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蒯彻面见曹参,说道世上有两种妇人:一种妇人丈夫死去3日立即改嫁;一种妇人幽居深宅终身守寡,甚至从不走出大门。相国如果求娶妇人,当选哪一种呢?”曹参道:“自然娶终身不嫁的妇人。”蒯彻立刻接口说用人也当如此。像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实为齐国俊杰,隐居不嫁,未尝卑辞屈节以求仕。愿相国派人以礼相请。”
由于蒯彻注意到事物间的联系,即所谓“物有相感”,用妇人有嫁二夫之贞来喻臣子不仕二主之忠,又能抓住做事的征候,适时而行,即所谓“事有适可”,自然能言必有中,如愿以偿。曹参欣然应道:“敬受命。”于是,迎请来东郭先生、梁石君,皆待为上宾。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至今广为人称颂。其实它说的还只是诸葛亮只身出使东吴,游说孙权与刘备结成“抗曹联盟”整个活动的花絮。诸葛亮这次外交活动不仅对双方意义重大,而且其间阻力与困难也着实不少,但在诸葛亮面前一个个迎刃而解,终使他不辱使命促成孙刘联盟,形成共同对抗曹操的格局。
我们先来看看这次外交活动压在诸葛亮身上的担子。
“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两阶段战略目标,前者是近期的、低层的,后者是长期的、最高的,两者之间层次清楚,结构合理。但目标不是现实,要使目标变成现实,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步骤。
可当时的形势是,曹操战败刘表,尽夺荆襄之地,又赶走刘备,使刘备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曹操还率领80万大军,乘胜南下,企图一举吞并东吴,一统天下。真若如此,别说在荆州建基业,刘备一伙连性命都难保住。在这紧要关头,能否说服东吴孙权,形成孙刘联合抗曹的局面,则既是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步骤,又是保全性命的紧急措施。成功,则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望;失败,则既定的战略目标有可能成为空话,诸葛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使东吴的。
现实中东吴却不是铁板一块,既有主和的“智囊团”,又有主战但又年轻气盛的周瑜,还有颇存抱负但犹疑不决的孙权,这都是诸葛亮要认真对待的,倘若一着不慎,就会导致满盘皆输的后果。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诸葛亮却能应付自如,飘逸洒脱,不能不称道他的超人智慧。
诸葛亮一到东吴,孙权命鲁肃引他“先见江东英俊,然后开堂议事”。肃乃引孔明至幕下。他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20余人,蛾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巳毕,坐于客位。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震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社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这是一番极具挑衅性又有事实依据的话,常人会为其论所服。但是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士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嗣后又分别有虞翻、步骘、陆绩等一班谋士纷纷责难诸葛亮。诸葛亮不慌不忙,因人而异,对他们挑衅性的语言一一加以分析,对他们热衷“夸辩、虚誉欺人”;“欲使其主屈膝投降,不顾天下人耻笑”;“不思报敌,反怀篡逆之心”;“数黑论黄,舞文弄墨”;“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等等言论逐一揭露,在揭露中阐述己方的意见,既显示己方的实力,又为实现孙、刘联盟清除了理论上的一些障碍。这一回合,诸葛亮可谓大获全胜。
待到诸葛亮会见孙权时,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尚未开言,诸葛亮巳相机拿定主意。待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6”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100余万。”权曰:“莫非诈乎?”孔明说:“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20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150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土也。”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权曰:“愿闻高论。”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曹欲除之太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曹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权未及答,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孙权本是一位有志气、有抱负之人,三世拥有江东,不说有早图中原之心,起码是不甘人下的,怎肯轻易北面降曹,俯首听命呢?诸葛亮正是抓住孙权这一点,用言一激,犹如用锥刺骨,直气得孙权“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这正是诸葛亮所期望收到的效果。果然孙权气消之后“邀孔明人堂,置酒相待”,共商联合抗曹之事。
