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理成功之道:管理之道
2319200000014

第14章 多方推销产品热情周到服务(1)

目前,我国的日用生活品基本上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现象已成为历史。经理必须依靠企业职工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把经过认真检验的合格产品推销出去,以便把产品转化为资金,不断地进行扩大再生产。

一、推销须了解消费需求特征

消费需求是消费者行为的原动力,这种需求,通过消费者支付货币取得商品而满足的,叫现实需求;因条件尚不具备,待条件成熟后才能满足的需求,称潜在需求。市场消费需求有下列特征:

(一)消费需求的多样性。消费者人数众多,构成十分复杂,因而就形成了多种多佯的消费需求。我国消费需求多样化发展迅速,其表现,一是个性化趋向,二是高级化趋向,三是方便、灵巧趋向,四是健康趋向,五是交往馈赠趋向。

(二)消费需求的发展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高。

(三)消费需求的弹性。特别是对某些选择性强的服装和耐用消费品、享受资料,需求弹性更大。

(四)消费需求的层次性。人们首先满足生存的需要,然后满足精神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即使在同一时期,人们的需求层次也是不同的。据《北京晚报》载,目前我国消费分以下五种类型:富豪型,如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老板,有百万甚至千万家财,他们购物不问其价,崇尚洋货,讲求名牌;富裕型,中外合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演员、中小企业承包主等,他们收入丰厚,购物以喜欢为第一标准,然后再问价,常购一些名贵精品;小康型,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有第二职业的知识分子和个体工商户、包工头等,家有数万元或十余万元,一日三餐有鱼有肉,高档电器样样俱全,购物时既追赶潮流也讲实惠;温饱型,经营良好企业的工资阶层及农村先富阶层,家略有存款,购买大件商品要经过数年积蓄,追求物美价廉,以实惠为第一标准;贫困型,基本没有存款,挣钱只够养家,购买家庭日用品,只求便宜,对商品牌子、款式、色彩不太挑剔。

(五)消费的可诱导性。工商企业通过宣传、推销,可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转换、变化,潜在的欲望可以变为明显的行动;未来的消费需求可以成为现实的消费。

(六)消费需求的替代性。例如,肉、鱼、蛋、奶中的某一类销量增加,另一类可能销量减少。

(七)消费需求的时代性。人们购买日用生活品往往受时尚、风情、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生产、销售产品,要敏锐地反映时代精神。

另外,消费需求特性还表现于季节和时间上。有的商品常年生产,但仅是季节消费;耐用消费品的淘汰与更新,也是有规律的。企业准确地掌握上述消费需求特征和规律,就有助于生产和销售产品。

二、推销须掌握消费者购买心理

人们购买商品,既受本能动机的驱使,又受心理动机的支配,二者往往相互交叉,融为一体。如购买服装是为了御寒,这是本能动机的需要,而讲究款式、衣料、色彩等,又受心理动机的支配。消费者购买心理动机,主要表现如下:

(一)求“实”心理。即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实际效用,要求有周到的售后服务。

(二)求“安全”心理。尤其对食品、饮料、药品、洗涤品、卫生用品、电器用品和交通工具等,更要求安全可靠。

(三)“喜新”心理。追求商品的新款和时髦,注重社会的流行式样。有的人有求“奇”心理,用时能引起别人注意。

(四)求“美”心理。爱美是人的一种本能和普遍要求。消费者会因某种商品形态优美、款式独特、装潢漂亮、包装精美而产生购买欲望。

(五)求“廉”心理。即讲求经济实惠,对质量相近的商品,一般选购价格较低的;有些人则愿买廉价或折扣商品。

(六)“慕名”心理。即喜欢名牌品,对名牌产品有很高的信赖感。

(七)“从众”心理。社会风气和周围环境往往会给购买者一种驱使力,使其努力想买到别人已拥有的商品。

(八)“偏好心理。由于个人的情趣和爱好而形成的对某类商品的特殊爱好。

(九)“好胜”心理。购买某种商品往往不是由于急切的需要,而是为了赶上或超过他人,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十)“疑虑”心理。对商品的质量、性能、功效持有怀疑态度,如怕不便使用,怕不耐用等。

(十一)“逆反”心理。有的人买“涨”不买“落”,提价之后,怕再提价,就争先购买。时尚的流行往往从一端转向另一端。

(十二)选择心理。对商品希望得到挑选机会,在购买过程中要求受到尊重。同时在选择购买时,消费者又有要求迅速达成交易的求“速”心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日益丰富多彩,人们对产品的颜色的选择越来越重视。企业生产产品必须研究消费者的“颜色倾向”心理。陈志宏所写《市场营销学》对此有详细阐述,摘要如下:

