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趣谈中国古代文学家
2348100000002

第2章 孔子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以仁爱、礼义为本,建立了影响中国社会2000多年的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追求“天下归仁”的目标。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关键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为人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担心别人是否赏识和理解自己了。君子要安贫乐道,舍生取义。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他希望恢复周礼,建立一个严格、有序的社会。孔子反对暴政,反对滥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够“惠民”、“爱民”。孔子认为,道德也必须反映在政治上,即政治行为道德化。在他看来,刑罚可以使人畏惧而不敢犯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动机。只有用“德”和“礼”对人民进行感化和引导,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识,社会才能更加稳定。而以德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统治者必须成为道德的楷模,以自己的道德风范来影响和教育人民。

在教育上,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做人,而做人的关键是要具备爱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在教学中,他自定教学内容,自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并且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启发式的教学和弟子积极领悟结合。孔子还重视实践教育,即将教学与社会现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诗、书、礼、乐、射、御、数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与文、行、忠、信相辅而行。

孔子在文史方面的成就也很大。在历经了14年的游历碰壁之后,他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回到鲁国,一心编著书籍,如《易》、《书》、《礼》、《乐》、《诗》、《春秋》等。孔子首次提出了“文献”一词,指出了“文献”的重要性,并确定了结合教学和国家存史需要而编纂文献的计划。

在编纂的过程中,孔子安排其弟子做一些协助工作,并明确提出了编纂原则:一是述而不作,保持文献原有的文辞;二是不涉及怪异、鬼神之事等;三是排除认识上的异端;四是多听多看,不武断臆测,务求编纂出的文献具有真实性。根据这些原则,孔子开始整理《诗经》。在整理《诗经》的过程中,他广泛征求弟子的意见,一篇一篇地研读,最后选定305首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春秋》是孔子的又一力作。孔子曾对弟子说,他自己自青年时代以来历时40多年,一直没能实现“仁政德治”、“兴鲁复周”的政治主张,于是他编纂了这部书,以鲁国历史为主线,用历史事实把正义与非正义表达了出来。

在独子孔鲤和弟子颜回去世后,孔子病故。《春秋》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遵照遗嘱,收集资料,将他的言行、语录等编录成书,定名为《论语》。

孔子的一生,勤奋治学,忧国忧民。康熙帝曾为他亲笔题书:“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