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2214500000003

第3章 慈悲为怀,福报自然来(2)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宽恕别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还心灵一份纯静。

感悟

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不是攀越高山,挑战极限,也不是创造财富,而是拥有一颗宽恕别人的心,有着能够容纳百川的胸怀。当你在宽恕别人的同时,你也会得到心灵上的解脱,精神上的升华。你会变得更加成熟,别人也会感激你。

佛陀格言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代,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不为小事而执着,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容

唐朝的仰山和尚是沩山禅师的学生。有一年,仰山到别处度暑假回来,师徒见面时,沩山禅师问仰山:“一个暑假不见面,你在那里究竟做了些什么?”

仰山告诉老师:“我耕作了一块地,还播下了种子。”

沩山禅师点点头说:“这样看来,这个暑假你没有闲散白过。”

仰山和尚接着也问老师,暑假期间做了些什么事。

沩山淡然一笑答道:“我吗?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听了,脱口而出:“你这暑假也没白白度过呀。”

此话一出口,仰山立即觉得自己的话有意无意间带着一种讽刺的味道,毫无疑问是失言失礼。于是涨红了脸,在一副窘态中情不自禁地咋了咋舌头。心想,老师一定动气了。

沩山禅师看到了仰山的窘态,便责备他说:“只不过一句话,你为什么你要把它看得那么严重呢?”

仰山没想到老师没有嗔怪他刚才的“失言”而是责备他现在的“不安”心态。仔细一想,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故意不恭或损人,也未造成恶果,那么就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里,人也应该学会宽容自己。

于是,仰山渐渐地恢复了常态,又自在地开始了一天的功课。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一直被奉为为人处事的准则,对自己要严谨、严厉、严格,不能轻易放过自己的错误,对别人了,要宽厚、宽容、宽恕、宽容大量,不要斤斤计较。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宽容别人,更要宽容自己。

宽容自己,就要敢于忽略自己的缺陷,发扬自己的优点。比如,有人老抱怨自己个子太矮,所以打不起精神。其实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矮子伟人,像称霸欧洲的拿破仑,他宽容了自己身上的缺憾,把各自矮小的自卑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所以成了一代伟人。

宽容自己,就要敢于忘记过去的失误,踏上新的征程。人生道路上到处都有坑坑洼洼,摔倒了,爬起来,打打灰尘,吸取教训。过去的磕磕碰碰尽可忘记,不要给人生增加没有必要的负担,只要做到不在同一地方摔倒两次就行了。

宽容自己,就是要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有些事情想忘记、不希望再被提起,这只是消极地逃避方式,不经意间被记忆翻出来时,心里还是会难受。所以多给自己几座桥,对已经犯过的错误就放过去吧,不必再跟自己过不去。

宽容自己并不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是随意放纵自己的错误。而是面对人生保持的一种冷静与理智,是面对人生不如意的一次豁达大度,是面对人生挫折超然处之,坦然视之的一种良好心态。

泰山没有因喜马拉雅山的巍峨而悲哀,它以峻拔的姿态宽容自己;黄河没有因大海的浩瀚而灰心,它用澎湃的气势宽容自己;小草没有因大树的挺拔而自卑,它用在厄运中的坚忍宽容自己……学会宽容自己,生活才不会过得那么沉闷,内心才不会被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感悟

在生活中,来自外界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学会宽容自己,要放下包袱,给自己解压。不要为了一些小事执着,别紧紧抓住自己的弱点、缺点、过失不放,更不要太苛求自己。否则,只会使自己丧失自信和勇气,放弃了希望与上进心。

禅机妙语

和尚文益有心外出云游,于是向桂琛禅师告辞。

禅师道:“人皆云‘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那我且问你”,他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说说此石在你心内,还是在你心外?”

文益答曰:“在心内。”

桂琛笑了:“一个四处云游的和尚,为什么要把一块石头放在心内呢?”

文益不禁语塞。他便打消去意,一心受教于桂琛禅师。

分享是一种很好的布施

有一位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山下的村子里。

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是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看着禅师,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灿烂。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了幸福。”

分享是一种交往的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分享是一种关爱的情怀,是一种奉献的精神;分享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把自己的东西主动拿给别人分享,这需要勇气,体现的是仁爱和宽容。

在澳大利亚的有关交通法规的书上,第一条是交通部长给初学驾驶的人的忠告:“学习交通规则的本质是懂得和别人分享道路。”道路需要大家分享,那我们的生活更应该彼此分享。

分享,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升华,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分享爱,分享劳动,分享喜悦乃至分享痛苦,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些人做人往往总是斤斤计较,干什么事情总怕自己会吃亏,更怕让别人得了便宜。这样的人就是没有领悟到分享的真谛。

学会分享可以使我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欣赏他人,欣赏自己;有效地团结协作,交际磨合;注意权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人际关系;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走出封闭的自我,积极接纳别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享受,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们都在享受着,受身边的各种美味,各种娱乐。但是,在享受的过程中,了别人的陪伴,你会发现,此时的享受已没了享受的那份舒适、欢畅。

所以不要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你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你会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享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

分享的幸福正在于,它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多的东西。当你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分享的那一刻,不但能体会到分享的乐趣,更能体验到一种满足感。因为分享,你会得到双倍的甚至更多的幸福,所以我们也在享受幸福。让我们静静的坐下来,让幸福在我们身上停留。

