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11岁的李嘉诚随家人为逃避日军的侵略,辗转迁徙香港。李嘉诚的父亲、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李云经立即面对现实,携长子李嘉诚果决地走出象牙塔。他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一个出色的香港人必须有高超的交际能力。要有高超的交际能力,必须有强有力的交际工具,在香港首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
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
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立根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上流社会。
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睡眠,便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练习口语。每日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苦练英语会话能力。
日复一日,即使后来因父亲过早病故,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学习英语。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后,李嘉诚熟练地掌握了这两门语言。
英语更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创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就凭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接洽,而赢得了使长江塑胶厂起飞的订单。李嘉诚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其契机就源自他从英文版的《塑胶》杂志获取了可贵的信息。至于李嘉诚后来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就更离不开英语了。
我们可以假设,李嘉诚假使只会说他的潮汕话,那他的商业活动至多只局限于潮籍人士。他即使成功,也很有限了。
有些人存在这样一个弱点:很难适应环境,总被环境所困,因此很难打开成功的局面。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缺乏顺应环境、改变自己的能力。英雄与时势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问题。要想变革环境,首先必须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才谈得上改变环境。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个意思。
李嘉诚从内地来到香港这个陌生之地,来到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商业社会,感觉一切都变了。这里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与内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天壤之别。这里“商场如战场”,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个满脑子诗书礼教的14岁少年,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活一家人,并创立一番事业,其难度可想而知。
回首往事,李嘉诚曾这样描述他此时的心态: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从李嘉诚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因此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进而创造新的环境,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诚开明识势,能够在艰辛的环境面前面对现实,果断转变观念,懂得抛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吸收新环境中优秀的东西,这才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并在其中建功立业,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不如说是李嘉诚适应了香港、战胜了香港,他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人。
李嘉诚经商语录:
以往我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论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5.不断调试,让自己更成熟
一个人选择怎样的事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多方面的检验,最终横下心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李嘉诚经过千回百折成立了长江塑胶厂,在这之前他做过五金厂的推销员,塑胶厂的推销员。经过反复考察验证,最后决定开发塑胶花新产品。这说明事业之成败在于不断调试。
李嘉诚自从做了五金厂推销员以来,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销售额稳步上升,显示出了产销两旺的势头。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连连称赞李嘉诚是第一功臣。
然而,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刚刚打开局面,就要跳槽而去。老板心急如焚,提出要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但李嘉诚主意已决,不愿回心转意。
那么,五金厂刚刚打开了局面,李嘉诚为什么又要跳槽呢?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二是在一次推销遭遇战中初尝败绩,使他更加体会到了镀锌铁桶的穷途末路和塑胶制品的蒸蒸日上;三是一家塑胶公司的老板也极力“怂恿”他跳槽。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时,就已感觉到了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
最初,塑胶制品属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但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的面市,更使塑胶制品价格一路下滑。
再加上塑胶制品易加工成型,外形光润,且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尽管塑胶制品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极易为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淹没。所以,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廉价的大众消费品。
李嘉诚碰到的那位塑胶公司的老板,是个极富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一年,就开发出10多种产品。然而,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但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
