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2325500000013

第13章 刚柔鉴附录(12)

有一次,西伯侯姬昌要带随从出去打猎,在出发之前,他让太史占了一卦。太史告诉他:“今日出猎预兆吉祥!”接着又说:“今日出猎,得到的猎物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熊,得到的将是辅佐国君的栋梁之材。”姬昌听了非常高兴,便带着随从,沿着渭水北岸出发了。渭水两岸草深林茂,他们一面追赶着野兽,一面往前走。突然,从渭水边传来一位渔夫唱着一首不俗的歌曲。一打听,原来此歌是一位在蟠溪边钓鱼的老者所作,此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他的祖宗被封在吕地,又叫吕尚。姜尚年轻时,在商的首都朝歌以屠牛为业,后来在孟津开个小饭馆,现在年纪大了,很穷,以钓鱼为生。

姬昌带着随从,沿着渔夫指引的方向,来到蟠溪边。这里很幽静,在溪边一棵高大的柳树下,有一块大石头平整如台,台上只见渔竿,不见渔翁。

姬昌抚摸着渔竿感叹道:“商王朝衰败,天下荒乱,贤能君子隐居不出,姬昌岂能不折节求贤!”便虔诚地等着,一直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也未见姜尚的影子。

大臣们不耐烦了,纷纷说:“大王不要轻信小民之言,此老头未必是个大贤,明日臣带他见您好了!”

姬昌告诫他们说:“求贤聘杰,理当隆重,今日来意不诚,故其远避。我们要学古人求贤,待回去择吉日迎聘,方是敬贤之礼!”

过了几天,姬昌穿着崭新衣服,带着大队人马,旌旗鲜明,抬着聘礼,前来迎接姜太公。在离蟠溪很远的地方,他就下了车,步行进人山林。来到溪水边,远远望见溪边的大石头上,坐着一位老人,正在垂钓。姬昌就来到他的身边,亲热地和他攀谈起来,不多久,就发现这位老人很有才学,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大贤。于是他恭恭敬敬地对吕尚说:“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天下的奇才啊!我的老太公生前对我说过,将来一定会有了不起的人来帮助治理国家,那时,我们周国就会兴旺起来。我家太公向往您已经很久了。今天,我特带薄酒前来聘请,望先生不弃,辅佐周国。”

姜太公说:“我已经老了,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恐怕要辜负您的期望,让您白跑了几趟!”

姬昌说:“先生有大德,何必隐心中之奇谋,忍心百姓惨遭涂炭,而艰苦地在此垂钓?”说着,便命令随从把聘礼摆开。

姜太公早就知道西伯侯姬昌待人诚恳,颇具开创大业的君子气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当了周国的臣子。传说,这时姜尚巳是七十岁了(也有人说其时姜太公是一个部落的年轻首领)。

姬昌得了姜太公,真如猛虎添翼。后来,他和虞、芮两国建立同盟,国势更加强大。这时,姬昌声称自己接受了“王命”,周围四十多个诸侯国都前来祝贺,尊他为周文王。从此西伯侯改称为周文王,以取代商王的真命天子自居。

周文王“受命”第二年,姜太公带兵攻打西方的犬戎族,大获全胜。接着,他又向文王建议攻打西北方的密须国。

周文王的三儿子鲜反对说:“密须的国君精明能干,先打他不好吧!”

姜太公说:“要树威,就须先打强的、不服从的国家。”

周文王很赞成姜太公的主张,就发兵攻打密须国,占领了密须国的全部领土。

姜太公连续两战皆捷,乘胜攻打离商都很近的黎国,黎国立即投降。过了一年,周国又派兵把黎国南边的邗国占领了,那是商纣王经常打猎的地方。这样,周的势力就深入到了商王朝的中心地区。

到了周文王晚年,姜太公带兵又占领了崇国。周将国都迁到原来崇国国都所在地,奠定了推翻商王朝的基础。

周文王病死以后,二子发即位,是为周武王。周武王在“相父”吕尚的帮劢下,推翻了商王朝,暴君纣王自焚而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周王朝。姜太公因在建立周朝的过程中屡建奇功,被封在齐地,成为齐国的始祖。