对在江东最具影响力的周瑜,诸葛亮则根据他的心骄气盛的特点,采取气激智斗方法,或辱之,或激之,或劝之,或阻之,巧妙变化,多方刺激,诱其乖乖“上钩”。激得周瑜“离座北指”,大骂曹操“欺吾太甚”,‘吾与老贼势不两立”!这一来周瑜反倒主动求于诸葛亮了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操。”此时的周瑜,虽心存抗操的念头,可在诸葛亮面前却故显深沉,不露痕迹,同时也想试探诸葛亮,故而谈及抗曹之事,周瑜总是以言语搪塞,游说出现僵持状态。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便针对周气量狭小,且又根据凡人对爱情都是自私的特点,巧借情报,故意曲解曹植的《铜雀台赋》中的两句话,激起他对曹操的满腔怒火,痛下“不灭曹操誓不为人”的决心。下面就是这场游说的简述。
一天晚上,鲁肃引诸葛亮会见周瑜,鲁肃先问周瑜今曹操驱兵南侵,是战是和,将军欲如何?”周瑜说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不可拒。而且,兵力强大,不可轻敌。战则必败,和则安。我的意见和为上策。”鲁肃大惊道:“将军之言错了,江东三世基业,岂可一朝白白送给他人?”周瑜说道:“江东六郡,千百万生命财产,如遭到战祸之毁,大家都会责备我的。因此,我决心讲和为好。”诸葛亮听完东吴文武两大臣的一段对话,觉得周瑜若不是抗曹的决心未定,也是一种有意试探。此时如果不另辟蹊径,只是讲一通吴蜀联合抗曹的意义,或是夸耀周瑜盖世英雄,东吴地形险要,战则必胜的道理,肯定难以奏效。于是,他巧用周瑜执意求和的“机缘”,编出一段故事,激怒了周瑜。诸葛亮说道我有一条妙计,只需差一名特使,驾一叶扁舟,送两个人过江,曹操得到那两个人,百万大军必然卷旗而撤。”周瑜急问是哪两个人。诸葛亮说道:“曹操本是一名好色之徒,打听到江东乔公有两位千金小姐,大乔和小乔,长得美丽动人,曹操曾发誓说过我有两个志向,一是要扫平四海,创立帝业,流芳百世;二是要得到江东二乔,以娱晚年。”目前虽然领兵百万,进逼江南,其实就是为乔家的两位千金小姐而来的。将军何不找到齐公,花上千两黄金买到那两个女子,差人送给曹操?江东失去这两个人,就像大树飘落一两片黄叶,如同大海减少一两滴水珠,丝毫无损大局;而曹操得到这两个人必然心满意足,欢欢喜喜班师回朝。”
周瑜也不是那么好欺之人,他就问道曹操想得大乔和小乔,有什么证据说明这一点呢?”诸葛亮答道:
“有诗为证。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十分会写文章,曹操曾在漳河岸上建造了一座铜雀台,雕梁画栋,十分壮丽,并挑选许多美女安置其中,又令曹植作了一篇《铜雀台赋》,文中之意就是就他合做天子,立誓要娶‘二乔’。”周瑜问那篇赋是怎么写的,你可记得?”诸葛亮说道:“因为我分喜爱赋中文笔华丽,曾偷偷地背熟了。”周瑜请诸葛亮背诵。诸葛亮即时背诵道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风。揽‘二乔’
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诸葛亮这里是用了移花接木之法,对曹植之诗做了这样的解释。不过话又回来,诸葛亮也不是凭空捏造冤枉氏父子。一来古时“桥”、“乔’不分,说桥为乔也是神来之笔,巧极智极,捕风捉影也是真正遇上了;二来曹氏父子确是好色之人,说他们有此心此意也未可知,不为冤枉。
周瑜听罢,见赋中果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句子,不觉勃然大怒,霍地站立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曹操老贼欺我太甚!”此时诸葛亮表面上急忙阻止,其实是火上浇油,说道:“都督忘了,古时候单于多次侵犯边境,汉天子许配公主和亲,你又何必可惜民间的两个女子呢?”周瑜说道:“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策将军夫人,小乔就是我的爱妻!”诸葛亮佯作失言,请罪道:“真没想到是这回事,我真是胡说八道了,该死该死!”周瑜说“不知者不为罪”,他不计较诸葛亮的“冒失”,只是对曹操怒火中烧,大声喊道:“我与曹操老贼誓不两立!”诸葛亮却不慌不忙,故作姿态地劝道:“请都督不可意气用事,望三思而后行,世上绝无卖后悔药的。”周瑜说道我承蒙伯符重托(指孙策,他是孙权的哥哥,临死前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即把国家大事和孙权政权的安危托付给他),岂有屈服曹操之理?我早有北伐之心,就是刀剑架在脖子上,也不会变的。劳驾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同心合力共破曹操。”于是孙、刘结成的抗曹联盟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