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趣昆虫王国(我的动物朋友)
2324400000003

第3章 在空中生活的昆虫(3)

后蜂为上一年秋后交配受精的雌蜂,在避风、恒温场所抱团越冬,翌年春季散团后即分别活动,自行寻找适宜场所营巢产卵。巢一般筑于房檐、树枝、竹林、土坡、岩石、空心树干、地面的洞穴、房屋、棚室内外人为造成的孔洞等处。大部分种类能在不同类型的场所筑巢。先做一个有几个纸质巢室的小巢,小巢与一短柄相接呈悬吊状,之间还具由极细纸质物形成的保护性包壳,呈伞状扣在小巢基部,部分包住了小巢,小巢中的巢室端部是开口的。筑巢材料是以口腔液体和衔来的虫尸、植物碎屑等纤维性组织一起咀嚼成糊状物,再以触角、上颚、足等协同筑成六角形的巢室组成的巢。一个巢室产一个卵,边筑巢边产卵。幼虫孵化后,由后蜂捕捉其他昆虫,经嚼烂后团成球状喂饲,幼虫于雌蜂飞临巢上即仰首摇动,敲响室壁,表示饥饿,食后则吐出一种雌蜂喜食的液体,两代之间有“互惠现象”存在。胡蜂捕食幼虫时一般不行螫刺,仅以足抱牢,然后用上颚咬食。直至幼虫吐丝封口化蛹时,饲幼工作才算结束。后蜂在这阶段负有寻觅筑巢材料筑巢、产卵、捕食并哺育初孵幼虫的职责,其死亡率很高,许多胡蜂因此都夭折了。由于后蜂秋末前产的卵多为受精卵,故羽化的多为雌蜂,即常见的职蜂,其个体略比后蜂小,无生殖能力,仅少数可与同巢或异巢的雄蜂交配,并能正常产卵。而由不受精卵形成的雄蜂则甚少或无。出现职蜂后,就承担了维持蜂巢的一切工作,蜂巢迅速扩大。一个成熟的巢群其职蜂数可达6000头,巢室可达1.4万个,直径可达30厘米或更大,其内有4层或更多层水平状排列的巢室,整个巢外用多层的纸质物质完整地包裹起来。

如连续阴雨天3-4日,胡蜂无法外出捕食,可产生自食幼虫的现象。胡蜂有喜光性,在完全黑暗情况下停止活动。

胡蜂成虫在大田中能捕食多种农林害虫,有时也咬食蜜蜂成虫及家蚕幼虫等益虫。嗜食糖性物质,如花蜜、昆虫的排泄物、树液及成熟的水果。幼虫食性为严格的肉食性,靠工蜂猎捕多种昆虫及其他的小动物或腐肉来喂饲。

胡蜂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畜,当误触其巢时,可引起蜂群追袭蜇刺,有时可直追百米以上。所以夏季在野外活动,要注意观察环境,不要误触或踏上其巢口。如引起群蜂追袭时,不要直奔迅跑,可蹲伏地上不动,使胡蜂失去追袭的活动目标。如不幸被蜇要及时向外排毒,治疗。蜇刺后除伤口有红肿、灼痛外,还可引起呕吐、恶心、气喘、发烧、头痛、视物不清及虚脱等症状,重者可造成死亡。

狂暴杀手--杀人蜂

中文学名:杀人蜂

英文名:Killer Bees

别称:非洲化蜜蜂

分布区域:南美洲、非洲

在南美有一种蜜蜂让人闻风丧胆,这就是杀人蜂。杀人蜂又被称为非洲化蜜蜂,它们的巢穴比一般的蜂巢都要大,尽管杀人蜂的毒液量和成分与它们欧洲品种的近亲差别并不大,但这些非洲品种的蜜蜂比较容易引起刺激反应。它们集结的速度更快,在防卫蜂巢时攻击性强,也较会叮人,如果被它们螫到,毒液就会造成人体肾脏中血液循环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并导致肾脏细胞中毒。所以有些人在受到杀人蜂的攻击后,很快就出现了肾衰竭的情形。杀人蜂会毫不留情地攻击一些可能带来危险的人或动物,攻击时间可长达数小时,追击距离可达数千米。而且它们很容易就被激怒或惊扰而发起攻击。可意想不到的是,这种令人恐惧的“杀人蜂”本来是不存在的,它们是被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