恒心和毅力是能屈能伸的重要方面,因为人们的事业之梦,常常封锁在环境的橱柜里,被时间之神保护着,必须以全部的生命力与它搏斗,以胜利者的姿态夺过来,使它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告终。

我们如果对事业有一种朝秦暮楚的思想观念,或者是时做时辍的疟疾病状态,这样便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死症。所以孟子说:“一日的曝晒,又以十天的冰冻,没有能生成的了。”又说:“挖井数丈,还不见水冒出来,等于是口废井。”

在另一方面,更不能求速达,古语说:“想求速度就不能达到目的。”再说:“他的进度快退缩得也快。”《孟子》中有一个寓言说:宋国有个人,认为他家的禾苗生长得太慢了,于是他就在地里一棵一棵地拔高禾苗,还自认为这样是帮助它们生长,然后一副得意的样子回到家中,对他的儿子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因此说,我们要想养成一种事业的恒心,首先就要培养自己对一种事业的嗜好,然后再培养一种不求速达的心理状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想求速达,就难以满足妄想的急切心情,就难以把事业办扎实。达不到心理上的要求,就容易灰心丧气。灰心丧气就会渺茫,就容易辍业或者改业,也就难得有恒心了。无有恒心事业难成,想速达也不会达。所以说:时间想它快而功力不想它快,功力想它快而效果不想它快。早熟便是小材,大器必然晚成,所积累的厚,成就便大。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年年精进,这就要靠君子的恒持之心。

所以孔子说:“善人,我没有看到过,所见到有恒心的人,这就可以了;把没有当做有,把虚当为盈,将约以为泰,难得有恒心了。”又说:“恒心大,没有错处,利益坚定,同时利也就有所来到了。”有人说:“凡是事业的成功,都在于有恒心,所失败的,就是缺乏恒心。所以做人立业,贵在守住恒心以持成功,抱一守终,必有所得。”

罗隐在《题蟠溪垂钓园》诗中写道:“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知。”姜太公在渭水岸边韬光养晦,在“钓”中求伸。大凡一个有远大志向,有卓越才能的人,绝不甘心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绝不甘心自己的才智在无声无息中泯灭,只不过是等待一定的贤明主子和一定的时机而巳。

一个人具有能屈能伸的精神和光明磊落的节操,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一个人具有治国经邦的韬略和超人的智慧,也都是从小心谨慎的态度中磨练出来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之中擒其主帅,本非寻常之事,但终有成功之可能;匹夫虽然卑微,但其志向一旦坚定,外力就决难使其改变。所以前人有“有志者事竞成”之说。

当然,从“立志”到“成事”并非一蹴而就。实际上,成功的道路没有坦途可言。面对挫折与失败,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拼搏奋斗是很难获得成功的。这种为了一定的理想、目标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的表现。文王囚于美里而作《易》,司马迁耻遭腐刑而写《史记》,孙膑惨遭胺刑而东山再起,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不畏挫折、乐观有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孙膑经过一番大劫大难的历练,终于明白了世间还有“险恶”二字。心志之苦,筋骨之伤,使他变得更加成熟,意志更加坚强。孙膑的智慧、博学,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天才,在齐目的政治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当初,孙膑轻信了生性嫉妒的庞涓,去魏国后被魏惠王封为“客卿”。大约半年后,庞涓借其堂兄孙平的名义,伪造家书一封派人送给孙膑。然后将此事告诉魏惠王,以私通齐国的罪名将他逮捕。将他的双脚斩断,并在脸上刺了字,庞涓没有将孙膑害死,他流下几滴“鲜鱼之泪”,把一切罪过都加在魏惠王头上,表现出一副平白无辜的样子。这样做并非出于同门之谊,而是想得到孙膑祖传的十三篇兵法。

