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国人必知的120条养生老经验
222300000149

第149章

第4篇第19章第3节白居易:达观生死,乐天知命

唐代的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当时的医学水平和卫生条件下,竟享有75岁的高寿是极不容易的,故后人称白居易为修性养生的楷模。那么这位伟大的诗人是如何养生的呢?

第一,心胸豁达乐观。白居易生逢乱世,命运坎坷。青年时期,因家境贫困而长期流浪。步入仕途后,又因得罪权贵而数次遭贬,以致年方四十就发白齿落,未老先衰。但是由于他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始终都保持淡泊名利与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他64岁时在《览镜喜老》一诗中写道:“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赢。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谁人知,笑罢乃命酒,掩镜捋白髭,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这首诗辩证、乐观地论述了生命价值和生、老观点,认为老是生的积累,人生既然可恋,老年则更珍贵,所以要珍视衰老,充分利用时间享受人生丰厚积累的快乐,不必悲天悯老。

白居易认识到了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关系极大,知足则乐,不知足则不能全生,能招致疾患灾祸。在《白香山集》里,诗人坦陈自己知足常乐的心境:“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虑,我今婚嫁毕。心安不转移,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他被贬杭州后,虽然失意于官场,但却寄情于山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并轻松吟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如我是何人”的千古绝唱。在那湛蓝、清澈的山水之间,他的心就像是悠然漂浮的白云:闲情雅兴之中,看着晶莹碧纯的泉水,自己也觉得心静如水,超然脱俗了。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是多么的恬然自得,诗人保持着这种富有朝气的生活方式,足以垂范后世。白居易这种豁达幽默的精神境界正是益寿延年的根本。

第二,重视“禅坐”。打坐参禅是白居易老年养生的方法。白居易54岁时初患白内障,后来又因坠马伤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书难,辞官归去缘衰病,莫作陶潜范蠡看。”所以白居易58岁时辞官退隐香山寺,但他绝不让病痛所困,消极悲观厌世,而是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静和安乐康复之道。

正如他在《眼暗》一诗中所写:“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在医学尚欠发达的唐代,白居易的白内障无法根治,但他仿效佛陀僧人:闭目坐禅养生。

那么坐禅养生又有何科学依据呢?首先,因为坐禅是通过调身、调心的方法进行静坐习定。“禅”就是习定,习定是佛门僧众修身养性的方法,故此习定在佛教中称为坐禅或禅法。习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维、排除杂念妄想、止息杂虑使身心安静。其次,坐禅静息养生的良性效应还在人类和动物中发现很多有力证据,在中国佛教协会资料《高禅生卒年表》所载的571位高僧中,百岁以上的有12人,90岁以上的有42人,80岁以上的有142人,70岁以上的有361人,65岁以上的有433人,这与封建帝王的寿命显示出极大的反差。

据统计,僧人中长寿者所占的百分率比长寿的封建帝王所占的百分率要高出10倍以上。终生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且千方百计追求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与物质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宁恬静的高僧相比,寿命竟如此悬殊,其中高僧日常坐禅习定自有独到的养生之功。而在封建帝王中,武则天能突破“帝王寿短”的怪圈,享年82岁,也得益于坐禅习定。在现代,西方科学家也曾经研究证实:习性恬静的鹦鹉可活到8岁以上,而习性躁动不安的同种鸟类鹪鹩只能活4年左右,其缘由是恬静动物消耗体能少、生命体在恬静中得到良好的休养调适,还有龟的长寿缘于静伏蛰眠,少食也是静息养生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