1956年之前,跟北美国家一样,巴西这个热带国家的蜜蜂都是从欧洲引进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欧洲蜂在巴西的存活情况一直不佳。为了提高巴西的蜜蜂产量,巴西圣保罗大学遗传学家沃里克·克尔引进了一些受过精的非洲蜂王,想通过两者之间的杂交来改良蜂种。克尔引进的非洲蜂王因为遭受了蚂蚁、穴熊等外界的压力养成了自卫的习性,以致于常常见到“外来人”就立即开始进攻。并且在艰难的演化过程中,那些脾气暴躁、毒性很大、富有进攻性等习性都被延续了下来。为安全起见,克尔把这些蜜蜂放在一个隔离的养蜂场里放养,还用钻了眼的盖子把蜂箱盖住,盖子的眼孔很小,刚好只允许工蜂挤进去,而非洲蜂王是绝对挤不出去的。就在大家都以为万无一失的时候,灾难发生了。

1957年,一名前来蜂场参观的人无意间打开了盖子,25只蜂王趁机逃出牢笼并再也追不回来,从此,更大的灾难由此而来。这些杂交蜂适应能力极强,繁殖速度极快,很快它们就在野外大量繁殖起来,并开始攻击人畜,就连它们的同类欧洲蜂也难逃它们的袭击。短短的几十年间,已经有数百人被这种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蜜蜂活活地蜇死,而葬身它们口中的猫、狗、家畜更是不计其数。在南美,“杀人蜂”已经让人闻之色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名女教师在回家的路上,手背上偶然停落了一只蜜蜂,她顺手打了一下,转眼间,几百只蜜蜂劈头盖脸飞来,在她面部和后背蜇了几百处伤痕,虽然她不久就被人送到医院,但仍不治身亡。

一天,一个8岁的南美男孩遭到了杀人蜂的包围,有只狗把蜜蜂引开了,这个男孩因此而得救,但那只狗却被杀人蜂活活地蜇死了。

还有一次,巴西里约热内卢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突然飞来一群杀人蜂。这些蜜蜂非常凶猛,见人就蜇。顿时,球场上秩序大乱,一场热闹的足球赛因此而早早地惨淡结束。

有一年,巴西的几名工作人员在清除烟囱上的一个蜂窝时触怒了那里的“杀人蜂”,霎时间,成千上万只野蜂倾巢而出,整个天空响起了可怕的嗡嗡声。无论是人还是牲畜,只要是活动的物体,都遭到了狂暴的蜂群的袭击。事后人们统计,在3个小时内,500余人总共被蜇了3万多下,平均每人被蜇了60几下。此外,还有许多家畜被蜇死。而在另一起“杀人蜂”袭击人类的事件中,受伤的人竟超过了1000人。

杀人蜂不仅在巴西开始到处“行凶”,就连与巴西临近的国家也先后遭了殃。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委内瑞拉的300多名游泳者受到群蜂袭击,许多人受了重伤。杀人蜂还袭击了秘鲁北部特希略市的一个村镇和大学城。有个青年被蜇,全身红肿,当时就失去了知觉,几个小时后他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大学城的几十名学生,刚好下课走出教室就突然遭到一群杀人蜂的袭击。幸好他们跑得快才没有很严重的伤亡。1982年6月13日,哥伦比亚麦德林飞机场遭到两千多只凶猛的杀人蜂突然袭击。

这种蜂群每年以二三百千米的速度向周围扩散。1985年6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贝克斯菲尔德西北大约72千米的废油田上,切夫伦公司洛斯特希尔斯租地的铲车司机比尔·威尔逊看到一只兔子被一群蜜蜂活活螫死。不到20年,杀人蜂就已经穿越了美洲到达美国南部。

