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来,统治阶级评选人才的标准是门第出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是当时官吏制度的高度概括。这也就是说;朝中高官没有一个寒门出身的,当小官的没有一个高门第出身的。由于刘裕家境出身贫寒,父母养不起他,便送与一家姓刘的收养。他长大后砍柴、打鱼、卖草鞋之类的活全都干过,饱尝了清贫之苦。他当了皇帝后,便深深认识到,真正有才、有勇、有谋之士,往往都是处于最下层之中。所以他决心打破传统的选人用人制度的桎梏,坚持唯才是举,广选人才。小吏出身的刘穆之,有“一日百函”的美称,他发现后,任命为主要辅臣,把一切要务都交给刘穆之承办。大臣刘毅对其很妒忌,曾在刘裕面前谗诋刘穆之,刘裕不但不听,反而对他更加重用。刘穆之病逝后,刘裕对他非常想念,经常叹息道刘穆之如果不死,一定能够帮助我治理天下,真可谓好人散去,国家遭殃!”又说:“刘穆之一死,人们将轻视我。”义熙元年(405),焦纵乱蜀,刘裕出兵征讨,要寻求一个人担任元帅。经过访查,他看上了西阳太守朱龄石,认为他吏才卓异,是担当此任的合适人选,但有人却说朱龄石“资名尚轻,难当重任”。然而刘裕不听这些,坚持任其为帅。徐羡之出身贫民,也没有上过学,但他却有很大的志向和气度。刘裕发现他智谋内藏,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任命他担任司空,兼任尚书职务。实践证明,刘裕很有眼光,徐羡之居高位之后非常胜任,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朝野推服,咸谓有宰相之望。郑鲜之曾经为此叹息道看看徐羡之、傅亮的言论,我再也不自以为自己是个有学问的人了。”与此相反,刘裕的中弟刘道邻“愚鄙两贪纵”,其生母萧太妃为刘道邻向刘裕说情,让他出任扬州刺史的职务,刘裕严词加以拒绝。
由于刘裕能够坚持唯才是举,破格起用人才,打破了以门第取人的旧制度,所以一些有才之士都来投奔他,并为他冲锋陷阵,出谋划策,精心治国。这对于刘裕成就帝业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建元四年(482)三月,南齐高帝萧道成在临光殿去世,由太子萧赜继承帝位,是为齐武帝,齐武帝生于439年,卒于493;年7月30日,终年54岁,在位11年。
武帝萧赜,在帮助其父萧道成夺取帝位后,又历任州郡,积累了一些治国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唯才是举,不计门第高低选用人才,并且能够做到量才使用。如中书舍人纪僧真出身寒微,但很有才能,智谋过人。武帝萧赜发现后,命他担任中书舍人,受到宠信。纪僧真向武帝请求道臣不过是出身于本县的一名武官,幸运地赶上清时盛世,官际和荣耀才如此之高,我的儿子又娶了苟昭光的女儿为妻,实在担当不起。我一切都满足,别无他求,只求陛下允许我做士大夫。”对此,武帝没有应允。事后,武帝经常对其他文武大臣说:“人生何必计较门户?纪僧真出身寒微,但人才出众,智谋过人,士族豪强都赶不上他。”按照南齐旧的制度规定,在京城,各个亲王只准有40名侍卫跟随。但是,长沙王萧晃非常喜好威仪,视规定于不顾,进京时私自带了几百名武士。武帝听说这件事后大怒,要将他绳之以法。豫章王萧疑叩头哭着求情说:“先帝临终时嘱咐我们:“刘宋如果不是骨肉之间相互残杀,外姓人怎么会有可乘之机?”你们应该引以为戒。现在萧晃的罪过,诚然不可以宽恕,但请陛下不要杀他。”武帝听了萧嶷的话后便低头哭了。’虽然武帝没有将萧晃处死,但是,从此再也不信任他了。
从上述两件事情可以看出,武帝萧赜在位期间,为政比较清明,能够不计门第广选人才为其服务。所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599一649),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很有建树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为了治国安邦,把“择善任能”作为“立政之本”,因此,他始终坚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由于唐太宗能够重贤用才,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所以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认识到:“用善人则国治,用恶人则国乱。”他经常对群臣说:“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成致也。”并反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得士则昌,失人则乱”,“官得其人,不在员多”,“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的道理。官至中书令的马周,曾因家贫寄居在中郎将常何家,他替常何写了20多条很有见地的政见上书朝廷,唐太守看后非常赞赏。当他得知为马周所写时,便立即召见马周,委以要职。隋朝旧臣裴矩,具有一定才能,但是曾经跟随隋炀帝干过一些坏事。唐太宗则能够正确对待于他,不念旧恶,扬其所长,仍然让其继续做官,使裴矩在治理国家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臣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在李建成同李世民谋夺皇位的生死斗争中,魏征曾为李建成献策,要他及早杀掉李世民。然而,李世民即位称帝后,发现魏征耿直忠诚,又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和治国之道,他不计前嫌,大胆重用,而且和他“上下同心”,关系“有同鱼水”一般。
