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趣谈修辞
2347900000004

第4章 “拿破仑孩提时代的头骨”

据说在法国一个乡村的祭祀日里,一个耍戏法的人正在招揽观众:“啊,快来,快来,这里有世界闻名的大英雄拿破仑的头骨,快来看拿破仑皇帝的头骨吧!”

这倒是很耸人听闻的。很多人交了钱进去。有个人说:“啊,奇怪呀,听说拿破仑的头是很大的,怎么这个头骨和普通人的没有什么差别?”

耍戏法的解释说:“是的,不过这是拿破仑孩提时代的头骨。”看客们马上解除了疑虑,纷纷惊叹说:“一个孩子的头竟有这么大!”

这是一个笑话呢?还是实有其事,我们也无法考证。不过,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逻辑道理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看客为什么会上当?也许他们根本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要戏法人的辩解,也许他们思考过但缺少那么一点逻辑头脑。

拿破仑是闻名世界的大英雄,他没有在孩提时代夭折。耍戏法的人随口胡说展品是拿破仑孩提时代的头骨,就意味着做了一个判断:“拿破仑早年夭折”。这就蕴含说:“不可能有世界闻名的大英雄拿破仑”。

谎言毕竟是扯不圆的。

众所周知,拿破仑中年病故于圣赫勒拿岛,享年52岁。耍戏法人信口开河说:“这是拿破仑孩提时代的头骨”,显然是一句假话。这句话本身孤立地看,并不包含逻辑矛盾。由于他在前面说明过这是“拿破仑皇帝的头骨”,这就意味着拿破仑不是死于童年,而是死于中年,即当了皇帝之后。

于是,我们可以说,耍戏法人既肯定“拿破仑早年夭折”,又主张“拿破仑并非早年夭折”,违反了矛盾律。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并存。它的语形公式是:“A不是非A”。其中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判断,非A是对A的否定,表示与A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也可表示与A有矛盾关系或者反对关系的判断。矛盾律的语义公式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

矛盾律公式说的是:A和非A互相否定,不能同真,二者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因此,有的逻辑著作又称它为不矛盾律。所谓两个思想互相否定,适用于两种情况。以任一概念代入A,第一种情况指两个概念构成矛盾关系,例如,“司机”与“非司机”,非此即彼;第二种情况指两个概念构成反对关系,例如,“先进分子”与“落后分子”,互相否定,但还有第三种人“中间分子”。

在命题或判断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既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又不断定某一事物情况。例如,不能既说“上海是大城市”,又说“上海不是大城市”。

违反矛盾律的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新民晚报》2009年4月17日登了篇《免费也有价》的短文:

上周六,邻居阿艳去国顺东路上一家美发店洗发,服务员一边帮她洗发,一边推销服务项目:“你今天来得正巧,本店正在开展按摩,可以免去洗发吹发费的优惠活动,今天又是最后一天。”阿艳听着听着心动了:“那好吧,让我也享受一下按摩。”结账时,阿艳发现价钱不对,便问收银员。不料,对方回答:“你自己搞错了,我们收的是免费价,懂吗?”免费还有价?这家理发店“真有才”。

有位女士曾经沾沾自喜地向小姐妹们吹嘘,她的丈夫方面大耳,一副福相,更兼头脑活络,天生就是玩股票的料,为她赚了好大一笔。

可是没过多久,这位女士神情沮丧地向女友发泄心中的烦恼和悔恨。她说她早就说过自己的先生也不好好照照镜子,一副憨头憨脑的样子,哪有玩股票的资格,难得赚到一点还不是瞎猫碰到死老鼠。这次一输,连家底都赔光了。

这前后两番话,不是自打耳光吗?与《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何其相似乃尔。

老童生范进想进省城参加乡试,向他岳父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狠啐一口,骂了他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但范进不久终于中了举。这时的胡屠户把脸一抹,一口一个“我这贤婿”,说:“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同一个范进,一会儿是“尖嘴猴腮”,一会儿又比“方面大耳”的阔人还要“体面”,胡屠户对范进长相的评论,前后矛盾以至于此。作者对胡屠户势利眼入木三分的刻画,得力于矛盾律非浅。

违反矛盾律的特征是:模棱两可。

唐朝有个人叫苏味道,是武则天时的宰相。此人谙熟朝廷掌故,又写得一手好奏章,然而做了几年宰相,竟无所作为。究其原因,原来他善于察言观色,是个典型的“无意志的长官”。这位“风”派人物曾对人谈过自己当官的诀窍:“处理事情不能决断明白,否则出了差错,必遭处罚,只要模棱以持两端就行了。”当时的人就给他起了个雅号叫“苏模棱”。“棱”指台子的边,模在边上,无一定方向,既可以指这端,也可以指那端,有“脚踏两条船”的“味道”。成语“模棱两可”便出典于此。其含意是,对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表示这也可以,那也可以,或者说,对同一个思想,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凡违反矛盾律的错误,在逻辑上就称为模棱两可,或者称为自相矛盾。

找“两可”之说,也即找逻辑矛盾,是驳斥论敌的一个好办法。因为你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又怎能使人相信呢?

