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 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2330100000006

第6章 说话篇(5)

面对父母的不讲道理,男孩有时会忍不住加以反驳,这其实证明了他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件好事。明智的父母应当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并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再耐心地讲明自己的理由。如此,孩子也能将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理由加以对比,从中领悟到是非对错,这显然比毫无理由的训斥更有效。

“霸权主义”不能拿来管教孩子,男孩如果真的做错了,就需要父母好好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否则,即使用强硬的手段,让孩子口服,孩子也不会听到心里去。

不要在比较下批评男孩

很多父母总是习惯否定孩子,尤其爱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较:“你真笨,每次都考不及格,看人家飞飞哪次不考90多分?”或者“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你为什么不能像轩轩一样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一会儿书呢?”

在父母看来,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孩子向别的孩子学习,却没有想到这种比较下的批评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青春期男孩的心理、意志是脆弱的,他最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阳光;而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将他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无地自容。

大伟被评上了小队长,他高兴极了,一回家就赶紧兴冲冲地对妈妈喊:“妈妈!我当上小队长啦!”本来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没想到妈妈一撇嘴,满不在乎地说:“没出息!小队长有什么可乐的?人家平平比你小一岁,在学校早就是大队长了!”

大伟听了妈妈的话,心里觉得委屈极了,他从来都没当过班干部,这是他第一次当上,还费了他好大的工夫,跟老师说了很多好话,做了很多保证,才让他当了这个小队长。他本来很开心,想让妈妈也跟着高兴高兴,没想到妈妈压根就看不上他这个小队长,这让他非常泄气。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不管孩子取得了多少进步,父母总是不满意,非但不鼓励孩子,还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责备孩子比不上别人,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更加上进。然而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责备得多了,孩子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甚至产生厌世情绪,影响到孩子的健康。

有很多父母从孩子放学回家,就开始不停唠叨,说的无非是“你看邻居某某考上了重点高中,比你强了不知道多少倍!”或是“你和某某同班同学,怎么就是不如他!”,再者就是“你怎么总是比人家的短处,你怎么不与人家的长处比比”之类的话。这些过多的责备只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才能令父母满意。

父母对男孩的要求永远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让男孩永远只能处在责备中,找不到任何成就感,这其实是孩子的悲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为什么总是要和别人比呢?作为父母,应该多表扬和鼓励孩子,要知道,大人在受到领导表扬时都会觉得特别开心,工作起来也更卖力,更何况是孩子。

青春期男孩更有强烈的自尊心,孩子在听到家长总是夸奖别的孩子,而把自己指责的一无是处,往往非常伤心、懊恼。长期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会不断地否定自己,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有自我放弃的消极心理暗示。这些自我意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像一个阴影伴随着他,面且直接影响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导致孩子在很多场合产生逃避和退缩行为,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虽然父母的本意是好的,父母也明白一个好的榜样的确能给孩子带来不少好的影响,但是,拿自家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优点比较的做法,是不能让孩子接受,并产生向其学习的心理的。父母应该明白,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只能是针对孩子本身的错误行为和不良习惯,而不是在与其他孩子比较后,评论孩子相对的不满和不足。

如果家长真的想为孩子找一个好榜样,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为男孩寻找榜样

父母在批评的过程中,要学会给孩子寻找合适的榜样。要想让孩子向别人学习,不管是向同学、亲友或是邻居学习,首先就要给孩子接触这些榜样的机会。比如让孩子有时间和他们一起玩儿,或是一起学习。在接触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和榜样融洽感情,并受到他影响。

2.与孩子议论别人的优点

父母可以在不批评的前提下与孩子真诚地议论别人的优点,这时,可以适当强化这些优点。至于这个强化的方法,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过于生硬。比如,你不能对孩子说:“既然人家的优点这么突出,那你就应该好好向人家学习。”或者说:“你早就应该向他看齐了!”应该是带有暗示性地发表意见,比如,你可以说:“我同意你的看法,他确实做得很不错。”或者说:“我也觉得很好,其实你有些地方做得也非常好。”

父母可以通过比较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但父母绝对不可以把这些做为批评孩子的理由,否则,父母的批评不但会失去效用,还有可能让孩子产生严重自卑以及自暴自弃。

