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 感悟一代宗师的处世智慧 (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不能确定的问题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头脑,而不是只凭表面现象妄下结论。沉着冷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留有回旋的余地,才能使问题不至复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梁漱溟先生就曾经告诫我们:凡事都要想一想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对待。事情总会有起因,但起因往往隐藏在事物的背后,如果只凭感觉臆测就草率行事,肯定会出差错,后悔不迭。
人生需要求个真,唯有真,才能善,才能美。我们为人处事要求真,敢说真话,但绝对不能断章取义,只看其表不看其里,做到不知真相就不妄下结论。只有坚守这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品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真人”。
表里如一,不做虚伪的变色龙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了解变色龙这种动物吗?变色龙是种爬行动物,它们为了保护自己,会时刻变化自己身体的颜色,来和周围的树木花草的颜色一致,让天敌难以发现。可以说变色龙的变色这一能力,对于保护他们自己来说实在是太有帮助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存在着像变色龙一样的人。而和变色龙所不同的是,这些人善变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遭到危险,而是虚伪,表里不一,让别人很难知道他们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来欺骗他人。
对于虚伪的人,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痛恨。而虚伪的人又往往像变色龙一样,将自己隐藏得很深,让人难以发现,有时候我们甚至把这些人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正因为这样,很多青少年朋友都上过虚伪之人的当。而上过当之后呢?便告诉自己以后再也不能相信别人了,渐渐地自己也走上了待人虚伪,表里不一的歧途。这种现象可以说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那么,我们该如何正视虚伪这个问题呢?梁漱溟先生给了我们答案。
在讲解《论语?八佾》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句话时梁漱溟先生指出:孔子在这里并不是谈鬼神,而是要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对于祭典保持着虔诚的态度,做人也一样,无论对生者或是死者,无论对别人知道的或不知道的事,都要坦诚正直、表里如一。可见,面对虚伪,我们绝不能“同流合污”,我们做的只能是在内心中树立坦诚正直,让自己成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虽然看起来有些老实,有点吃亏,但是从长远来说,表里如一的老实人绝不吃亏。
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中,当采访记者艾恺问梁漱溟先生:“为什么能够顶住毛泽东1953年9月的痛骂,在1974年能顶住政协的批判会”时,梁漱溟先生对艾恺说了八个字:“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正是这种做人表里如一的形象,让当时的红卫兵、批斗领袖们找不到任何他反革命等等的借口,正是这种表里如一的精神,让梁漱溟先生得到人民的信赖,让他成为了无懈可击、无可挑剔的直言猛士。可见,表里如一对于我们来说多么重要。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能给人带来信任、尊重和友谊,正直与诚实的人时刻都散发着绚烂的人性之光。而且这种高贵的品质有时甚至能够挽救我们整个社会。
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全国人民陷入了恐慌。在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与SARS病毒的抗争中取得了胜利。作为抗非典阵营中的领军人物,钟南山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仗义执言,一语千钧,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在“非典”传播之初的2003年2月18日,北京有关权威部门发布消息:“引起广东非典型肺炎的病因基本查清”,元凶是“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对于北京权威部门的这一结论,钟南山没有盲目相信,而是不畏权威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认为还需要在科学实验和防治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在当天下午,广东省卫生厅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关于发布非典病因元凶是“衣原体”这一消息的问题。在钟南山之前的一些人,其中也有对这一结论产生怀疑的,但是他们都没有敢说出自己的看法,轮到钟南山发言时,他沉思良久,科学家的良知和临床实践,使他无法盲从这一结论,他摇摇头说:“大量的事实证明,临床症候与治疗用药均不支持这个结论。”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致病原因。经过他有理有据的论证,广东省决策层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
4月初,由钟南山牵头的广州专家和香港专家的合作取得突破:在对40多例“非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清检测中,分离出两株冠状病毒。经检测初步认定,这极可能就是本次广东“非典”的重要病原体!