孙膑觉得庞涓对自己有恩,于是将祖传兵书一点点一点点记下来,准备传给庞涓,谁知时隔不久事情露焰了。一个下人偷偷地将庞涓的险恶用心告诉了孙膑。此时,孙膑才真正看清庞涓的真面目。于是,他烧毁了兵书,装扮成上述十二种偏才之人,各种人都有对应关系,如强毅对柔顺,雄杆对恐慎,依此类推,下列作具体分析:

(1)强毅之人,厉直刚毅,其优点在于能纠正错误,矫正颓俗,缺点在于矫枉过正,刚愎自用,爱揭人之短;柔顺之人,安于现状,优点是能宽容别人,缺点是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2)雄杆之人,优点是做事能克服困难,缺点是高傲自负,轻视别人;谨慎之人,精于处事,优点是态度谨慎,缺点是容易猜疑。

(3)凌楷之人,心强志坚,优点是坚持原则,缺点是专断固执不听他人劝告;辨博之人,优点是说服众人,沟通思想。缺点是易被人感动,办不成事。

(4)弘普之人,优点是待人友善,人缘良好,缺点是好坏不分;猖介之人,清介廉洁,其优点是节俭朴素,避免奢侈,缺点是过于拘束,交际面狭窄。

(5)休动之人,休动磊落。其优点是勇于攀升超越,而缺点是太放纵自己;沉静之人,沉静机密,其优点是细心精密,而缺点是动作缓慢,节奏比较慢。

(6)朴露之人,朴露径直,其优点是诚实朴直,缺点是敢直而不能细微观疯子,忍受百般屈辱,使庞涓忽略了对自己的注意。

齐王早已耳闻孙膑的才干,得知孙膑在魏国遭受屈辱,就派出使者,借出访魏国之名,将孙膑装在马车中,偷偷地带回了齐国。

孙膑见齐威王之时,齐国已经历了齐威王的改革,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因此,齐威王企图向外扩张势力,控制淮泗间的诸侯,与魏国争夺霸业,所以急需军事方面人才。

孙膑的到来,使求才如渴的齐威王不啻大旱之望云霓,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君臣之间,一问一答,甚为投机。孙膑的博学和智慧,解开了齐威王的政治、军事、外交的一道道难题。

齐威王为孙膑的才识所折服,他请求孙膑任自己的老师,教授兵法。孙膑却不接受,他客气地表示,自己是受过刑罚的人,能够受齐王召见巳是幸运,在齐王手下做臣子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齐威王在稷下替孙膑建造了府邸。并给予卿大夫的待遇。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15年,魏惠王17年,齐威王25年,秦孝公8年),赵国向卫国进攻,迫使卫国屈服入朝。卫国原本是人朝魏国,现在赵当然是魏所不允许的;加之赵国曾经介人魏国的王位之争,旧恨新仇,魏惠王决定出兵伐赵。

魏惠王派庞涓率领大军进击赵国。由于魏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赵军根本无还手之力,只剩招架之功,赵成侯不得不下令据守待援。魏军将赵国的邯郸城团团围住,大有黑云压城之势。

齐、赵两国是在反对魏惠王霸业基础上建立的联盟。为此,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并许以中山国作为谢礼。

就是否援赵之事,齐国的君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宰相邹忌表示反对,他认为赵国和魏国的相互战争,可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于是齐国就可以趁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力;大夫淳于竟的观点却不同,他认为如果让魏国取得胜利,魏国的势力必然大增,下一步就会危及到齐国的安全。

究竟采纳哪一种意见?齐威王一时难以决断,于是他问计于孙膑。

孙膑说:“赵国是应该去救的,问题在于什么时候出兵?目前魏军势头正盛,此时出兵对我们十分不利。据了解,邯郸城的防御十分坚固,魏国不可能一时攻破。我们可以稍稍迟一点发兵,待魏兵疲困之时作举动,就很容易解开邯郸之围。”