批评中,不能掺杂冷嘲热讽

青春期男孩虽然还不够成熟,在与大人的比较中,也显得个子小、力量弱、知识少,但是他内心里有着想成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样威风的愿望。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孩子幼稚,把他看成他恰恰想极力摆脱的幼年形象,那么孩子内心的这种“不如大人”的意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且很可能会使他真的无法摆脱幼稚。

青春期男孩的理解往往很简单,而且他天性敏感,那些嘲讽的话语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深深地刺伤了他的心。有的父母特别喜欢故意嘲笑孩子,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比如,“就你那破锣嗓子,还想当歌星?做梦吧!”“别逞能了,你怎么可能会做这个?”……这样的话层出不穷。

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把简单的算术题算错了,妈妈马上在旁边说:“你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吧,这样的题都不会做。”也许,妈妈的冷嘲热讽包含了些许开玩笑的性质,但是这种玩笑不能掺杂在孩子所犯的错误中。青春期男孩比较敏感,如果孩子把妈妈的讽刺当真了,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试想,如果连自己妈妈都瞧不起自己,还有谁能瞧得起自己呢?男孩当然会这样想。

再者说来,孩子做错了题,妈妈可以批评他不认真,可以批评他上课没认真听讲,以至于做错了题,但是一句对孩子的挖苦,又除了挫败孩子的自尊外,还能让孩子意识到什么呢?因此,在批评的过程中,对孩子冷嘲热讽,不是父母应该做出的行为。

有一天,爸爸问小童:“小童,你将来想去做什么呀?”小童很认真地回答爸爸说:“我要当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结果妈妈在一旁冷笑着插话说:“切!就你那五门还有三门不及格的成绩,还想去当校长?做梦吧!”

小童不由想起了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羞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小童的成绩再也没有提高过。

也许,小童的妈妈只是联想到了小童期中考试的表现,想借此机会挫伤一下小童爱说大话的气势,批评他骄傲自大的态度。结果不料,妈妈的一句嘲讽竟让小童一蹶不振。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世上的事,只要肯努力,就有做到的可能。最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有这样的理想。孩子长大后想当大学校长,这是个伟大的理想,而小童的妈妈却用嘲讽的话语彻底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本来应该受到鼓励的孩子,却遭到妈妈的一通冷嘲热讽:可想而知,孩子的心里肯定很不好受,也许从此以后就放弃了这个理想。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父母总是用静止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是很不明智的,即便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天赋,也无法断定孩子将来一定能做什么,或是一定不能做什么。

父母嘲讽的话语,不但不能夹杂在批评中,更不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它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对他取得的成绩的蔑视以及对他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深深扎进孩子幼小的心灵。父母或许不知道这种由语言带来的伤害,其实比起皮肉上的痛楚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这种语言的伤害不像皮肉伤害,可以一眼看到,正因为如此,有的父母往往忽视了语言带来的伤害,尤其是用嘲讽这样“恶毒的武器”,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创伤。即使这种语言“攻击”已经停止,伤害仍然会在孩子内心继续存在,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孩子的一生。

青春期男孩正处在一个性格形成的时期。这时期的孩子,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是却有强烈的感情和尊严,被人嘲讽,尤其是被自己的父母嘲讽,孩子无疑会受到很深的伤害。倘若孩子犯了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用温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并给予孩子引导和鼓励。

父母要想让男孩的潜力得到展现,才能得以尽情发挥,那么,在孩子犯错误时,请用坦率和温和的态度帮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在孩子取得进步时,请用赞美的言辞鼓励他继续努力。

给批评披上表扬的外衣

在青春期男孩成长的过程中,批评是少不了的,但是讲求方法和技巧的批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孩子才乐意听,愿意改。

其实,批评不一定就是严词斥责或是大声叫骂,批评完全可以由另外一种方式表达。有的父母奉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对男孩批评的时候也是疾风骤雨,旨在让他记忆深刻。殊不知,良药若是苦的让人难以入口,就不会有任何功效。忠言若是逆的进不了耳朵,就更别提会起到什么作用了。相反,苦药包上糖衣,更容易让人接受,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这种做法保护了青春期男孩的自尊心,从正面引导他改善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批评的艺术。

小超是个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脸皮也比较“薄”,常常会因为老师的几句批评而垂头丧气,甚至一天都提不起精神。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妈妈知道儿子的这个特点后,尽量不采用“人前教子”的方式,而是在事后单独进行批评,而且还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

