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役(世界军事之旅)
2336300000003

第3章 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64年,罗马人为了向地中海周边区域扩张,对腓尼基人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布匿战争。公元前262年,印度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为了维护帝国统治,大力弘扬佛法,并于同年皈依佛教。两年后,中国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具有决战意义的一次战役。

战国初期,秦国位于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在各诸侯国中,秦国变法是比较晚的,因此较之魏、齐强盛的也比较晚。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为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由于商鞅变法比较彻底,所以秦国迅速富强起来。随着国力的强盛,秦国开始不断地向外扩张,势力范围不断增加。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即位后,看到六国合纵抗秦屡遭失败,深感不能再依赖别国,下决心增强国力以抗衡秦国。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进行了军事改革,赵国上下个个穿上胡服,练习骑射,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赵国不断扩展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六国中惟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又进逼上党郡(今山西长冶)。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军,把上党献给了赵国,秦昭襄王就派王龁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王听说后,即刻派将军廉颇率赵军主力开往长平。

廉颇率赵军与秦军交战几次后,连连失利,于是就命赵军主力依靠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与秦军形成了对峙状态。

在两军对峙期间,秦国派人到赵国用重金收买赵王左右权臣,并散布谣言说,廉颇颇固守不战是想投降秦国,秦军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本来就认为廉颇坚守不战是胆怯的表现,听到谣言后更加信以为真,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任命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代替廉颇统帅赵军。这时,秦、赵两军已经对峙了四个多月。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王得知赵括已经接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便增加兵力,并调任英勇善战的白起为上将军统帅秦军。

七月,赵括到达长平,接替廉颇后,就更换了将领,改变了军中制度,致使赵军人心涣散、斗志消沉。同时,他又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积极做进攻准备,妄想一举击败秦军。

八月,赵括率领赵军主力向秦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白起指挥秦军佯装失败,向后撤退,赵括果然认为秦军真的不堪一击,率军追赶。追至秦军的预设阵地时,就遭到了秦军猛烈的反击,当赵括想向后撤军时,才发现已经被秦军切断了与赵军大营的联系,并被秦军团团包围。赵军突围不成,只能就地构筑营垒,转为防御,等待救援。

九月,赵军已经被围困断粮40多天,饥饿的士兵已经互相残食,军心动摇。无奈之下,赵括只得亲率精兵突围,结果却被秦军射死。赵括一死。赵军更加溃不成军,秦军乘机发动猛烈进攻,赵军40多万人全部投降。白起恐怕赵军反叛,只把年幼的240人放回赵国,其余全部就地活埋。长平之战到此结束。

秦军长平之战的胜利,使得秦国从根本上削弱了它在中原的最后一个强大的对手,为其向东扩张、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