无奈之下,老板常常亲自出马推销。有一次,当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而遇。竞争的结果,这家酒店最终选择了塑胶桶,为此他们不惜废掉购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在推销中,李嘉诚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李嘉诚不轻易言败,但这一次他感到的是彻底的失败,而且败得毫无还手之力。
不打不相识,这位塑胶公司老板慧眼识英才,十分赏识这位17岁少年的推销才能。这位老板真诚地对李嘉诚说:“这确实是一场遭遇战,你是我平生遇到的最强硬的对手。虽然最终你输给了我,但这并不是你的推销技术火候欠佳,而是塑胶桶赢了白铁桶。”
这位老板为人爽快真诚,直率地提出想与李嘉诚交朋友,约他去喝晚茶,并竭力劝说他加盟自己的塑胶公司。
言谈中,李嘉诚也表现出了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依然不忍心弃五金厂老板而去,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在他的厂里做事没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吧。”
“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塑胶厂老板快人快语,一语中的。
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看到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找工作,只是把它作为磨炼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
望着塑胶厂老板热忱而期盼的目光,李嘉诚毅然决定加盟塑胶公司,进入前景一派生机的塑胶行业。
这一前瞻性的眼光,奠定了李嘉诚后来在塑胶业成功的基石。假如没有这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改变,李嘉诚的商业历史也许就会改写。在这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成功人士在关键时刻必须有善于调试自己事业的能力和气魄。
其实,李嘉诚成立长江塑胶厂,并且宣布,塑胶花将作为长江塑胶厂的拳头产品,也是经过反复考察验证得出的结果。下定决心后,李嘉诚争时间,赶速度,一面进行香港的市场调查,一面加紧开发研制。
一个多月后,第一批样品研制成功。
李嘉诚在香港抢占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在情理之中。
但是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
本来,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也并不高。价格一高,问津者必少。其他厂家再一拥而上,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得稳定。
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这样,即使效颦者风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
在长江塑胶厂批量生产即将大规模上市的前两天,意大利塑胶花进入了香港市场,由连卡佛百货集团公司经销。
连卡佛是老牌英资洋行,走的是高档路线。意产塑胶花价格不菲,让许多收入不高的人望尘莫及。李嘉诚深知长江厂的塑胶花质量目前还比不上意产塑胶花,同走高档路线,不是对手。因此,李嘉诚更坚定了原来的思路。
由于李嘉诚正确而精到的决策,几乎在数周之内,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的倩影。对此,老一辈的香港人至今记忆犹新。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在李嘉诚的英明指挥下,借塑胶花一炮而红。
但是,正如李嘉诚所预见的那样,很快,香港就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其后更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以长江塑胶厂的实力而言,无法保证其在同业中的龙头地位。因此,李嘉诚接着考虑的就是要扩大长江厂的规模,添置设备,扩充实力。
此时,李嘉诚感觉到私家企业财单力薄,发展缓慢。他将目光聚焦到股份制企业。李嘉诚仔细分析了自身的优劣,决定分两步走:
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岁末,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拳头产品是塑胶花。
钱能生钱,这是一个常识。借别人的钱做生意,扩大自己的实力,这是商家的精明之处。
商界有这么一种颇有道理的说法:衡量一个成功商人的能耐,不仅看他拥有多少钱,更要看他能调动和使用多少钱。
在香港塑胶花市场抢滩成功之后,李嘉诚将目光瞄准了世界最大的欧美市场。
当时,要进入欧美市场,一般都要通过香港当地的洋行代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李嘉诚开始也接受过一些本地洋行的订单。但是,李嘉诚在交易过程中,深深感到被人牵着鼻子走,十分被动。他决意抛开中间商,直接与欧美的客商交易,李嘉诚了解到,境外的批发商也有这个意愿,只是彼此都没有搭上线。
于是,李嘉诚一方面派出得力的营销干将前往欧美,积极联络批发商来港与自己合作;另一方面,他时刻关注着香港的商业动向,一旦得知有境外批发商来到香港,就马上寻找机会与他们直接洽谈,给他们看样品,与他们签合同。
经过这样双管齐下的努力,李嘉诚终于把中间商给甩开了,自己牢牢地掌握了主动权。不但直接从欧美批发商的手里接到了大批订单,还有许多订单从境外直接飞来。
绕过了中间商,双方都得到了价格上的实惠,节约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李嘉诚从此之后便彻底摆脱了洋行的控制。
在商战中,争取主动权很重要,这样才能按自己的思路经营企业。如果失去主动权,就好比国家丧失主权一样,只能成为别国的附庸。这当然是任何一个有大志者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李嘉诚经商语录:
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6.在逆境中寻找事业的突破口
人们经常持有一个错误的理论,就是以为他们永远会从别人不断的帮助中获益。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所以说,要想成就大事,你就应首先抛开身边的“拐杖”独立自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很难成就大事,只能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
可是常听到人们这样感叹:如今只有有钱人才能赚钱,没钱的人就像没有士卒的将军,只有徒唤奈何。言外之意是:白手起家成大事,天底下没有那么简单的事!
我们不否认这种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没有资金而眼看着大好投资时机擦肩而过的例子实在太多了。问题是你有没有去攫取“第一桶金”的勇气,如果上天没有给我们准备好“第一桶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第一桶金”?
李嘉诚就具备敢攫取“第一桶金”的勇气。
父亲李云经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给李嘉诚遗下一副家庭的重担。但李云经给李嘉诚留下了终生受益的丰厚遗产,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