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经过全球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可以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事实再次证明,钟南山的坚持是正确的。他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有人曾替他担心,有一位朋友事后问他:“你就没想过可能会判断失误吗?要知道,稍有差池都可能有损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我只尊重事实和真理,明哲保身不是科学家的品格。明知不对还要盲从,受害的只能是患者。”
钟南山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就是想追求一个未知数,就是这个目的。是什么原因、什么病原体、什么源头、怎么治,这是我的领域,所以我希望能搞清楚,这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青少年朋友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一俗语生动地刻画了表里不一、虚伪者的形象。如果我们养成了虚伪为人,虚伪处世的习性,那么即使我们能骗人一时,但是总有一天会被人看破,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成为他人唾弃的对象。所以做人一定不能像变色龙一样善变而虚伪,要相信表里如一是一个品性正直的人应当坚守的原则。见风使舵、表里不一的“变色龙”一样的人危害无穷,我们绝不能做!
谦让为人,低头走路才不会摔跤
在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
这尊跪射俑能够享有“镇馆之宝”的荣誉,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出土的一千多尊兵马俑中,只有它保存得最为完整。据专家介绍说,这尊跪射俑之所以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完全是得益于它自身的“低姿态”。原来兵马俑坑是土木结构建筑,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这种土木结构被毁坏殆尽,在兵马俑顶上的泥石倾覆下来后,高大的立姿俑自然首当其冲遭到了破坏。而低姿态的跪射俑却得到了保护。所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后,这尊跪射俑依然完整地保持着原样,成了现在的“镇馆之宝”。
说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低姿态做人。只有以一种谦卑的心态,在与人交往、在集体生活中我们才能够保护自己,这种谦和为人、低姿态为人的智慧其实是一种生存之道。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哲学》中说:孔子的美好品德可归结为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让”,就是“谦让”。这里的“谦让”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消极的忍让,相反,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换句话说,“谦让”就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一种方圆处世的态度。可以说梁漱溟先生的话道尽了儒家思想的处世智慧,谦让是一种看似软弱的“退缩”,好比两人过桥,高傲者总是骄横地大踏步走,而谦让者会低着头,让人先过。而正是他低头的谦让,才满足了高傲者先过的虚荣,也使自己能顺利过桥。这其实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
一个人只有懂得谦虚谨让,他才能成熟,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得好:低着头的是稻穗,昂着头的是稗子;低头的稻穗充满了成熟的智慧,而昂头的稗子只是招摇着空白的无知。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天地只有三尺,高于三尺的人要想长久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懂得低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现在,社会上很多学生呼唤自由和个性,在他们认为只有给自己个性的空间,让自己张扬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为此,他们到处宣传“个性张扬”论。模仿一些影片中的人物,将自己的头发染个颜色,自己的牛仔裤剪几个洞,在戴一副夸张的眼镜。为了追赶社会潮流,有些青少年朋友,狂妄得不得了,在大家上三五成群,看着自己不顺眼的人就上去踹一脚,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要找人单挑……这种“张扬个性,率意而为”的做法实在是危害太大了。这样的青少年朋友们,在观看那些古惑仔影片的时候,只看到了他们所谓的“风光”的一面,而没有牢记他们最终的可悲下场。当然,这种行为从某个方面来说是显示出了一个人的勇气和自信,但最终的结果太令人扼腕叹息了。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在青年时期,曾专门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昂首挺胸迈着大步,但是他刚一走进老前辈的大门就被门框狠狠地碰了头,疼得他一边用手揉搓头部,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了一截的门。这时,出来迎接他的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模样,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想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收获,而且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受益终生。
综观中国历史,也有关于这方面的非常好的例子。譬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再三低头:从三顾茅庐到孙刘联合,每一次低头,都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成就“三足鼎立”的辉煌霸业。越王勾践低下高贵的头,从卧薪尝胆的艰苦种终于收回了越国河山。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父母的照顾中,但是我们总有一天要脱离父母的翅膀,独立的生活。而这个社会,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如果我们养成桀骜不驯、傲气为人的品性,那和街道上的那些小混混有什么区别。因此,趁现在我们还很年轻,很多思想和习惯很容易改正的时候,学会低头做人、谦卑处世。低头虽然看似软弱,可当我们低下头来时,便能给人谦让的感觉,毕竟谁都不会和一个谦让低头者过意不去。
所以,面对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学会低头的智慧,低头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不曾看到头顶的蓝天,然而我们绝不致在人生道路上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