感悟

分享是做人的一种精神,是帮助别人释放自我的最好方式。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去分享,你会觉得这些东西更有价值,更值得你去拥有。就像花园里漂亮的花朵,如果开在深山里就没人知道它有多灿烂了。

佛陀格言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爱整个世界,爱所有的人

爱是什么?如果你只爱你的亲人,只关心你的朋友,只喜欢那些讨你喜欢的人,那么,你永远不懂什么是爱;如果你看重人的外表胜于他的内在,如果你以财富、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那么你一点也不懂什么是爱;如果你的口里说着爱,心里却充满自私、猜忌和仇恨,那么,你根本连爱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

爱是无私的,爱就是奉献,爱人如爱己,无偿地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这就是爱。

一位哲人说“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付出了爱心,自己就会得到快乐,这种爱的回报是无限的。因此说,懂得关爱别人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施比受更幸福”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恶人,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于是他开始忏悔,对自己以往的种种恶行痛悔不已,他想如果有来世他一定改过自新。

他的善心终于打动上帝,上帝往地狱中垂下一根蜘蛛丝,让他抓着爬上来。这个人大喜过望,立刻抓住蜘蛛丝往上爬。其他恶鬼见状也纷纷跟着往上爬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

抓住蛛丝的恶鬼越来越多,蜘蛛丝晃晃悠悠,马上就要断了似的。恶人急了,他抬起脚,恶狠狠地往下边踹了下去,就是这时,蜘蛛丝立刻从他头顶上断开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爱人如爱已,当你伸出自己友善的双手,去无私的帮助别人的时候,实际就是帮助自己,你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你的生命体就会和谐。而不懂关爱别人,自私自利的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关爱,还会失去很多,甚至包括生命。

无私的爱贯穿每一个人的一生,关爱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正是通过这些爱,我们才不断的建立和丰富了与世界的联系。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生的联系是十分薄弱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活得越精彩。

心中有爱的人,总是充满朝气,情绪和平,对人生乐观、进取,令人愿意接近,并且具有自尊心与自信心,与人相处经常表现亲切、仁慈与关怀,因此善结人缘。

一个缺乏爱心的人,往往敏感,容易发怒,时常激动,思想多变,性情乖戾,由于缺少仁慈的胸怀,对别人的困苦漠不关心,不乐善好施,也不热心公益,可以说是一个绝顶自私的人,人人厌恶,朋友们认清他的面目之后,一定会逐渐疏远,不屑为伍。

从医学上讲,无私的爱,照顾他人流露的真情,与人为善的态度,这些都可促进身体抗病的能力。如果你对自己和他人都充满爱心,这种精神,会在血液淋巴细胞中产生抗病功能,增加免疫力,克服生理病变,对身心健康有益。所以医学家肯定——爱是仙丹。也正因为我们爱别人,我们才领略到了人间可贵的真情。

感悟

佛说,我们要爱整个世界,爱所有的人;只要心中有爱,一切皆在。有爱心的人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积极、友善的世界。不论年轻或年老,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力量直面生活的困难与悲伤,就会徜徉在爱的世界里,拥有完整快乐的人生。

佛家典籍

《大般涅盘经》

《大般涅盘经》又称《涅盘经》,或称《大涅盘经》,汉译本为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经录家列为大乘五大部经之一。本经共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狮子吼菩萨、迦叶菩萨、侨陈如等十三品。

《大般涅盘经》义理丰富而精微。其内容要点,即为针对灰身灭智的小乘涅盘说,阐述佛身常乐我净之意;不同于大乘中的三乘五姓说,而显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皆成大觉;并广说与涅盘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因而,此经可称为大乘佛教的经典。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的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它们安全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

“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凡事应从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一件善意的小事,也许对你而言只是一个不经意,一个微不足道,可是对他人而言也许就能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是你的一句善意的鼓励,将使一个对学业失去信心的孩子成为发愤图强、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也许是你的一个温暖的微笑,就会使一个准备轻生的人停止了走向死亡的步伐、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温情;也许是你的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捡起了地上的一张纸屑,就会让我们的外国朋友了解到中国人民的好习惯,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也许是你的一个友善的举动,把阴井盖盖好,就使路人避免了受伤的危险……

的确,很多的“善小”能使他人受益匪浅,但相反许多的“恶小”却使人失去了太多。有些人之所以会成为无恶不作的强盗,或许只是因为儿时的一丝贪念、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正是这样的“恶小”的累积导致了一个个的悲剧发生。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的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还夸他能干。

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又夸奖了他。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成了小伙子,他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

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

这时,小偷说:“母亲,我想和你说句话。”

他母亲马上凑了过去,没想到儿子一下猛地咬掉她的耳朵!

母亲骂道:“你这不孝之子,犯了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

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的时候,如果你打我一顿,今天我怎么能有这种悲惨的结局呢?”

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

释迦牟尼佛说:“不要忽视小恶。火花尽管再小,都会烧掉像山那么高的干草堆。”一个人犯错误,也往往是从并不起点的小事开始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后就会跃进犯罪的泥坑,成为可耻的罪人。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好事可以看出一个人高尚纯洁的心灵。小事是大事的基础,大事是小事的累积,轻视一件件平凡的好的小事,就不会做出伟大的事情。轻视一滴水就不会有浩瀚的海洋。轻视一棵树,就不会有茂密的森林。轻视一砖一瓦,就不能盖好高楼大厦。千百年来,古人有许多强调“做小事”重要性的名言警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垒土成山,纳川成海,积善成德。因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小与大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让我们始终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