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8种成功习惯
222400000064

第64章 知识是成功的“助燃剂” (1)

第7章第4节知识是成功的“助燃剂” (1)

获取知识的途径

首先要问自己一些问题,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最终想从事什么职业和想成为一个什么样

的人?然后再根据你

的目标选择专业知识,向朋友咨询,哪些知识的来源对你最有帮助,哪些知识是你靠得住

的。其中最重要的是:

每个人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经由智囊团,可以得到的经验和知识。

名、高校。

公立图书馆。

特定训练课程(夜校和在家研读的电大、函授课程等)。

吸收知识的时候,还必须加以组织和使用,借着务实的计划达成确切目标。除非知识能针对

某个值得努力的目标应用才能获益,否则知识本身是无法体现其价值的。

如果你考虑要再读一点书,首先要拿定主意,你寻求知识的目的何在?然后从可靠的消息来

源得知,这种特定类型的知识可从何而得?

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从不停止学习与其行业、主要目标、生意相关的专业知识。前哥伦比

亚大学就业辅导主任罗伯?摩尔在一则短文中强调过:“当今的时代,是专业的时代!”

选择具有发展力的专业

专才已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所青睐,在招聘公司员工时,招聘职位要求尤

为招募员工的公司所看好。例如,受过会议、统计训练的商学院毕业生、各类工程师、建筑

师、化学师、新闻从业人员以及杰出的资深领导人员、活动人员等。

在校园中活跃的分子,能和各类人相处共容,较诸只懂学术的学生,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

月。这些人当中,有些因为条件完备,得到好多个工作机会。

某家处领先地位的工业公司写信给摩尔,提到该公司需要的高年级学生时说:

“我们是想找出可以在管理工作上大放异彩的人。因此,我们强调人格特质、聪明才智以及

操守品行,远甚于特定的教育背景。”

发掘知识的潜能

卡耐基说过:知识在没有到达能活用它的人的手中之前,它

只能算是潜藏的力量,还不能算是利器。那些卓然有成的人之所以

异于常人,乃在于他们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在美国,想扭转人生的特别知识俯拾即是。在每间书局、每家录

像带店、每座图书馆里,从各类的演讲、研讨会、教学课程中,你都能

得到所需的知识。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更不乏追求个人成功的书

籍,这样的书单日日增加,我们所需的知识亦在其中。然而,为什么有

人卓然有成,有人却依然故我?为什么不是人人都能获得能力、快

乐、财富、健康以及成功?

 问题就在于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在看到那些有不凡成

就的人时,经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他们拥有某些特别的天赋。可是

在深入探究后,我们就会知道,他们之所以异于常人,乃在于他们知

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行动是指达成目标的做法,是成功所不

可或缺的;而知识在没有到达能活用它的人的手中之前,它只能算是

潜藏的力量,还不能算是利器,不过这种利器是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发

展出来的。很多成功的人士之所以成功,差别就在于他们知道该

怎样做,并勇往直前,进而把自己造就为时代的巨人。

那么,怎样做才能实现人人都想成功的愿望呢?现代生活的素

质取决于信息的传送。同样地,我们传送什么样的信息给自己,也就

决定我们要过什么样的人生。由此可见信息传送也是一种能力,娴

熟于这种能力的人不但影响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且影响世人对

他们的评价。所以我们若要追本溯源,一切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某种

信息的传送,而能影响一般大众的就是那些知道使用的人。试想想

杰佛逊、罗斯福、肯尼迪、邱吉尔、甘地等伟人,他们哪一个人不是能

把自己的见解透彻地散播出去,影响大众跟着他们走?正是由于他

们发挥了传递信息的能力,才使我们这个世界发生了变化。

既然这个能力能驱

策大众,同样地它也是驱动你的工具。

? 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建立在以下两种形式的信息传递上的:

第一种是内在的传送,那是在内心里的描绘、细语和感受;第二种是

外在的传送,包括言词、语气、表情、举止、行为等用以与外界接触。这

两种传送不仅影响个人,也影响他人。你与外界传送的效果,决定你

成功的程度,像人际关系与投资收入;更重要的是你内心的成功,如

幸福、喜悦、快乐、情爱,以及其他所求的,都是你内在传送的直接结

果,也就是你对发生的事所做的注释。成功者已经一再地向我们指

出,我们的人生不受制于先天的环境,乃受制于我们自己所持的态度。

所以,你是自己的主宰,除非你自己认命,否则任何事对你均无作用。

好好想一想,这不就是你真正的兴趣所在?你想有一个更好的

学习环境、更好的人际关系、赚更多的钱,这不难,只要你能善用本书所说的,就能

得到上述一切,甚至更多。然而,在你尚未得到之前,你得先假想你

已经得到了,即使不一定如你的愿。许多人以为我们的心理状态和

所想的是无法控制的,其实不然,你能把自己的心智和行为控制到你

想像不到的程度。古人说:“境由心造,物由心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 在心中画出令你兴奋的图像,然后改变口气和心语的内容,加上

特别的举止和呼吸方式,你就能经历这种状态。这也适用于同情和

爱情等情绪。

 或许,你会认为这种刻意安排的内在传送信息,所造成的各种情

绪的反应过程跟导演的工作很像。你也可以在自己内心的银幕上做

类似的事情,你可以用相同的技巧和手法控制你的心智活动,产生生

理的行动。你既可以在脑海里增强灯光和声音,传送积极信息,也可

以传送消极信息。

 你或许不相信有一种方法能看透一个人,确知他的想法,或按照

自己的意思蓄积你最强有力的各种各样的才能。不过,你最好相信,

一百年前,你若说人类能登上月球或者说从纽约到洛杉矶只要五个

小时,人们一定认为你是个疯子。但是,科技的发展使那些梦想得以成

真,使你能学到表现最佳绩效的技巧,帮助你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才

能。

积累知识的四种方法

大凡成功者读书的方式都与众不同,我们可以学习一些他们积

累知识的方法。

 第一种:“善诵精通”