杀人蜂重归野外给整个美洲大陆带来了一场深远的灾难。它们的繁殖力极强,而且即使与欧洲蜜蜂交配,它们的后代也都是非洲化蜜蜂即为杀人蜂。随后,这些蜜蜂的数量呈几何级数上升,一发不可收,据专家统计,“非洲杀人蜂”的总数已经超过了10亿。而且它们生陛多疑,易受惊扰,往往从15米开外就开始毫不留情地攻击它们认定的“入侵者”,攻击时间长达3小时,追击距离可达数千米。目前,从南美洲最南端直至美国南部各州,都不时传出“杀人蜂”伤人的消息。“非洲杀人蜂”即因此得名。

尽管人们费尽心机想对付“非洲杀人蜂”,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来根除这一祸患。不久前,有人意外发现性情温和的南非蜜蜂和“非洲杀人蜂”杂交的后代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新品种。就此,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展开实验,希望能借此最终解决“非洲杀人蜂”的难题。但是,杀人蜂凶恶的习性可以通过遗传得到抑制,但也有可能会继续保持下去。

希望这一次不会再杂交出新的“杀人蜂”来。

憨态可掬--熊蜂

中文学名:熊蜂

英文名:bumblebee

分布区域:世界大部分地区

有一种蜜蜂,它生活在植被茂盛、花朵丰富的地方,每天都匆忙地辛勤劳作,为世界上大多数的植物授粉,它就是熊蜂。

熊蜂长得近似蜜蜂,但体形又大又圆,多毛且毛色偏深,笨笨的模样就如狗熊。熊蜂唇基隆起,颚眼距明显,体色基本都具有金属色,有金属绿色、亮金属蓝色等等,非常漂亮。多数雌蜂在后胫节的外侧有专门的花粉篮,胫节外侧光滑,边缘有长毛。雄蜂阳茎基腹铗和刺缘突突出或明显超过生殖突基节。

熊蜂在地下筑巢,有时会栖身于废弃的鸟巢和鼠洞。蜂巢由草制成,并有蜡质的繁育室。熊蜂没有蜜蜂那样的建筑天分,所以它们的蜂巢看起来比较奇特,但是熊蜂在照顾孩子方面却一点也不输于蜜蜂。熊蜂虽然看起来憨态可掬,但手脚非常麻利,嗷嗷待哺的幼虫有时会把蜡质的巢房撑破,工蜂喂完幼虫之后,就赶快把巢房上的缺口补好,有时常常补了东墙再去补西墙。

熊蜂的身体庞大,而翅膀却相对较小,那么小的翅膀是怎么带动庞大的身躯飞翔的呢?有科学家通过研究指出,蜜蜂是用它短小的翅膀做小于90°角的划动和每秒钟高频率的振动来保持浮在空中的。当它们在困难条件下飞行的时候,会诉诸更大幅度的划动,并维持同样高的振动频率,而不像其他飞行昆虫那样减小频率。熊蜂这种奇怪的振动翅膀的方法很可能是从确切的需要发展而来的,因为这些在“社会”中生存的小生命有时必须携带沉重的花蜜或者幼虫飞行,所以熊蜂必须克服一切困难,让自己飞起来。

熊蜂还有一个与蜜蜂相近的地方,就是它们同属于社会性昆虫。每个蜂巢有一只蜂后、多只雄蜂和工蜂,并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熊蜂的蜂后在冬眠后产卵,第一窝一般发育成4-8只工蜂,工蜂羽化以后立即清理巢房、储备蜂粮、调节巢房温度,以及与雌蜂共同照料子蜂。雄蜂出现较晚,只管交配,交配后几天立即死亡。初秋时蜂后停止产卵,雄蜂的比例增加,包括蜂后在内的群体逐渐消亡。未来的蜂后长成后就会飞离,然后交配,寻找另外的隐蔽处越冬。

熊蜂是一类益虫,对农林作物、牧草、中草药以及野生植物的传粉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些国家为了提高牧草的产量,已经开始人工繁殖熊蜂。总体来说,熊蜂应该是一类比较可爱的蜂种了,它们不但憨态可掬,还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划分领地--蜻蜓

