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而面对面地直察却要做正面接触,通过直接“交锋”而获取对一个人的认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总结出许多识人的方法。他从“地无常形、人无常性”的观点出发,主张从稳定的情境中考察识别人,让其干事,考察他人。他提出“识人之道”的七条方法,卩:对人才提出问题,让其分辨是非曲直,以考察他的立场、观点和志向;提出尖锐问题使其理穷辞少,以考察他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应变能力和敏感力;就某些重大问题,让其出谋划策,看他有无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交与其最艰巨的任务,讲明困难与危害,看他的胆识和勇气;与其开怀畅饮,看他的自我控制力及其品性;让其干有利可图的事,看他是否保持清廉本色;委托其办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诺言0诸葛亮的识人方法,实际上是通过观和行两方面来考察了解,达到知人。识人的目的。识人的目的不是只在于把握表面的一种现象,而是要把握深潜的本性或原生特征。识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受到识人者、被识人者以及环境关系的复杂影响,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进行信息反馈、修正的系统工程。知人不易,就在于它需要时间和精力,以及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的多次叠合、印证、再现才能达到目的。
领导者除了可借鉴古人的识人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注意保密性。要让被考察者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做到“我就是。
第二,考察的目的要明确。识察人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观察什么。只有针对性强,才能识出所需的人才。
选用人才不可求全责备,但知人识人应该力求全面。看人要看主流,以他的全部历史中的全部表现为衡量依据,决不可单凭一时一事而以偏概全。
东周时代,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一位辅佐君王的奇才。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无知,由周公旦摄政。而成王的三位叔叔——管叔、蔡叔、霍叔,却企图阴谋陷害周公旦。他们散布流言,说周公旦图谋不轨。周公旦为避开谗言,隐居于东,不再过问政事,后来管叔、蔡叔谋反,事情败露,才使成王懊悔不已,亲自迎接周公旦归来。成王几乎错识了贤才。
东汉末年,王莽篡权之前,曾经极力伪装自己。他装作谦恭,礼贤下士,经常把家中的马匹、衣服和银两拿出来救济百姓,以至家中的钱财所剩无几;同时,他还常常在汉平帝面前坦言自己克己奉公、诚实待人。当他获得汉平帝的信任而大权在握时,便露出浄狞面目,专断朝政,最后亲自杀害了汉平帝,篡权自立,对百姓施予暴政。
由此观之,领导者知人要深,知人要全,必须通过“日观其德,月课其艺”的全面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识人才既不能一俊遮百丑,也不能只见不足、不见长处。具体说来要注意两点:
是不要以点带面。对人才要全面识别,最忌讳的就是以点带面。就是说,看人才要综合地、立体地看,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顾一点,忘记其余。瞎子摸象的寓言当引以为戒:几个瞎子摸大象,抱着腿的说大象似根柱子,触着耳朵的说大象似把蒲扇,摸着尾巴的说大象像根蛇,挨着身体的说大象好似一堵墙。盲人之所以都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是因为他们每个人只触到大象的部分,而没有接触到大象身体的全部。
说到人才的“才”,使人想到《水浒传》中的梁山泊首领宋江由于他在组织指挥、协调团结方面有才华,所以做了领袖。但他的智谋却不如军师吴用,勇敢不如武松,和张顺比水中功夫更是差得很远。可见,在识别人才时,要坚持实事注是,优点就是优点,不足就是不足。现代管理学认为,人的素质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衡量,即德、识、才、学、体。但人的这五个方面的素质不可能平衡地发展,有其突出者,就必然有其欠缺者。因此,认识人才就应全面观察,综合衡量。
三国中的吕布武艺超群,但为人反复无常,贪恋钱财美色、有奶便是娘。应该说吕布的品德素质很差,人称“三姓家奴”。他早年投奔丁原,丁原很器重他的武艺之道,却忽视了他的德行。结果,董卓用小恩小惠,赠马送金将吕布收买过去。吕布利欲熏心反手杀害了丁原。同样,王允了解吕布贪恋美色,将貂婵许配给他,用反间计挑拨吕布与董卓父子二人的关系。董卓犯了同丁原一样的错误,不识吕布的品德。结果,吕布在美色的逼诱下又亲手杀了器重他的干爹董卓。丁原与董卓在识人方面算是吃了大亏。
所以说,对人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人都有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考察人时就要将其优点和缺点分开。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不能由于有一些鸡毛蒜皮的毛病,就大惊小怪,全盘否定。西施不是没有可挑剔之处,但其美貌为主流,因而不失其为美人。
各类人才并非没有缺点,但不可无限夸大。三国时的张飞,其性格有快人快语、勇猛粗鲁的一面,但也有粗中有细的另一面。他曾几次突出奇谋,以巧制敌。诸葛亮对张飞的了解就很全面。在张飞攻打宕渠山时,魏国守将张坚守不出,张飞便每日饮酒,饮至大醉,坐于山前辱骂。刘备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惊,而诸葛亮却会心地笑了。他还派魏延从成都押运好酒50给张飞。原来张飞饮酒是计,为的是引诱其下山。张到底上当,丢失了宕瓮渠山。倘若诸葛亮犯了以点带面的误识,岂不毁失、埋没了人才!
