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以孔孟之道教人做事、教人学习、教人做人。这些做事做人之道经几千年流传至今而不衰,说明其仍有生命力和实用价值。李嘉诚是儒商,深谙此理,他把人品注入商业经营,把利润回报社会,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1.对别人永远怀有感激之情
众所周知,武侠小说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大多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大侠。李嘉诚是商海中的大侠,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当然知道“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儒家古训。
李嘉诚小时候有一次终生难忘的“饭碗危机”。那时,他在茶楼跑堂时,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可以说天天处于疲乏之中。听茶客聊天,是李嘉诚排困解乏的最佳疗法。
那天,一位茶客坐在桌旁,侃侃而谈,大谈生意经,那些生意场上的斗智斗力,尔虞我诈,令李嘉诚大开眼界。他觉得做生意很神奇也很刺激。李嘉诚一时听得入了迷,竟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及时给客人冲水。
这时,有一位伙计,看着李嘉诚如痴如醉的样子,而客人的杯子早空了,便大声叫他,李嘉诚这才回过神来,慌里慌张地拿起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由于动作匆忙,他一不小心把开水淋到茶客的裤腿上。李嘉诚吓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脸煞白,不知该如何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爷。若遇上蛮横的茶客,必会甩堂倌的耳光,而且会找老板闹个不休。
李嘉诚知道自己闯下大祸,不敢想像将会有什么样的厄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他早已听说,在自己进来之前,一个堂倌也犯了这样的过失,那个茶客是“三合会白纸扇”(黑社会师爷)。老板自然不敢得罪这位“大煞”,硬是逼着堂倌给这位大爷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李嘉诚已做好了受罚的准备。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要对李嘉诚责骂,想不到的是,只听见这位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一味为李嘉诚开脱,老板当然乐得顺水推舟,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连声道歉。
茶客坐了一会儿就走了,李嘉诚愣愣地回想着刚刚发生的事,依然心有余悸,双眼湿漉漉的,暗自庆幸遇上了好人。事后,老板对李嘉诚道:“我晓得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裤腿上,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闪失,要赶快向客人赔情道歉,说不准就能大事化小了。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啊!”
回到家,李嘉诚把这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感叹不已,觉得儿子确实很幸运。她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李嘉诚对母亲的告诫谨记在心。他满心感激那位好心的茶客,也感激老板对自己的宽容。
其实,李嘉诚逃过这一劫,并非侥幸,也是他平日积善得善报的结果。由于他平时真诚待人,吃苦耐劳,顾客和老板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不愿为难他。如果是一个懒惰不负责任的伙计,客人早就看他不顺眼,老板早就对他心怀不满,那么,即使没事,饭碗也很危险,若是闹出点事来,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嘉诚是自己拯救了自己,是用自己一贯的诚实勤劳的作风度过了这一次险境。
但是,李嘉诚后来依然对那位好心的茶客念念不忘。他多年以后,曾对别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李嘉诚从小便从父母那里接受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教育,如“和为贵”、“和气生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但那是父母灌输给他的,他并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这一次“饭碗危机”才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有亲身体验,才会去贯彻执行。后来的李嘉诚始终信奉“以和为贵”、“积德行善”的做人准则,这也为他的事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李嘉诚曾在五金厂作过推销员,跳出五金厂后,仍十分感激五金厂老板的知遇之恩。尽管他也为该老板立了不少功,但他依然是心怀愧疚之情。
李嘉诚知恩图报,就像当年他离开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时一样,也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办企业重要的是审时度势。五金厂要取得发展,有两条路可选择。第一,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第二,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占领塑胶制品不能替代的空当。
但是,五金厂老板在李嘉诚走后,并没有听从李嘉诚的建议,仍然坚持生产铁桶。结果,不久后,危机果然降临,五金厂很快便奄奄一息,濒临倒闭了。
李嘉诚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当他获知此不幸后,马上专程赶往五金厂找到老板,他劝老板立即停止生产镀锌铁桶,而转为生产系列铁锁。
李嘉诚一直在关注着五金厂的前途。一来他要证实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二来他深知五金厂对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心中总有一股歉疚之情,总想找机会报答。
因此,他经常抽空了解五金制品的市场行情。经过一番调查分析之后,他发现还没有哪一家五金厂专门生产铁锁,不存在其他行业的竞争。所以李嘉诚坚信:生产铁锁稳保红火。他提出为了保证稳步领先,还应制定计划,开发系列铁锁。否则,只要一发现有利可图,其他五金厂就会跟风而上,竞争会很激烈。只有永远先人一步推出新产品,才能稳操胜券。
这一次,五金厂老板对李嘉诚言听计从,马上根据李嘉诚的建议组织人力开发系列铁锁。一年后,危机重重的五金厂果然焕发了勃勃生机,盈利丰厚。
这虽然与整个行业的变化形势有关,但李嘉诚的一番忠告可以说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五金厂老板再次见到李嘉诚后,欣喜地说:“阿诚,你在我厂里时,我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后生仔,你将来准会干出大事业!”
