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14节 做个“弹簧人”
故事回放:
明代嘉庆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了。嘉庆以故意揭短罪传旨在李乐的嘴巴上贴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怕也难脱连累。这个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极。
看来做个好人,不仅仅是清廉耿直就可以了,还要适时弯曲,这样才能为国为民做更多更大的贡献。
成功者多是懂得做“弹簧人”妙处的,为了达到最大化利益,他们往往会弯曲自己,达到目的。
刘备为得到诸葛亮,曾经去请了三次诸葛亮,最后一次去的时候,关羽老大不高兴,张飞干脆说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算了。刘备耐心地解释,跟他们说了周文王谒请姜子牙的故事,作为大圣人的周文王尚且如此礼贤下士,自己怎么能对贤人无礼呢。三个人远远地看见诸葛亮的茅屋,还有半里远,刘备就下马步行,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来到诸葛亮的家里,正好碰上诸葛亮在睡觉,刘备没有打扰他,恭恭敬敬在阶前站立了半晌又一个时辰,直到诸葛亮醒来。
刘备身为国君,能这样低三下四对一个儒生,着实不易。但他最后得到的,远比一时的弯曲多得多。
美国有位总统马辛利,因为用人问题常遭到一些人强烈的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低调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顿时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
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决不会服气的。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
聆听老经验:
为人处世,要像弹簧那样能伸能缩,在不同的外力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像弹簧一样屈伸自如,是古今中外为人处世之妙法。宁折不弯在气节上也许值得赞美,可是在事情上往往于事无补,自己吃了亏,也没有达到目的。而弹簧人则“可以仕则仕,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完全是因时、因事、因人而变。所以说,做个像弹簧那样的人,是为人处世的必需,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弯曲一下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