郑板桥不但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还是中国清代著名画派“扬州八怪”的

领袖人物。他早年家贫,正是凭着他的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才最终学有所成。

郑板桥有三绝、三真。三绝分别是画、诗、书,三真分别是真气、真意、真趣。

郑板桥在绘画方面求教于大师石涛,在写诗方面则效仿杜

甫、陆游,在书法方面则用隶体掺入行楷,并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陆续地钻研了各代名家的书法作品,但却真正做

到了“虽师勿师,不取变取”,形成了自己的一派风格、一家之

言、一体之范。

有人认为郑板桥之所以有如此的造诣,是因为天资聪明、记

忆力强。

但郑板桥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曾这样描述过他读书时的情

景:“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

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

其语,并非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 可见,郑板桥读书刻苦到了何种程度。

郑板桥不推崇“过目成诵”,他一向都主张书要反复诵读,只有在不断地反复吟诵之间才能

其意自见。郑板桥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的境界。

否则,虽“过目能诵”,但没有进行反复吟诵、仔细体味,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方法,是不

会受益的。

可见,郑板桥所赞扬的就是苏东坡“苦读四鼓”的精神和孔子“韦编三绝”的苦心,而不是

他们惊人的记忆力与脱俗的文采。郑板桥正是运用了这种善读强记的读书方法,才成了画、

诗、书三绝的。

郑板桥不仅主张善诵,而且推崇“学贵专一”,即读书不能泛泛而读、毫无目的,而应该有

选择、有针对性。

郑板桥在读书的学以致用之中总结出了“善诵精通”的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必须有方法,

必须要记诵。

因此,我们可以从郑板桥的读书方法中得出这一宝贵经验:在记诵时讲究“善”与“精”两

个字。

第二种:追本求源

著名的作家、学者钱钟书先生也是一位爱书之人,他从小就酷爱读书,被世人称为“书痴

”。

他的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和《围城》等,另外,还有散文集、小说集、其他

学术著作等。

《围城》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之后,曾风靡大江南北,当时读书人见面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交谈不说《围城》记,纵读诗书也枉然。”

钱钟书的读书方法是“追本求源读书法”。“追本求源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发现问题后,

与多种读物相联系,经过详细的分析、比较、求证之后,求得一个能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曾批评毛奇龄错评了苏轼的诗句。

苏轼在诗中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毛奇龄评道:“定该鸭先知,难道鹅

不知道吗?”

袁枚对此事觉得既好气又好笑,认为如果要照毛奇龄的看法,那么《诗经》里的“关关雎鸠

诤又蕖币彩且桓龃砦罅耍训乐挥婿吗挥邪唣?

袁枚与毛奇龄的这场笔墨官司,到底谁是谁非,钱钟书并没有草草了事,他要追本求源。

经钱钟书查找《西河诗话》,得知毛奇龄的意思是:苏轼模仿唐诗“花间觅路鸟先知”而得

来。

原来,人在花间觅路,自然鸟比人先知,而动物均可感觉到冷暖,苏轼为何只说鸭先知,而

不说鹅先知呢?那当然是个错误。

但钱钟书仍不罢休。他又找来了苏轼的原诗《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说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原来苏轼的这首诗是为一幅画而作的,由于画面上有桃花、春江、竹子、鸭子,所以,苏轼

在诗中写道“鸭先知”。看来苏轼并没有错,而是毛奇龄错了。

为进一步弄清事实,钱钟书又找出了张渭的原作《春园家宴》,原诗写道:“竹里行厨人不

见,花间觅路鸟先知。”人在花园里寻路,不如鸟对路熟悉,这是写实。而苏轼在诗中说鸭

先知,是写意,意在赞美春光,这是画面意境的升华,是诗人的独特感受,看来苏轼“鸭先

知”之句无论从立意或是内涵来说都要比张渭之句高出一筹。

看来,毛奇龄真是不懂东坡之苦心。

钱钟书的读书方法,有助于读书人博采众长、举一反三,进行新推理和新想像等多种思维的

锻炼;有助于培养读书人严谨求实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提高读书人慎思慎取的能力。

第三种:“四多”方案

毛泽东十分喜爱读书。毛泽东经常对他身边工作的人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

可不能少读啊。”

毛泽东读书入迷时,经常会忘记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说:“还有一点点,看

完就吃。”端起饭碗后,还是边吃边看,有时饭热了又凉、凉了又热,这样热上几次才吃

完。

有一年除夕,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想:过年了,全国人民都在喜庆新春佳节,我们也该让

他过个好年,尽量做顿好一些的饭菜,给他补一补。

但是,当工作人员把饭菜端到他跟前时,却看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重读平装本的《资本论》

,并不时地在书上圈圈划划。

看到这种情况后,工作人员虽然怕打扰了他,但为了主席的健康着想,仍然说道:“

主席,吃完饭再看吧。”

毛泽东一看,饭菜已摆在了茶几上,他也不好再说什么,就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狼吞虎咽

起来,但是,最后一口饭还没咽下去,他又看起书来。

毛泽东酷爱读书,广收博览。他看书时经常如醉如痴。他在中南海的每个房间里都装满了书

。他的起居室、卧室和办公室里也都立着好几个书柜;饭桌上、床上、就连卫生间里也摆满

了他平时最喜欢阅读的书。他在外出时也要带上几箱子书,在外地时还常借书看。

毛泽东读书有个“四多”的习惯,就是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①多读。所谓多读,一是指读的书数量多、内容广;二是指对有价值的文献书籍读的次数

多,以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