中文学名:蜻蜓

英文名:dragonfly

别称:猫猫丁、咪咪洋、丁丁、蚂螂、河嘻嘻、蜻蜻

分布区域:全世界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

雄性的陆生蜻蜓会把河流、小溪或池塘边的一块划定为自己的领土,领土必须要适合产卵。在自己的领土上,它只允许最近和自己交尾过的雌性进入并产卵。领土通常沿着岸边延伸数十米,或以水生植物、树洞、凤梨科植物的叶基部为圆心划定一小块。某些种类的个体会好多天甚至好几个星期地守着同一块领地--最高纪录是90天。对于有些种类来说,同一个地点会很快数易其主。

对领土的争夺时有发生,入侵的雄性偶尔也会升级为领土的主人。有时候这种冲突会以其中一只雄性蜻蜓被撞进水里而收场--面对水里的鱼和其他敌人,蜻蜓会变得很弱小。而有时候这种争端则演变成一场仪式,包括一系列飞行特技的展示:两只雄性蜻蜓面对面地飞,边飞边“秀”自己色彩亮丽的腹部或华而不实的附肢;或其中一只绕着对方盘旋;或螺旋向上地跳自己精心准备的“Z”字舞。

交尾通常发生在领地的中央,雄性会一直盘旋或停在高处,以警告其他接近的雄性。某些种类中,只有数只体型最大的雄性才有自己的领土,其他大部分雄性蜻蜓则像人造卫星一样分散在不起眼的附近,或是没有固定地点地四处徘徊,在时机允许的时候抓住异性--这种情况有时甚至发生在远离水体的地方(“偷袭者”)。陆生雄性蜻蜓交配的机会比别的种类多。实际上,在某些陆生种类在飞行季节发生的所有交尾中,其中的绝大都分都是由很少的几只雄性完成的,领主们成功的陆地防御系统为它们赢得了交配的优先权。

可憎可恶--蚊子

中文学名:蚊子

英文名:mosquito

别称:寻觅蚊

分布区域:除南极洲外各大陆

蚊子有感觉作用,它的头上和腿上长着触角和刚毛,对湿度、温度、汗液都很敏感,所以它们常爱叮爱出汗又不洗澡的人。儿童的皮肤娇嫩,新陈代谢活泼,皮肤上的毛孔挥发汗液快,常挨蚊子叮。还有,蚊子对弱光很喜欢,如果你穿上一件黑色的衣服,正好适合于蚊子的视觉习惯。但是,蚊子对强气流很敏感,夏天当你摇扇乘凉时,蚊子难以靠近。蚊子更喜欢叮咬女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多数化妆品中都含有硬脂酸,而蚊子则非常喜欢这种硬脂酸,所以女人更受蚊子“欢迎”。

利用气味,蚊子能从人群中发现最适合它们“胃口”的对象。胆固醇和维生素这两种物质是蚊子等令人讨厌的昆虫生存所必需、而它们自己又不能产生的营养。因此,能为蚊子带来丰富胆固醇和维生素的人最受蚊子青睐。

蚊子的嗅觉能力特别强。当人类呼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气味时,这些气味会在空气中扩散,蚊子总是随着人呼出的气味曲折前进直到接触到目标为止,然后就落到皮肤上耐心寻找“突破口”,最后才把“针管”直接插入皮肤里吸血8-10秒钟。

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种具有舒张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质,它使血液更容易汇流到被叮咬处。被蚊子叮咬后,被叮咬者的皮肤常出现起包和发痒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有被蚊子“咬”的不愉快事,事实上应该说被蚊子“刺”到了。蚊子无法张口,所以不会在皮肤上咬一口,它其实是用6枝针状的构造刺进人的皮肤,这些短针就是蚊子摄食用口器的中心。这些短针吸人血液的功用就像抽血用的针一样;蚊子还会放出含有抗凝血剂的唾液来防止血液凝结,这样它就能够安稳地饱餐-顿。当蚊子吃饱喝足、飘然离去时,留下的就是一个痒痒的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