由于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所以他不裙带关系,做到了“拔人物不私于党”。有些长期跟他出生人死、患难与共的原秦王府旧属一直没有得升迁,因而表示不满。对此,唐太宗对他们进行了严的批评,他说,用人的标准在于是否称职,不以私亲原则,怎么能以关系的亲疏远近而论呢?贞观时期许多重要官员,有原秦王府的旧属,有从下属破格提起来的百姓,也有隋朝的旧臣和敌方的降将,还有曾追随太子李建成反对过唐太宗的人。
唐太宗在选人过程中坚持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回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如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可用也。”
十一月,壬辰,以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为司空,昆固辞,曰:“臣恭预外戚,恐天下谓陛下为私。”上不,曰:‘‘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荀或不才,虽亲不用,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魏征等是也。
今日所举,非私亲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征讨论用人的事,太宗说:“提拔任用官吏,不可鲁莽。用一好人其他好人也就都来;用一坏人,其他坏人也就乘机而入。”魏征回答说,天下已定,必须选用德才兼备的人,否则,事业就不能兴旺发达。
贞观七年(633)十一月,唐太宗任命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为司空(即宰相),长孙无忌坚决推辞不受,他对太宗说:“我当皇亲国戚巳经很惭愧了,现在又让我担任宰相,恐怕天下有人要说陛下以权谋私,任人唯亲。”唐太宗坚决不允,并说:“我选官用人,从来都是唯才是与。如果是没有贤德才能的人,就是亲戚也不能用,襄邑王神符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是德才兼备的贤才,就是我的仇人也要重用,魏征等就是明证。所以我任命你为宰相,决不是从一己的私利出发。
由于唐太守坚持了选贤任能的用人标准,所以,贞观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治国治军有方的杰出的文臣武将,形成了一个相当有能力的统治集团。这对唐初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金世宗完颜雍是中国封建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完颜雍,女真名叫乌禄,汉名雍,太祖阿骨打的孙子,出生于112;年,卒于1189年,史称其体貌奇伟,美须长过其腹,年轻时善骑射,技术当推第一。
金世宗完颜雍在其执政期间,政绩卓着,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群臣俗尽职守,上下政通人和,国家强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金朝的“小康之世”,金世宗本人也获得了“尧舜”的美称。之所以能有这种局面,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选官用人的问题上坚持唯才是举,不拘资历。他曾经多次颁布诏令,强调要打破凭资历选用官吏的旧传统,引荐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出来做官。他曾经对群臣说只凭资历选人,怎么能够得到有才之士呢?”又说:“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若拘以资格,则往往至于耆老,此不思之甚也。”他还举例对其群臣说阿鲁罕若使其早任要职,朝廷必得辅助之力,只可惜他现在已经衰老,力不从心了。为此,今后凡有可用之才,你等可要及早推荐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金世宗选拔了大批有才干而又年富力强的人才,为其治国安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如移刺道,原来只是一个都督府长史,资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