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天精通社交心理学
226400000005

第5章

第二章 在社交中如何理解和认知他人

1 难堪的面试之后却赢得了一个不错的职位

——认识他人的“社交知觉”的形成

小琳即将大学毕业,她听人说某公司正在招人,自己对那家公司的印象还不错,考虑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个人素质,小琳觉得比较适合自己,成功的机会很大,于是发出了求职信。过了几天,公司通知她去面试,小琳精心打扮了一番,然后信心十足地来到公司。可是,面试的情况很糟,经理问了很多刁钻古怪的问题,让小琳觉得很难堪,更有甚者,经理竟然对女性公开表示了歧视,还对她说,公司一般不招女员工。面试后,小琳感到被聘用的希望不大,同时也对经理和公司产生了意见,认为经理是个很尖刻的人。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公司居然通知她去上班了,而且还安排了一个不错的职位。在工作中,她又发现,原来经理是个很和蔼的人,对她也很尊重。

为什么小琳对经理的印象会前后判若两人?其实,这就是由于认知过程的复杂性造成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将认识他人的过程称之为“社交知觉”,即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根据对方的外部特征,对其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等内在属性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社交知觉是十分复杂的,因为,人与人的接触过程中,相互知觉的内容,既包括对外显成分的直观感觉,如身高、体形、长相、性别、年龄等,又包括对内在心理状态、心理意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推测和判断。然而,由于人们之间相互接触的情境不同,知觉的动机和内容往往会有所不同。例如,两个人初次见面,开始相互往往只注意对方的衣着、相貌、动作、语言等,通过一段交谈之后,相互比较熟悉的时候,就会注意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等其他的一些情况。但是如果这两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相遇,比如,在行走的路上或是在火车上,那么他们彼此注意的动机和内容是会有区别的。一般说来,人们之间有目的地进行交往时,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相互知觉会越来越深刻。反之,相互知觉就比较肤浅。

社交知觉按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对他人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三种。

1.对他人知觉

对他人知觉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接触,观察其外部特征、了解其内心世界的过程。对他人知觉主要有仪表的观察、表情的观察和个性的推断等。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观察是对其内心世界判断的依据。

2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个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的过程。自我知觉所形成的印象称为自我印象或自我概念。

3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察和判断过程。社会交往是人际知觉产生的前提,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观察、判断双方的联系和关系,有助于个体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

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某些人反感就采取疏远的策略,对某些人喜欢就采取亲近的策略。在人际知觉中产生的情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空间距离较近、交往次数较多、心理和行为特征相似、需要能相互补充的个体之间容易产生好感和友谊。

人际知觉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与别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知觉,二是对别人与别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知觉。

塔旧里曾对人际知觉进行了一个实验:他把10个互不相识的被试组成一个实验小组,首先,要求每个被试畅所欲言,并和其他被试自由交往、自由谈论,从而使所有被试之间建立联系、增进理解。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彼此间的人际知觉。问卷通过“小组中你最喜欢谁”和“小组中谁最喜欢你”的问题,了解成员的人际知觉认识是否正确,用被选双方认识是否一致作为判断标准。如果甲最喜欢乙并认为乙同样最喜欢自己,乙也最喜欢甲并认为甲同样最喜欢自己,那么甲和乙的人际知觉是一致的,对双方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反之,若双方的人际知觉不一致,则对双方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问卷还通过“小组选组长时你选谁?谁会当选?”的问题,了解成员对别人与别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知觉。如果甲推选乙,并认为乙能当选,而其他8个成员也都推选乙,就证明甲对人与人之间的知觉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