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之中蕴藏着一种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果引导得当,可以移山填海,改天换地。领导者带领群众前进,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大刀阔斧的气概,如果整日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话,那他就有可能成为群众的尾巴,什么大事也办不成。
俗话说得好:‘不人虎穴,焉得虎子。”怕跌筋头,跨不上马背。畏首畏尾的领导者,不仅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而且也将失去领导的资格。这是一。
群众中先进与落后的斗争,是经常出现的。哪个单位的先进面大,那个单位的风气就好,否则,就差。
领导者都喜欢本单位的风气好,但促进本单位风气好转的最有效办法,就在于单位的领导者经常地表扬先进和批评落后。领导者如果沾染上了畏惧心理,尽管他懂得不批评落后就是对先进的打击这个道理,但在实践中他既不敢为先进者说句硬话,也不敢批评落后者半句。长此以往,这些地方必定是问题成堆,混乱不堪,坏人嚣张,好人受气,人们身处此境,哪还有心思干正经事。这是二。
有畏惧心理的领导者,对上趋炎附势,对下惧怕恶人。这种领导者,遇事总想得到些什么,又总怕失去些什么,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他不仅做不到为民伸冤,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向上级负责,原则在他那里是难于坚持的。路不平,有人踩。做事不公,人们势必怨声载道。这是三。
有畏惧心理的领导者,因为他前怕狼后怕虎,所以遇着问题总是躲着走,唯恐伤了自己。他不晓得“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身为领导者,繁杂的事务会接踵而来,遇着问题不解决,问题会出现的更多。遇失败推卸责任,遭逆境出卖同志,是那种胆小怕事的领导者的明显特征。这样的领导者迟早是要被人民抛弃的。这是四。
人们的畏惧是一种心理现象,持续久了,会使自身的生理过程失去平衡,从而导致疾病,甚至早亡。这是五。
畏惧就是害怕。人们之所以会怕这怕那,全是私‘心在作怪。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克服畏惧心理,就得首先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无私才能无畏。不过,克服领导者的畏惧心理,并不意味着要领导者无所顾忌地到处乱撞,而是强调这样的问题:遇事应镇静自若,从容不迫,一旦需要献身的时候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一个领导者,如果有了这种精神和气魄,那么“畏惧”就同他无缘了。
通往人心的路,是世界上最难走的路,真可谓“蜀道难,难如上青天!”这是许多人暗自的叹息。
于是,发出了深沉的疑问:茫茫人海,哪是抵达心灵的舟棹?活活心灵,哪是开启封闭的钥匙?
人的心灵之门紧闭,是因为人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所致。复杂的心理活动,复杂的生活阅历,复杂的个性修养。
心灵之门的启动,需要捧出友爱的丹心,需要献出心中的真诚。
因为心诚则灵,心诚则通。真诚是打开心灵之间的钥匙。
但千万莫把真诚这把钥匙遗忘在家里,须时时刻刻让它伴随在你的身旁。
人人心里都有秘密,但他们都不会永远埋藏在心里。这些秘密早晚都是要暴露出来的,只是暴露的场合和对象不同而已。
人们讲心里话,为什么还要分场合和对象呢?这是因为有的场合不需要讲,讲了会生麻烦;有的人不需要知道,知道了会生事端。在该讲的场合,面对该讲的对象,讲多少?怎样讲?语气是轻是重?都应该有个分寸。这也叫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同样是心里话,由于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内容和语气的差异性,一些人就会发生疑问:他怎么在甲地和乙地讲的不一样呢?莫非是两面派吗?我起初对此类问题也有同感,但经过冷静地分析后,我才觉得这同两面派行为是大相径庭,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两面派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他们之所以甲地和乙地说的不一样,一是为自己捞好处,二是离间他人,最终还是为了自己。而前者说话区分场合和对象,则是为了将事情办好,表现出了一个人的良好素质。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两面派行为,有时搅在一起难于区分。所以,人们相处,尤其是身居领导岗位的人,一定要学会区分二者的本领。掌握了这个本领,特别是当事情涉及本人时,那你会有较多的宽容之心,从而也会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不致于盲目地去怨天尤人例如“他是怎么搞的?”“这不是拆台是什么?”“没发现他品质这么坏?”“他是袖手旁观,落井下石”之类的。否则,自己会盲目生气,一气便急。到达这种地步,不必要的“伤人之语”、“防人之心”就会出现。对方知道此事,必然感到委屈,同样会产生一系列疑问,也会生气,由气到急,甚至“伤人之语”、“戒备之心”亦出。个人的关系到此地步,势必不能和衷共济。团体到此地步,涣散必是与日俱增,战斗力也将每况愈下。陷人这种状态的人们,即使不久就会清醒,那个人乃至团体的损失业巳造成,悔之晚矣!
