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季羡林先生的“三味真火” (1)
《西游记》中,孙悟空跳进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在太上老君的三味真火里修炼成了“火眼金睛”。这里,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给我们青少年朋友,点燃了他的“三味真火”——“真情、认真、真切”的为人处世智慧。跳进季羡林先生的“三味真火”里,感悟国学大师的处世智慧,相信你也能练就一双为人处世的“火眼金睛”。
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
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中,少见的“多情”之人,也可以说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国学大师。他喜爱动物花草,“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马缨花能慰寥他的寂寞,二月兰能了解他的痛苦,牡丹、香橼能振奋他的精神,枸杞、夹竹桃能凭添他的诗意,二十岁与兔子,八十多岁与老猫、喜鹊经历同样的悲欢离合。在季羡林先生眼里,书,斋,小胡同,山水,无一不关情
品读季羡林先生的怀人之作,你会发现季羡林先生悼师友之谊会泪湿青衫,念母亲之恩会五内俱焚,尤其是《母与子》、《三个小女孩》、《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重返哥根廷》这几篇散文,几乎就是和着泪写成,读起来让人感觉无限惆怅。
在现实的生活中,季羡林先生对亲人,对学生,对朋友,对任何人都满怀着真情。“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就是他所说的一句名言。季羡林先生从来不欺骗别人,也从来不把别人对他的过错放在心中,他真情待人的美德被人广为传颂。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季羡林先生同许多北大的教授一样被打成了“右派”,关进了牛棚。那些以前“季老,季老”喊着他的人,在季羡林先生蒙屈受辱后对他置之不理。甚至走在路上迎面遇见了,也假装不认识。而有些人在批斗会上,公开的辱骂他,甚至用拳脚打他,那段经历,季羡林先生在《牛棚杂忆》中给与了详细的描写。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季羡林先生又重新担任了北京大学的副校长,面对那些曾经骂过他,打过他的人,季羡林先生并没有怀恨在心而加以报复,而是说: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啊,在那种环境下,要是我可能也会那么做的。正是这种宽容的品格和对他人的真情相待,使北京大学那些曾经打骂过季羡林先生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能够安心下来工作,也能够坦诚地面对身为副校长的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后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意思就是要我们: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不是,改变你所能改变的事情,对那些心里无法接受的事情要强忍自己去接受,这才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事实的确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情绪起伏不定,我们在待人接物时,所能做的就是以一颗真情的心,来对待别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坦诚,活得轻松。
在我们的生活里,当我们满怀真情的对待我们的朋友,我们将收到朋友真情的回报;当我们满怀真情的对待我们的亲人,我们将收获亲人真挚的亲情;当我们满怀真情的爱着我们喜欢的人,我们将收获宝贵的爱情。季羡林先生真情对待朋友、对待亲人、对待自己的恋人所得到的真实的回报,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怀念乔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先生讲述了和当时国家领导人胡乔木同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情景。后来他们一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一人走上了学者的道路,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并未因此而冷淡。解放后,已经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胡乔木经常来拜访季羡林先生,而季羡林先生并不因胡乔木是国家领导,而给以隆重的迎接,只是粗茶淡饭的招待,因为季羡林先生奉行“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的为人哲学。并不会因为朋友的身份贵贱,而改变自己待人接物的原则。由于自己不愿结交达官贵人,季羡林先生一直没有登门拜访胡乔木先生。直到胡乔木先生病危之时,季羡林先生才去医院拜访他,然而胡乔木并不生气,因为
他理解这是季羡林先生为人处世的原则,依旧一直引季羡林先生为知己好友。这段感情,就是季羡林先生真情待友所得到回报。
《留德十年?迈耶(Heyer)一家》这篇文章中,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留学德国的一段恋情。当时的季羡林先生与德国人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恋,一台打字机成为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桥梁。因为季羡林先生的真情,伊姆加德小姐深深地爱上了当时年轻的他。然而季羡林先生非常苦恼,因为在国内他还有着比自己大四岁,因为尊奉叔父之命而娶的妻子以及自己的一个孩子。面对国内的妻儿,季羡林先生后来强忍着自己的感情,拒绝了与伊姆加德小姐的这段爱情。在回忆录中季羡林先生写道: “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可见季羡林先生对伊姆加德小姐是多么深厚。后来,有个在德国的留学生看到这篇文章后,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结果出人意料: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可以说,季羡林先生的真情付出,换来了伊姆加德小姐一生的爱和等待。而季羡林先生对自己妻儿的爱和责任,也换来了妻子几十年的照顾和温馨幸福的家庭。
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真情赢得的是朋友,恋人,亲人,甚至敌人的真情回报。青少年朋友们,我们也应该学会季羡林先生这种“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里,用一颗真真切切的心,满怀这真情来对待自己的朋友,亲人,爱人,这样我们的一生才能活得坦荡,才能获得幸福。
唯有认真为事,方能有为当世
季羡林先生一生做人、做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认真二字,他为人谦虚谨慎,治学严谨认真。这方面胡适先生曾大力赞扬过。而我们现在很多的青少年朋友,可以说是聪明有余,而认真不足。这些青少年朋友们,希望今天做的事明天就有好的结果作为回报,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急躁态度往往会适得其反。
还有一部分青少年朋友,眼睛永远都只看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的心里一直都在期待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眼高手低,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这些都是不认真的人,他们不懂得最辜负他们人生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季羡林先生曾经引用过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对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对生活持草率态度的人,是不值得别人信任的。
季羡林先生是非常主张做事认真的,他也特别推崇认真为事这种精神。在回忆自己在德国的留学生涯时,这样一件事情季羡林先生一直没有忘却。
1944年冬季,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合围,***德国败亡在即。德国民众的生活陷入困境,食物短缺,燃料匮乏。由于德国地处中欧,冬季非常寒冷,缺乏燃料可能导致许多居民冻死。不得已,各地政府只得让市民上山砍树。
季羡林先生回忆德国人是这样砍树的:林业人员先在茫茫林海中搜寻,对找老弱树或劣质树,找到,则在上面画一个红圈,然后贴出布告说“只许砍伐画有红圈的树,砍伐没有红圈的树,要遭到处罚。”而当时的问题是,谁来执行处罚呢?当时的德国行政管理已经名存实亡,公务人员、执法人员、警察都已经抽调到前线去了,市内根本找不到警察,全国处于尽乎无政权的真空。但直到战争结束,德国也没有发现一起居民乱砍滥伐的事,他们全都忠实地执行了规定。事隔50多年,季羡林先生提起这事仍感叹不已:德国人“具备了无政府的条件却没有无政府的现象”。 季羡林先生讲述这件事情的目的,是要告诫我们要学习德国人那种自觉的认真做事精神。“唯有认真为事,方能有为当世”便是季羡林先生的一句名言。事实也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