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225700000100

第100章 小巷总理——谭竹青

第九十九章小巷总理——谭竹青

【模范档案】

谭竹青,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共党员。生于1931年,2005年逝世。生前系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无上荣誉】

谭竹青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居委会主任孺子牛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170多项称号。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高尚人生】

带领十委搞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十委社区班子的伙伴们常为全国的改革热潮兴奋不已,但一想到“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发展就犯愁。当时的十委社区还是“三条黑胡同,一条泥水路”,居委会穷得连办公用品都买不起,根本谈不上社区建设。“咱得先发展社区经济,有点钱才好办事。”尽管谭竹青的决定经过深思熟虑,但还是立即引来一片惊疑的目光。没钱、没物、没项目,要发展经济不是说梦话吗?

为了解决启动资金,她和老伴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为了节省资金,她带领委上的退休人员和待业青年捡砖头,脱土坯,挖沙子,向拆迁工地要木料,办起了居委会的第一个企业——“如意小吃部”。凭着这股闯劲,以“小燕垒窝”的精神,先后办起了麻花作坊、服装厂、制鞋厂、装潢公司、印刷厂等17个企业,不仅没要国家一分钱,没贷银行一笔款,还向国家缴纳税金几百万元。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谭竹青认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同群众联系得最紧密,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她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利益最紧密的实际问题,把社区建设与居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尽量让居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她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虽然官不大,但是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这是共产党员的本分和天职。”

她用“燕子垒窝”的精神,从一点点的小事做起,一步步改变着十委社区的面貌。拆除棚户区、修路、种草、栽树、修花坛、盖凉亭,建起社区服务中心、昔日“都市里的村庄”彻底改变了模样。为解决社区孩子入托难、孤寡老人生活照顾难的问题,她先后投资建设了全市第一个居委会办的托儿所和益寿院。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社区各项设施齐全,几十项日常生活需求不出社区就可以得到服务。

有难处,找谭姨

十委社区居民中有90%以上都是困难人群,下岗职工多,接受低保救济的贫困人口多。在这种状况下,谭竹青竭尽所能,举办了美容理发、服装裁剪、家政、烹调等培训班,使下岗职工掌握一技之长,在努力拓宽街委企业、社区服务网点等就业渠道的同时,她还鼓励下岗职工自创事业,生产自救,先后安置了1000多名下岗职工,使社区居民“虽下岗,不失业”,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有难处,找谭姨。”在十委社区,这是最通行的一句话。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同群众联系得最紧密,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谭竹青是社区居民的主心骨,再难的事,她也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她是百姓的贴心人,再苦再累,她也要把温暖送到百姓心里。人们说她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着百姓的冷暖疾苦、柴米油盐”,亲切地称她“小巷总理”。

她一定会这样做的

谭竹青一生清正廉洁,她曾把自己应得的10多万元奖金全部拿出来用在十委发展经济和救济困难户上;还曾把自家的两间平房拆掉一半,无偿地给幼儿园使用;1996年,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劳模出国考察,谭竹青放弃出国机会,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了社区绿化上;社区新房盖好后,谭竹青忙着安置别人,直到社区安居工程全部竣工,她才随最后一批回迁居民搬入新居。

从1957年开始,她在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工作了48年。2005年12月3日,谭竹青不幸病逝。长春市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怀着惜别之情,自发为她送行。谭竹青的老伴宋国华拿出2000元钱替她交了最后一次党费。对于上级和社会各界送来的7万多元慰问金,宋国华则让社区居委会替他准备一份困难家庭名单,他说:“谭竹青一定会这样做的。”所有人都相信她一定会这样做的。

【精神传递】

谭竹青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负责,时刻坚持党性原则,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事勤勉、做人诚恳,就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竹青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向谭竹青那样,永远服从于大局,永远服务于人民,紧紧团结、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