所以,作为一个团体成员,尤其领导者,一定要学会区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两面派行为的本领,以便把担负的事情办得更好。
当面讲好话,背后讲坏话,是典型的两面派。见甲说乙坏,见乙说甲孬,甲乙不在都说坏,是想制造混乱,借刀杀人。
该让首长知道的事不让其知道,显示了对首长的二心。
背着首长说首长短长者,或是厌恶,或是想赶其下台,或是想取而代之,三者必居其一,或兼而有之。
绕过首长向上一级反应情况,不是有野心,就是对首长产生了离心倾向。
能受首长的支持和保护,而不能受首长的批评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言行不一致是虚伪性的表现,而这种虚伪性又是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亡国之君隋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说的和行的正好翻个儿;宋徽宗即位时,曾下诏求直言。听其言,很有招贤纳谏的意思,然而,不过装潢门面,果然上书直言者全都获罪。于是有打油诗说当初亲下求贤诏,引得都来乱道,人人招是胳宾王,并洛阳年少。自讼监官及岳庙,都一时闲了。误人多时误人多,误了人多少。”据《御香缥渺录》载,慈禧太后是玩弄这类虚伪把戏的老手,她决意要乘火车出京了,却还要装模作样地让朝中大臣对这件事发表意见。她的贴身女官德龄说每逢有什么比较重要的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伊总要征询他们一番的。不过,据我所知道,事实上伊对于廷臣所贡献给伊意见,却往往是非常漠视;尤其是那些和伊自己意见相左的话,那是更不愿意听了!”口头是要纳言,其实是“刀枪不人”,说的做的两码事,这就是慈禧的“征询”意见。还有个宋代词臣汪彦章,看他写的文字,把李纲捧得不亦乐乎,什么“精忠贯日,正二仪倾测之中;凛气横秋,挥万骑笑谈之顷。既名高而众娼,乃谗就而身危。士讼公冤,亟举幡而集阙下,帝从民望,令免胄以见国人。”可是,说一套,做一套,李纲一被罢相夺权,他便翻脸改口,在草制中大骂李纲:“朋奸罔上,有虞必去于允兜;欺世盗名,孔子先诛夫正卯。专杀尚威,伤圣上好生之德;信谗喜佞,为一时群子之宗。”前后言行,完全判若两人。鲁迅先生在揭批一些反动文人的丑行时,说他们“自在黑幕中,偏说不知道;替暴君奔走,却以局外人自居;满肚子怀着鬼胎,而装出公允的笑脸……”对这类人,你如果只听他们口中吐出的动听的言词,不睁眼看一看他们实际做得怎样,便信以为真,那就非稀里糊涂地上当受骗不可。看清了他们做得如何,对其说的东西,才能够心中有数,不至于过于天真的随便轻信。
不过,老狐多态。有时候,两面派骗子还颇善于以假乱真。为了使你信而不疑,他们于“言”之外,还会扑朔迷离地做些假动作,以伪装出来的“行”,使你不知不觉地落套就范。“当面说好话”的林彪,在“背后下毒手”的同时,还有不少“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行”,搞了不少“举得最高最髙最高”,“跟得最紧最紧最紧”的假动作,这就尤其容易迷惑人。《金瓶梅》里的潘金莲,表面看来,对李瓶儿很是不错。李瓶儿来串门,潘金莲还硬留她住下,陪自己一床睡。有这“实际表现”,李瓶儿便把她看成了好人。没想到,后来这位李瓶儿正是活活气死在潘金莲的辣手里。对于这种复杂的情况,听其言,观其行,就不能只是观其一时一事,而要观其全部历史和全部表现;更不能只从个人恩怨去观,要通过调查研究,通过长期而仔细的考察了解,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从整体利益,从他对党、对人民的言行如何去观,要历史地、本质地去观察其全部言论和行动,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试工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单凭一时一事,一言一行,仍是不能取得真知灼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