另外,不可以一事之成败论英雄。办成功一件事,就言其才干非凡,一件事没办好,失败了,就言其无能,这样,未免过于片面,有失偏颇。在多数情况下,一次成败并不足以概括全貌。人们都记得,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国着名的游泳选手庄泳、杨文意、林莉、钱红创造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为世界所震惊。
可谁又能想到,同样这四位中国游泳选手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仅获得一银二铜的成绩,连一块金牌也没有拿到。如果教练员仅凭一时一事论英雄,仅凭汉城奥运会上的游泳成绩来断定这四朵金花以后将无所作为,那么,她们的英才就会被埋没,世人也就无法领略她们的风采了。同样的道理,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我国的游泳选手韩雪、晁娜、陈妍这几位小花比赛成绩确实不尽如人意。由于大塞临场经验欠缺,心理素质较差,加上调整状态不理想,她们的潜能尚未爆发出来。如果仅凭她们这一次的奥运会成绩论成败英雄,那么,很有可能弃掉在悉尼奥运会上将含苞怒放的新金花,埋没一批很有发展前途的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以一时一事之成败论英雄呢?
答案是看一个人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从历史的角度识才,最容易发现一个人的特长或短外。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作风和行为有连续性和一贯性,其特长或短处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尤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看一个人的过去,可以预测他的未来。一个人的现在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而未来又是现在的延伸。因此,考察一个人的历史,可以预测这个人有无发展前途。体操尖子李月久当年差点被教练“淘汰”,原因是他长得比较矮胖,体形不美,教练认为他不是练体操的“料”。他的老师介绍了他的超人毅力和刻苦精神,才打动了教练,教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留下了他。后来,他顽强拼搏的精神证实了这一点,教练确认他很有培养前途,对他加以精心指导,终于使他成了世界体坛名将。假若教练当时只看眼前,不看他一贯的刻苦作风,恐怕就不会有今天这颗体操明星了。同样,如果我国的游泳教练张雄,只看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林莉的成绩,看不到她刻苦、拼搏的精神,恐怕也就出不了这朵世界一流的泳坛金花了。
如何全面地历史地识人,我国战国时代魏国的谋士李克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谈到从五个方面去识别人才。
第一,屈视其所亲。当一个人怀才不遇时,就看他跟哪样的人亲密来往。如果他是跟一些同样不得志的人亲密相处,发牢骚,鸣不平,他就是个心胸浅簿的小人物。
第二,富视其所与。当一个人非常富有的时候,要看他把钱往什么地方用。如果他专走后门,贿赂有权势的人,或只会送礼给自己地位高的人,这个人肯定不怎么样;如果他把钱慷慨地用在养穷但有才干的人身上,或是仗义疏财于慈善事业,这样的人就值得提拔。
第三,达视其所举。当一个人仕途壮大,大权在握时,就要看他举荐拔擢的都是些什么人。如果举荐的是无才无能的人,表示他有私心,不为国家着想;如果举荐的全是睿智、廉洁的人,表示他绝无私心,一心为社稷着想,这种人是值得赋予重任的。
第四,穷视其所不为。如果一个人求取功名不得,仍保持名节,不走歪门邪道,不奴颜卑膝,不投机钻营,表示他是个可以担大任的人。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当一个人穷得难以度日,就看他是不是贪婪如饿鬼。若一味拍马求好处,就是不可用的小人物;若是穷不丧志,对有钱人仍然不卑不亢,就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
识人要全,知人要细,为的是识人所长。识人的目的是用人,因此,着眼点就应放在一个人的长处上,注意力应集中在一个人的优点上。正如管理专家杜拉克先生所说一个聪明的经理审查候选人决不会首先看他的缺点,至关紧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和医生检查身体全然不同,因为医生的目的是做出诊断,对症下药,他要千方百计运用各种手段发现异常,找出病灶。
三国时代,钟会是魏国一名出色的谋士。他7岁时,其父带着他和他的哥哥去见魏文帝曹丕。他哥哥见到皇帝很惶恐,汗流满面,而钟会却从容镇定。曹丕问他哥哥为什么出汗,他哥哥答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又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曹丕、司马懿都惊叹钟会的才华。如果从钟会的不流汗中看到的是“少有野心”,世上就难有可用之才了。钟会非但不能脱颖而出,恐怕还是打击的对象。
这不禁使人又想起现实中的一个例子:有那么一所大学,仅大专以上的知识分子就占半数以上,然而,长期以来选择中层干部却十分困难。教职工批评说:“你们挑选干部像站在西瓜地里挑西瓜,挑花了眼,还下不了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有些领导只看别人的短处,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不满意,最后得出结论人才还得从外面去找。”难道一个集体真的没有人才吗?关键是某些领导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先把别人的短处摆在首位,以此挑剔对方的错误,并且不能采取宽容的态度正确地去看待。这样一来,由于对人的短处不能容忍,其结果必然是其长处也就被排斥掉了,才能的积极作用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出来。
