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15位国学大师讲述人生智慧
226800000038

第38章 国学大儒给青少年的“人生三补” (2)

第七章1 国学大儒给青少年的“人生三补” (2)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梁漱溟先生的意志是多么坚定。正是这种坚定的意志让梁漱溟先生“举世毁之而不加沮”,面对全社会对自己的批评斗争,他像个坚毅的猛士一样,誓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始终坚持自己的“匹夫之志”。这种坚定的意志,这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当时的阴谋家是一种震慑,对当时饱受折磨的正义人士则是一种鼓舞。而相比较我们现在的青少年们,在意志方面是怎样一种现状呢?

一份教育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在面对一项比较艰巨困难的挑战时,有75%的青少年会选择放弃、10%的青少年尝试一段时间后选择放弃、只有不到3%的青少年最终坚持下来;而面对失败的打击,几乎100%的青少年会感到痛苦、沮丧;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当一个问题被60%的人肯定后,另外30%的青少年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只有不到10%的青少年会选择坚持……从众现象普遍、爱结成小团体、“小帮派”,恃强凌弱现象普遍……种种迹象都表明,现在的青少年朋友,在意志方面是多么缺失,意志软弱、害怕困难、恐惧超难度的挑战。在做人方面,人云亦云,圆滑从众,别说坚强不屈地坚持自己为人的原则了。很多青少年朋友在生活中,根本没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些现象都是“意志缺铁”的表现。“意志缺铁”,在生活中就会选择软弱的逃避、选择从众的“明哲保身”,选择困难面前的放弃、选择失败后的一蹶不振。可以说“意志缺铁”危害无穷。

面对“意志缺铁”的种种迹象,“补铁”的方法还有就是多阅读古人坚强不屈的美德故事和学习梁漱溟先生用座右铭来时刻勉励自己树立坚定的意志。“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就是梁漱溟先生的座右铭,这句话便可看出梁漱溟先生有着多么坚定的意志和性格。而中国古人们意志坚定、坚强不屈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田卑愿跳油锅而不屈、到汉朝苏武感受苦难牧羊十九年而据降匈奴;从文天祥誓不投降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夏明翰的“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从司马迁的不畏帝威,身残而秉笔直书《史记》,到曹雪芹的举家食粥,忍饥挨饿著作《红楼梦》。我们古人先贤的身影中,无不闪耀着意志坚定、坚强不屈的光芒。可以说要是没有坚定的意志,不可能有万里长城的雄伟、没有坚定的意志,不可能有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没有坚定的意志,不可能有历史上无数个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英雄先烈;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可能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青少年朋友们,意志坚定是一种美德,坚强不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可贵气节,意志坚定才能在为人坚强不屈,能否意志坚定、坚强不屈是对人的严峻考验,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和品格高下的表现。所以,面对自己“意志缺铁”的严重情况,让我们学着梁漱溟先生的为人原则,写一则勉励自己养成坚定意志的座右铭,时时给自己意志补补铁,让自己的意志坚定刚毅起来。相信将来的你,也能喊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豪言壮语。

为思想补锌:思想付诸行动才能收获智慧

梁漱溟先生是一个主张将思想付诸行动的人。他非常推崇孔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做法,他曾说:依照孔子的看法,真正的君子就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君子。梁漱溟先生一生自己的一生便是奉行“行胜于言”的一生,他将他的思想往往付诸于行动,在平时严谨为人、寡言少语,以致后来人们称梁漱溟先生为中国最后的一个“君子儒”。

相比之下,而今的青少年们往往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很多青少年朋友都有着丰富的思想,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非常的独到。让有些青少年参加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他们能解答出非常复杂的难题,可以说非常聪明,而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他们便束手无策。谈到一个计划,很多青少年都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说得天花乱坠,然而真正实施起来时,他们往往举步维艰。这种“思想上的巨人”可以说到处都有,虽然有思想是一件好事情,然而不将思想付诸行动,不经行动检验的思想有百害而无一益。一个“行动上的矮子”是不可能承托起“思想上的巨人”的,就算能承托起,那也是虚假的、荒谬的。这种空有思想而无行动的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思想缺锌”。可以说“缺锌的思想”必然导致着思想的不健全、不智慧、不合理。因为任何思想都必须经过行动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它是否正确合理。

从现在的广告中,我们便可以知道,补锌可以使一个人的大脑更加聪明高效的工作。补锌是有利于聪明智慧的。同样,为我们的“思想补锌”,也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智慧,更加具有实际的意义,让我们的思想能够在行动中变为现实,而不是成为空想。梁漱溟先生就曾说:我一向喜欢行动而不甘于座谈。有出世思想便有出世生活;有革命思想,便有革命实践。特别为了中国问题,出路所指,赴之恐后,一生劳攘,亦可概见。现实里的梁漱溟先生的确就是一个勇于将自己的思想付诸于行动的人。

将教育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一直是梁漱溟先生的理想。上个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动,主要源于中国近百年来受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文化处于青黄不接期。由于不断学习西方,一变再变,历经孙悟空式七十二变后把自己给变坏了。面对当时农村的极端落后和文化的凋敝。梁漱溟先生提出了“唯有乡村建设能挽回民族生命,促兴乡村产业,提高乡村人的一般文化素质,实现乡村自治,才算中国社会有进步。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算有办法”的“乡村建设思想”。这个思想提出来后,梁漱溟先生没有将它束之高阁,而是选择了亲身的实践,将它付诸于行动。

从1931年开始,梁漱溟先生正式在山东邹平开始了他的“乡村建设运动”。他组建成立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然后开展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从1931年开始,到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结束。梁漱溟先生历时七年的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一直进行着,尽管最后他的理想破灭了。但成绩也是明显的。“在兴办教育方面,建立了各类学校以开发民智,使儿童、妇女、成人都受到不同程度和内容的启蒙教育。在发展经济方面,通过乡农学校培养了一些技术人才,从事推广农业新技术,兴修水利,疏浚沟渠,组织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

在改良风俗方面,利用村学乡学,倡导了敬老慈幼……等中国传统道德,禁止缠足、吸毒、早婚、赌博、斗殴等陈规陋习,有助于社会社会风俗的转变。”可以说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思想为我们现在的农村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而梁漱溟先生通过这7年的亲身实践,更是摸索出了乡村建设的经验,如果他仅仅有着乡村建设的思想,而没有实践,那么他的思想是非常空洞的而没有实际意义的。此次运动后,梁漱溟先生又积极创办了勉仁学校。可以说梁漱溟先生一生都是不断思考着、不断行动着的人。正是他勇于将自己的思想付诸于行动,才使梁漱溟先生的思想充满着智慧的光芒。

青少年朋友们,再美好的思想,如果离开了行动,就会变成空想;再完美的计划,离开了行动,也会失去意义。所以,面对自己光会想不会做,光能说不能做的“思想缺锌”现象时,一定记住梁漱溟先生将思想付诸行动的话语,为自己的思想补补“锌”,用行动来放飞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