齐威王认为孙膑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他决定暂缓发兵。

时至第二年春天,齐威王认为时机已成熟,就准备开始救赵行动。他拟以孙膑为大将,孙膑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带残疾的罪人,出任大将会给敌人笑话。大王还是请田大夫为大将吧!”于是,齐威王拜田忌为大将,以孙膑为军师,负责战略和战术的运筹。

齐国的大军由国都临淄出发,行进十余日便到达了黄河南岸,孙膑命令士兵停据下来,而没有渡河继续前进。

此时,围攻邯郸的魏军又把矛头指向邻近的卫国,分兵攻击卫国,并且威胁到东方的宋国。

魏军兵分两路的战术,使田忌感到十分不解。孙膑向他解释说“这表明魏国准备打持久战。攻打卫国,威胁宋国,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战备物质的运输安全。因为他们害怕卫、宋会切断他们粮秣运送路线,所以有这一举动。”

田忌问:“那么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

孙膑说:“敌军势头仍很盛,不可与他们正面交锋。最佳办法是针对魏军的害怕心理,联合卫国、宋国的军队,主动攻击魏军的后方,彻底打乱他们的计划”

田忌问:“我们攻击哪里合适呢?”

孙膑说:“兵法上说:‘攻其所必救’。魏国的襄陵(河内睢县西),城虽不大但管辖范围广,人口多,粮食充足,是魏国东部的经济中心。只要我们派出一部分兵力,联合宋、卫的军队攻打此地,魏军就一定会停止攻打卫国,转而援救襄陵。”

田忌说:“我们派谁去带兵比较合适呢?”

孙膑说:“这个人必须熟悉兵法并且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田忌说:“齐城和高唐两位大夫符合条件。”

孙膑说:“这次出兵要给魏军一个假象,错认为是我们的主力这就要求齐城、高唐二大夫要虚张声势,分兵两路,从前后两侧包围襄陵。”

于是,田忌按照孙膑的计策,派齐城和高唐联合宋、卫两国的军队攻打襄陵。襄陵形势告急,魏惠王不得不命令庞涓停止伐卫,而去增援襄陵。由于兵力不足,加上魏军过于强大,襄陵战役以齐城和高唐的大败而告终。

襄陵战役失败的消息,使田忌忧心如焚。他立即召见孙膑,征询下一步的良策,谁知孙膑闻讯后,丝毫不惊,他胸有成竹地表示:“不要紧,这是意料中的事,战斗现在真正开始了。”

田忌疑惑不解地问:“此事作何解释?”

孙膑说:“魏国军事力量强大,就是齐赵联军内外夹击也不一定能取胜。加上赵军被围困在城内,彼此联络不上,根本无法进行配合,战斗力也就更难发挥了。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要想取胜就必须避实击虚。那么魏军的‘虚’在何处呢?当前魏国主力部队集结在邯郸周围,又有部分兵力守在襄陵,魏国国都大梁一定兵力空虚。我们只要直接袭击大梁,魏惠王必然十分惊恐,便会命令围赵的军队回救大梁,邯郸之围自然就解开了。同时,魏国的军队在急速回调途中,战斗力必然削弱,我们只要派兵埋伏在他们回归的路上进行突然袭击,疲于奔命的魏军一定会很容易被打败的。这叫一石二鸟之计。”

于是,田忌按照孙膑的计划,命令部队轻装前进,向西进袭魏国的国都大梁。得知齐军进攻大梁的消息,魏惠王大吃一惊,他下令庞涓火速调回包围邯郸的军队,增援大梁。

庞涓得令后,急急忙忙往回赶。持续半年之久的邯郸之围终于解开了。庞涓以为齐军已接近大梁了,谁知齐国探听到魏军回撤消息,正埋伏在佳陵(河南长垣县西南)伏击魏军。魏军在匆忙中没有发现伏兵,一下子陷入了包围圈。仓促应战,魏军大败,死伤二万余人,庞涓侥幸逃脱。魏惠王的霸业受到沉重的打击。

桂陵战役,是我国军事史上的光辉典范。齐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归功于孙膑的运筹有方。这次战役又使孙膑的军事理论得到了检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