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事实上,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识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其长,后看其短。唐代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连自身的床坏了都不能修,足见他锛凿锯刨的技能是很差的。
可他却自称能造房,柳宗元对此将信将疑。后来,柳宗元在一个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操持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各自奋力做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人应当怎么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弃之不用,那无疑是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一先一后,看似无所谓,其实十分重要。从这个故事中是否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若先看一个人的长处,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实现他的价值;若先看一个人的短处,长处和优势就容易被掩盖和忽视。因此,看人应首先看他能胜任什么工作,而不应千方百计挑其毛病。《水浒》中的时迁,其短处非常突出——偷鸡摸狗成习。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长处——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长处就被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上,军师吴用都委以重任,时迁成了有用的人,首先要看到他的长处,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来。
善于从短处看长处,又是识人的一个决窍。唐朝大臣韩愰一日接待了一位经别人举荐来求官的年轻人韩置酒设宴招待他,席间,此人表现出脾气有些古怪,不善言辞,不谙世故。通常,这种人多不受喜欢,难被启用。然而,韩榥却从他不通人情世故之短,看到他有铁面无私、不曲不阿之长,于是,便命他为“监库门”,即现在的仓库主任。果然,自他上任之后,从无仓库亏损之事发生,是个称职的仓库管理员。
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要能容其所短。短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本身素质中的不擅长之处;二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一方面,越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显。例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规;谦和的人多有胆小怕事;等等。另一方面,错误和过失是人所难免的。因此,如果对贤才所犯的小错也不能宽恕,就会埋没贤才,世间就几乎没有贤才可用了。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向汉武帝的奏疏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鱼就养不活;对人过于苛求,则不可能有朋友。用人识才也是如此。
战国时期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孔子的孙子子思向卫国的君王推荐一个叫苟变的人,说他是个能攻善战的将才,可以统兵五百乘人。卫慎公说:
“他为官收税时,曾吃过百姓家的两个鸡蛋,不够清廉,所以不可重用。”子思听后,对卫慎公说明君识才如同匠人用木,取其长弃其短,不能因短而无视长。几抱粗的杞梓木材,虽然有几尺腐朽,但好的木匠不是整个弃之不理,而是剔其朽用其良。用人亦是,不能因苟变曾吃了别人的两个鸡蛋,就弃其统帅兵卒的将才而不用。”卫候听子思的议论言之有理,恭敬地接受了子思中肯的劝告。
汉武帝刘邦则比卫慎公高明得多。当年,他任用陈平做都尉时,众将多有疑议,说他在家时曾与其嫂子私通,且在为官期间又有受贿行为,是一个乱臣和小人。刘邦经过审慎的考察后,得知陈平的小疵不足以掩其大才,于是没有摒弃他,反提他为护军中尉。在以后的岁月中,陈平屡建功勋,辅佐刘邦夺得汉室天下。陈平盗嫂、收受贿赂固然是瑕疵,而刘邦在用人识才上能容人之过,举其大端,这不能不说是他最终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任何人才,有其长必有其短,识别人才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可以以短掩长。倘若识人,只注意某一个侧面,而这一侧面又正好是人才的缺点或短处,于是就武断地下结论,那么,这种识才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大批人才将被抛弃和扼杀。孔雀开屏是非常漂亮的,倘若一个人不看孔雀那美丽的羽毛,只看到孔雀开屏露出的屁股,就武断地认为孔雀是丑陋的,那就实在是有失公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