何事业,要成功都需要“耐心”。成功需要最后的那一点耐心,放弃的时候,也正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这是人生不变的定理——人生犹如一条狭长漆黑的小巷,我们都穿行其中,而且都不知道巷子的长度。只有走到了巷子的出口才为成功。走在这样一条寂寞的小巷里,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毫无疑问,离巷子出口最近的地方,就是我们熬不下去,准备回头的地方。

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有两个渔民,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土,他们都梦想成为富翁。

一天,阿呆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说对岸岛上的寺院里有四十九株朱槿树,开红花的一株下面埋了一坛黄金。阿呆满心欢喜地驾船去了小岛,岛上一切景象果然如梦中所说,春天一到,四十九株朱槿树全部盛开,只不过开的是清一色的淡黄花。阿呆便垂头丧气地回去了。阿土知道了这件事后也来到了寺里,从秋天等到第二春天,果然,在春风的吹拂下,朱槿花凌空开放,一株朱槿树盛开出了美丽的红花。阿土激动地在树下挖出了一坛黄金,成了村里最富有的人。阿呆因为做事没有恒心,没有耐心地等下去,所以那坛黄金就成了阿土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灰心丧气,而应知难而进,百折不回,要具有战胜困难的耐心和勇气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佛说,做事情要有耐心,慢工出细活,不要急于求成。一个理想可以分成无数阶段去实现。罗马不是一天就建造起来的,把无数的小目标完成了,积累起来就变成了大事业。《易经》中有一卦叫“渐”,是一上上卦,卦辞中说:物有变迁,徐而不速,循序渐进,建立功业,辅正国家。所以看准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定会有成就事业的那一天。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