第一,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一般来说,黄、橙和红是暖色,蓝、绿和紫是冷色,如电风扇、电冰箱系生凉、制冷之用,一般宜用蓝色或浅蓝包,结婚是人生最值得庆贺的喜事,其用品多用红色、黄色。

第二,商品颜色不同,能使人产生不同的轻重感。一般是浅色显得轻,深色显得重,重量大的商品表面宜多用浅色;反之,则用深色。一些小巧轻便的商品,如灯具等,表面用浅色更能显得和谐悦目。同一商品,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颜色,可取得不同的效果。如落地式电风扇,落地部位采用深色,上面用浅色,就能达到上轻下重的稳实、安全感。又如服装,一般上衣用浅色,下衣则用深色,就不致使人产生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第三,商品颜色不同,还能使人产生不同的距离感。一般高明度的暖色,如红、橙、黄,会使人感到物与人的距离近些,凸出感也强些;而低明度的冷色,如青、蓝、紫,则使人感到物与人的距离远些,后退感也显著些。所以,购买家具时,选择颜色应考虑住宅条件。

第四,商品颜色不同能使人产生疲劳感或舒适感。有些商品采用彩度很强或对比度很强的颜色,容易引起人们的疲劳感;相反,有些商品采用彩度对比度适中的颜色,能使人解除疲劳,产生一种舒适感。

第五,商品颜色不同,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明亮感。浅色显得明亮,深色发暗。一种商品颜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明亮感,应根据商品的使用对象加以确定。如家具的颜色,在冷饮店、宾馆、招待所一般宜用浅色;但在比较亮而宽敞的房间宜用深色。盥洗间使用的家具宜用白色,药房的桌子也宜用白色。

第六,商品的颜色不同,还会引起人们的不同联想,从而对商品产生一种美感。绿色能使人联想到生命;红、黄色使人联想到美好的未来,并给人以希望,等等。

由于上述原因,加之人们的性别、年龄、物质文化水平、性格不同,以及地域、季节不同,这就使人们对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指向性或偏爱。

三、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

消费者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产生购买动机,在动机支配下,采取购买行为。

(一)消费者购买过程的五个阶段

1.认识需要。需要是引发购买行为的动力,而需要又由人的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引起的。国外消费行为学家提出了“刺激一反应”模式,他们认为人的购买行为是由下列五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一是“驱使力”,指人受本能或心理动机的作用而产生的购买商品的冲动力;二是“刺激物”,指客观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的动机需要的商品或劳务;三是“提示物”,如广告宣传、商品的外观形态、陈列展览等;四是“反应”,指购买者对“刺激物”采取的具体行动;五是“强化”,是对“刺激物”加深印象,强化购买行为。这个模式说明,企业的产品必须对消费者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购买的冲动力。

2.收集信息。在这个阶段,消费者已有了购买动机,他在思考:该买什么样的产品?到哪里去购买?要买的产品价格多少?作为生产经营产品的企业来讲,就应想方设法通过宣传或其他措施告知购买者:“我有您需要的产品。”

3.比较评估。消费者取得商品信息后,进行分析、对比、评价,以作出选择。这一阶段对买卖双方交易是否成功具有决定意义。企业应通过各种方式使消费者了解本企业产品的特点,做好他们的参谋。

4.购买决定。在此阶段,消费者还有犹豫不定的心情。企业应提供各种销售服务,推动其作出购买的决定。

5.购后感受。消费者往往通过使用或别人的评价,来考虑购买的商品是否合算、理想。如果得到满足,就会引起重复购买;反之,如果感到失望或使用中遇到困难,就不会再购买并影响他人也不购买。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必须重视产品的质量。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并不过分。

(二)消费者购买习惯

消费者何时、何地与如何购买,是有规律的。研究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目的是使企业有的放矢地开展营销活动。

1.在何时购买。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时间要受地区、季节、商品性质和他们的忙闲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商品有明显的季节性,应在季节到来之前就做好储备。有些商品应在节日之前做好供应准备。

2.在何处购买。这须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消费者在何处决定购买;二是消费者在何处实际购买。例如,家具、家用电器等,消费者在购买前往往先在家中作出决定;对某些日用零杂商品则常在购买现场决定购买。所以,某些高档耐用消费品,厂家应利用各种广告,唤起家庭的需要,让他们早商议、早决定购买。分析消费者在何处实际购买,目的是使销售网点适应消费需要,便于他们购买。

3.怎样购买。是去现场购买,还是要求送货上门?是大量买,还是单个购买?是集中一次购买,还是分批分期购买?是现金购买,还是分期付款?企业销售产品的措施要适应消费者的各种购买方式的要求。

4.何人决定或负责购买。有时,购买决定者与具体负责购买者分别是两个人;也往往是一个人;有时不仅是两个人甚至是全家人。不同个性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表现不一样,有的干脆爽快,有的优柔寡断,有的喋喋不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吹毛求疵,有的通情达理,有的易于冲动,有的从容不迫,等等。