甲和乙两人辩论“有意识的行动是否有目的”,乙不同意甲的说法,他说:“有意识的行动可以是没有目的的。我可以有意识而无目的地举起手来,你看,我现在举起手来,虽然我没有什么必要这样做。”乙为证实自己的看法就真的把手举起来了。这样乙就证明了一个相反的事实,他举起手来,目的是为了证明他能够有意识地完成一种“无目的”的动作,也就是说,他举手还是有目的的。所以,乙犯了“两可”的错误。

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判断来说,矛盾律揭示其必有一假,不能同真;排中律揭示其必有一真,不能同假。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必定有一个是真的。它的公式是:“或者A,或者非久’。其中A与非A是相互矛盾的概念或判断,A与非A二者必居其一,没有第三者可供选择。

排中律的语义公式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有人说:“鲸鱼是哺乳动物”,也有人说:“鲸鱼不是哺乳动物”。如果有人说,既不赞成前一种观点,也不赞成后一种观点,那么我们便说这最后一种看法犯了“两不可”错误,违犯了排中律。

排中律的公式是选言判断的形式,A与非A表示选言肢已经穷尽,不存在第三种可能,因此,排中律的逻辑特征是排除中间可能性。在两个矛盾判断面前,必须选择其中之一,而不能认为两个都是假的。在两个矛盾命题中,如果已知其中一个为假,那么可知另一为真。

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作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盒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求婚者猜中了。

这里,求婚者运用的就是排中律的知识。求婚者看到铅盒上写的一句话与金盒子上写的一句话是互相否定的,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真。根据题意,只有一句是真话,而这句真话只能在这互相矛盾的两判断之中,因此银盒子上的那句话是假话。既然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这盒里”是假的,那得其反就可以断定肖像放在银盒子里。

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生活的年代,沙门思潮流派纷呈,其中有一派被称为“鳝鱼油滑论”。有的沙门婆罗门不能分辨是非善恶,由于害怕说错,或者害怕质疑,或者本身就迟钝愚笨,采取油滑态度,既不认为是这样,也不认为是那样,什么都不是,像鳝鱼一样难于捉摸。这真可谓违反排中律的典型。

在日常思维中,直截了当犯“两不可”错误的情形比较少见,违反排中律的错误多见于含糊表态,闪烁其词。例如,有一人家生了男孩,满月时亲朋好友都来祝贺。说孩子将来当大官的人,得了赏;说孩子将来发大财的人,收回几句好话;说孩子将来要死的人,挨了一顿打。鲁迅在杂文集《野草》中感慨地评论道:说假话的得赏,说真话的挨打,要是我便说:“哎呀,哈哈,这孩子,哈哈……”这是对世故者的讽刺。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必须承认有一个是真,这就要求人们思想有确定性。在是与非、真或假之间,不能对两者都表示否定。“排中”者,排除实际上不存在的“中间道路”之谓也,因此,有逻辑书把排中律称作“不容间位律”。

佛陀在涅槃前夕为众比丘宣讲四大教诫:凡有比丘说他在某处听世尊说,在某处听某些比丘说,在某处听某些长老说,或者在某处听某位长老说,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教诲。你们既不要赞同,也不要反对,而应该记清词句和含义,与经和律对照核实。如果不符合经和律,就可以说:“这肯定不是世尊所说,某位……记错了。”如果符合经和律,就可以说:“这确实是世尊所说,某位……记得不错。”不轻率表态,待如实知后便如实说,表现了思维的确定性。这与西方逻辑对待复杂问语的态度相同。

排中律适用于矛盾判断,而不适用于反对判断。在反对判断之间还有“中间道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如下一个故事。齐桓公打算立管仲为仲父,让他全权掌管朝廷内外大事。齐桓公征询满朝文武的意见,同意的入门后立于左侧,不同意的入门后立于右侧。有个叫东郭牙的偏偏“中门而立”。齐桓公问他为何站在当中?东郭牙反问齐桓公,你让他大权独揽,就不担心他日后专权篡位吗?齐桓公以“善”答之,“乃令隰服治内,管仲治外以相参”。

对于管仲的安排,并非只有任其大权独揽或者废而不用两种选择,至少还有第三种方案,因而大臣们就相应有三种位置可站。这是不违反排中律的。

形式逻辑关于相同素材的直言判断对当关系告诉我们,下反对关系是可以同真,不能同假的,与矛盾关系判断可以同假不能同真正好相反。下反对关系可以以假推真,但不能以真推假。在“有的人有特异功能”和“有的人没有特异功能”中,至少有一真。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从不同的角度要求和保证思维有确定性、无矛盾性,三个公式实际上是等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