李嘉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激之心的人,他感恩的对象甚至包括他所雇佣的工人。
李嘉诚经商语录:
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2.重情重义以德报德
李嘉诚念念不忘自己创业,拥有自己的一方商业天地。终于,他又再一次辞别塑胶公司的老板。老板在几年与李嘉诚的相处中,深深了解李嘉诚终究不是池中之物。他也是个善人,他甚至觉得,李嘉诚在自己手下,实在是委屈了。在李嘉诚辞职时,老板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辞工饯行。
李嘉诚十分感动,同时带着他内心的歉疚,坦诚地向老板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他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向你保证,我绝不会把一个客户带走,绝不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虽然是在商言商,李嘉诚依然是重义轻利,一诺九鼎。后来,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果然,有不少李嘉诚原来在塑胶公司发展的客户转向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且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那间塑胶公司的实力和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那间塑胶公司保持往来关系。
李嘉诚的真诚使这些客户感动,找到李嘉诚的大部分客户又继续与那间塑胶公司做生意。
20多年后,由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已经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挂帅救业。同时,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那间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从倒闭的边缘挽救回来。
已经年过花甲的塑胶公司老板噙着热泪说:“我没有看走眼阿诚的为人。”
李嘉诚的为人有口皆碑,这是生意兴隆的人际基础。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推销自己。
首先,李嘉诚十分注意自己的包装。他觉得,产品需要包装,而推销员就更应该包装。推销员的包装,服装是其一,还包括言谈举止、行为修养。
李嘉诚对自己的高标准是要具有绅士风度。因此,李嘉诚虽然收入不高,家庭负担很重,而且他还有大抱负,要攒钱办大事,但是,李嘉诚十分重视自己的仪表修饰。他的服装既不新又非名牌,但相当整洁。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简单而又包罗万象的衡量标准,就是给任何人都能产生好感。
其次,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另外,李嘉诚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他认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或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有道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待人的诚恳,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正是因为这些朋友的帮衬,李嘉诚在推销这一行,如鱼得水。
嘉诚经商语录:
当自己有更多财富时,骤然间想做一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有钱随时可以做得到,但等到你想用钱时才去想法子赚钱,是很困难的。
3.“是员工养活了公司”
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的老根据地。
他在地产与股市两行玩得顺风顺水后,人们都以为他早放弃了塑胶业。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准备开办广告公司,四处寻找办公地点,跑到长江大厦看楼时,发现李嘉诚竟然还在生产塑胶花,不禁暗暗惊讶,且大惑不解。
众所周知,这时的塑胶花早就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实业此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并没什么大的关系。
尽管如此,长江实业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对此,林燕妮思之再三,终于明白了李嘉诚的用心,“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为此,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仍得以被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林燕妮的看法很有道理,李嘉诚确实很念旧,对那些帮他打过天下的老员工们感恩不尽。
一次,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还背着老员工这个包袱。李嘉诚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那人赞叹道:“李先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在当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商人皆为利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都说商场是无情的,但李嘉诚却能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
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符合现代人的管理思想,值得我们深思,能给我们许多启迪。确实,如果没有广大员工的卖力苦干,无论多么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相反,企业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愿意为老板奋斗出力,这个企业就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诚在谈到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时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员工是替公司赚钱的,是对公司有贡献的人……
“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也许有人会用“冠冕堂皇”一词形容李嘉诚这番话,并认为他这么说不过是在收买人心。其实,我们可以不必管他怎么说,只看他怎么做。他为老员工安排出路,总是实实在在的事。不管他这么做是真心实意,还是收买人心,都对他的事业有事实上的好处,使别人真心实意地跟着他干。一般的老板,只想利用员工,并不愿为员工利益着想,一有不利,就把员工当包袱甩。这样,员工就不敢将日后的前途托付给老板,心中总想为自己谋出路,有力也不愿使出来。这样对谁有利呢?不过是一损俱损罢了!
李嘉诚经商语录:
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4.做于国于民有利的事,乃人生一大快事
一个商人,如果在赚钱的同时,能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那么,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还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李嘉诚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无需用名片表白身份。可在中国的西部,他却破例给几个残疾儿童各留下了一张名片: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嘉诚。
那是在2001年2月,李嘉诚到西部去考察那里的教育及医疗情况。行前,他特意提出,这次一定要去看望看望那里的残疾儿童。
2月20日,李嘉诚来到他8年前捐资建设的甘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当时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患者见到李嘉诚,迈开蹒跚的脚步、伸出颤抖的双手,李嘉诚快步迎上前去亲切抚慰。经过听力语言训练的聋儿在动听的乐曲中齐声朗诵儿歌、跳起优美的舞蹈,李嘉诚脸上不时洋溢舒心微笑。他还非常仔细地查看了“长江普及型假肢”装配的整个流程,关切地询问假肢是否舒适耐用,当他亲眼看到刚装上假肢的残疾人迈出第一步时,一丝欣慰的笑容浮现在李嘉诚饱经沧桑的脸上。随后,残疾人和他围坐在一起,争着向他说各自的心里话。残疾人发自心底的话语,使李嘉诚十分动情,其中的几个孩子的故事更让他无法安坐:田楠虽然从小双耳失聪,但李嘉诚资助的聋儿语训项目使她学会了说话,能与健全孩子一起在普通学校学习,她现在已是一名高中一年级学生。田楠激动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动情之处忍不住抽泣起来。李嘉诚绕过半个会场走到她身边,安慰她说:“我听懂了,不要难过,忘掉不幸的过去,未来会更美好!”
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张静,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失去左腿。每天早上,她都单腿蹦到门口,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背影,心中有说不出的羡慕。去年7月,李嘉诚资助她装上假肢走进课堂。小张静骄傲地告诉李爷爷,她语文考了97分,数学得了100分,还当场表演了踢毽子,并且拿出了自己的奖状。李嘉诚高兴地接过张静的三好学生奖状,抚摸着她的头说:“将来科技发展了,你还会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