(三)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类

1.习惯型。指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某一企业有特殊的信赖感,喜欢重复购买。

2.理智型。在实际购买前,对所要购买的商品,事先经过考虑,做了比较、分析,购买时较为冷静和慎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3.经济型。表现为对商品的价格比较敏感,选择商品希望物美价廉,对让利销售感兴趣。

4.冲动型。表现为购买商品不大做选择、比较,感觉、情绪和意志过程非常简单。

5.情感型。表现为易受感情动机影响,追求商品的象征价值,重视商品的款式、色彩和装潢,注重商品的艺术价值。

6.疑虑型。表现为购买商品时缺乏主见,疑心重,谨小慎微,犹豫不决,甚至购买之后,还有可能产生认识上的反复。

四、产品销售渠道的选择

合理选择销售渠道,企业可迅速及时地将产品传送到用户手中,达到扩大产品销售,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通费用,提高利润率的目的。

(一)销售渠道的五种模式

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商品销售渠道繁多,五花八门,但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五种模式:

1.生产者—消费者。也称直接销售渠道。优点是比较快速,企业需具有一定的销售能力,因自己的销售网点有限,销量会受到限制。这种渠道适于易腐变质产品的销售。

2.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生产企业向零售商供货,零售商再向消费者销售。

3.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批发商除了把商品集中起来,再通过零售商分散下去外,往往还承担商品储存、为消费者提供技术等任务。

4.生产者—代理商—零售商—消费者。代理商具有丰富的销售经验和技巧,销售路子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经过这一渠道会越来越多。

5.生产者—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消费者。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在该国寻找代理商,经由代理商去推销产品。

(二)选择销售渠道的原则

1.经济原则。商品流向合理;环节尽可能少,各环节的组合合理;所选渠道的物流功能较强,使商品实体在转移中,耗费少、速度快、时间短;所选渠道具有相对稳定性。

2.时间原则。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上,时间就是财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选渠道应能把产品及时、迅速、安全地转移到消费地区。

3.应变原则。企业所选择的销售渠道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网点,在市场销售中都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销售渠道的选择

1.渠道长与短的选择。凡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间环节的销售渠道,称为长渠道,反之,则为短渠道。

选择长渠道的条件是:(1)生产与消费的时、空距离较大;(2)消费者不太集中,分散性较大;(3)生产或消费一方有季节性;(4)消费者每次购买的数量不多,而单价也较低的“便利品”;(5)商品具有耐久性;(6)标准化较低的商品;(7)售中与售后不需要技术指导与服务的商品。

选择短渠道的条件是:(1)生产与消费者距离较近;(2)生产者自身的资金雄厚,并大量生产;(3)消费者比较集中或购买者能大量采购的;(4)生产与需要有连续性、持久性、变化不大的;(5)消费者购买数量少、单价高的商品;(6)不易保存、易腐败的商品;(7)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8)产品品种繁多而需求变化大的商品;(9)新上市的商品;(10)售中与售后需要技术指导与服务的商品。

生产者直接销售的渠道最短,其优点,一是上市及时,销售快速;二是没有中间环节,利于竞争;三是了解市场,便于改进产品。但直接销售要增加投资,如增加仓储设备及存货,增加销售人员和费用等。

2.渠道宽与窄的选择。所谓宽渠道,是利用较多的零售商,将商品推销到尽可能多的地方和消费者手中的销售渠道;反之,则为窄渠道。“宽”与“窄”的选择有以下三种情况:

(1)广泛分销。即在同一地区内经销的数目不加限制,越多越好,如日用工业品就适于较多的批发商和零售商推销。

(2)有选择的分销。即在一定的地区内,选择几个中间商去推销产品,适于消费品中的选购品、特殊品和工业品中的零配件的销售。选择少量中间商推销,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可以占有一定的市场,成本较低,并提高控制量;从经销商来说,可维持一定的产销关系,增加销售额,且获得一定利润,同时,也有利于产销双方的配合。但在选择中间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店址应在市场中心地带,设备条件较好;②商店的信誉较高;③符合制造者销售产品网络的总体布局。

(3)独家中间商经销。即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内,制造商只选择一家批发商或零售商经销其产品,并规定经销商不得再经销别的厂家生产的同类竞争性产品。通常贵重、高价商品宜采用这种方法。

对制造商来说,有以下好处:①易于控制经销商,并决定其产品的销售价格;②在广告与其他促销活动方面,易于与经销商取得合作;③发货、运送、结算等手续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④有利于竞争;⑤可以提高经销商的推销效率与经营的积极性。其不足是:①独家经营,可能失去更多的市场;②难于适应市场的变化;③距离较远的消费者购买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