自从有了外语课后,小超的妈妈就给他报了个英语辅导班,这个班的教学思想是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所以从不留作业,只要求孩子们听熟课文,做到顺口说出的程度。于是爸爸妈妈要求小超每晚听3至5遍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问爸妈。

就这样连着听了两三天,小超就坚持不下来了,总是在听的时候眼睛还瞟着电视,或是自顾自地玩别的东西。妈妈忍了好几天,没有责骂孩子,但是情况依然没什么改变,小超仍然看他的电视,玩他的东西。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这可得批评一下了,考虑到小超的性格特点,妈妈思考再三才拿定了主意。

这天晚上,小超做完作业后又往客厅蹭,准备看电视。他一进屋,妈妈就先发制人说:“是来找妈妈读外语的吗?”小超听了一愣,只好顺水推舟地点了点头。于是妈妈赶紧对爸爸说:“瞧咱们儿子,多上进呀!前两天没见他读英语,我还以为是忘了呢。现在看来,肯定是功课忙,没有顾上,这不,今天作业一做完,就知道赶紧练习了。”

爸爸也会心一笑:“是啊,儿子真不错!要是能这么天天坚持,一定有收获。儿子,和你妈妈互相提醒一下,有时你妈妈一忙就忘了这回事儿,你得追着她跑,别让她耽误了你的学习啊。”

“好!”这次小超回答得干脆,立马回自己的小屋听英语去了。从此以后,小超听英语自觉多了,每次做完作业就去听、读半小时英语。小超在这样的表扬中慢慢改掉了他的毛病,而妈妈也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人的心理总是更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而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信号。教育孩子也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父母赞赏、爱护和体贴孩子,会让他把人性中最美、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反之,如果一味批评、责备甚至打骂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驱使他把身上最丑陋的东西暴露无遗,并最终与家长抑恶扬善的初衷相背离。

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教育,无不出于爱的目的,也只有当孩子得到被爱的体验时,他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批评,进而改正缺点和错误。因为孩子还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事。如果父母不讲究批评的艺术,不计较批评的言词、场合,随意地责罚孩子,只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引发他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这不仅无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伤害他的心灵。

给批评披上表扬的外衣,也是批评的一种教育手段。这种高明的批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体现爱心,讲究批评的艺术,力求给孩子以良性的刺激。

批评中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埋怨

小峰是初中一年级新生,由于刚刚告别小学生活,小峰一时还无法适应初中生活中的紧张感,因此,小峰还像上小学时一样,回到家后从来不预习功课,就是老师不知道的作业,小峰也是玩够了才做。

对于小峰这种贪玩的心态,妈妈不止一次地提醒他说:“小峰,你已经是个初中生了,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贪玩任性了。初中的课程不比小学,你稍不留心,就会被其他同学远远地落在后面!等到那时,看你怎么办!”

然而,小峰左耳进右耳出,从来不把妈妈的提醒当回事。终于,第一个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小峰捏着那张不及格的考试卷,看着上面鲜红的叉和不及格的成绩,妈妈顿时火冒三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把试卷狠狠地往小峰脸上一丢,气呼呼地瞪着孩子:“你自己看看!自己看看!不及格!我是怎么提醒你的,结果倒好,你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整天就知道玩!玩!玩!你真是不知羞耻,无药可医,我都替你感到脸红!爸妈累死累活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供你好好读书吗……”

劈里啪啦一阵埋怨、数落,小峰怔怔地看着妈妈,不敢出一言,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他觉得眼前这个人一点也不像妈妈。而小峰妈妈仍然在不停地埋怨小峰,堂堂然地责备着他,认为没考好,完全是小峰的错,直到发觉自己喉咙喊哑了,才停下了指责和埋怨。而小峰依然战战兢兢地站在角落里抽泣,一动也不敢动。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父母在孩子考得不理想或是犯了错误时,总是一味地埋怨孩子,认为这样孩子才会记忆深刻,效果才会更好。其实,这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一味埋怨孩子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父母做为孩子的终身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督促孩子健康成长。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更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股脑地把责任全部推给未成年的孩子。以上案例中,小峰的妈妈预期埋怨孩子不听话,不如说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好,没教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