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企业做大做强的88个通用法则
2354200000017

第17章 整合资源,企业才能做大做强(3)

自古以来就有“民不和官斗”、“胳膊拧不过大腿”的说法,沿用到今日商场上同样适用。由霍英东的经历可以说明这一点,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可以被人们当作典范。避其锋芒,绕道而行,保存实力,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1965年,香港地产处于萧条状态,不但国际上对香港市场一致看淡,就连香港地产商也已经是惊弓之鸟,谈起地产皆惊魂失色。香港政府为了活跃地产市场,向全世界公开招标,在香港、伦敦、纽约大做拍卖黄金地盘——海军船坞的广告,目的是为了吸引外国地产商参与竞投,可结果却无人问津。

霍英东却认为这是难得的投资良机,在没有竞争的前提下,他很有把握地投标成功,轻而易举地获得黄金地盘——海军船坞。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他没能获得那块黄金地段的发展权。原因是香港政府拒绝了霍英东的投标权,答复他说:只有你一个人投标,这块地我们不打算卖了,要收回来。

这次投标的失败,再次使霍英东受到了打击。1955年,霍英东遭到谣言的攻击,传言他要被驱逐出境,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此事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是港府所为,但却是港府第一次公开歧视霍英东的行为。

霍英东意识到香港政府对他存在着歧视,也意识到自己事业的发展可能会受到抑制。虽然海军船坞没有到手,他没有任何经济损失,可是他对香港政府却提高了警惕,他不知道港府下一步将会怎样对待自己,也不清楚未来会是怎样,他萌发了隐退的想法。

既然胳膊拧不过大腿,躲应该不会有人干涉。海军船坞投标失败后的两年中,他除了继续兴建在此之前动工的楼宇外,几乎没有新的地产项目。霍英东对香港地产市场非常失望,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谣言给他带来的损失;其次是宝地应得而失;再次是香港政府的歧视等等,各个方面都迫使他不得不隐藏在消沉中。

1967年元旦,霍英东公开表示,他的公司要发生一次重大的部署:改组霍氏集团几十间公司之旗舰——霍兴业堂有限公司,这是霍英东涉足地产行业后成立的第一间公司,并预测香港房地产业将会复苏。

既然房地产即将复苏,为什么霍英东还要将他的王牌公司改组和重新部署呢?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965年,要将他递解出境的传闻和香港政府对他的歧视行为,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他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任何把握,如果不能扭转香港政府对自己的看法,前途将会一片暗淡,甚至还可能遭遇不测。既然有了这种心境,改组公司、调整公司权益,势在必行,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由此可见,霍英东改组自己王牌公司的目的,是在给家族生意和家族财产安排一个妥善的退路。换句话说,一旦自己出了事,家族生意和家族财产就可以因公司不在自己名下而免受任何影响,这是他为自己做的最坏打算,也为公司发展留了一条退路。既然无法与香港政府斗,那么就躲避其强大的实力,不去“以卵击石”,这一点显示出他高明的一面。

就霍英东决议改组公司一事,可以看出他隐退的想法十分强烈。两个多月之后,他又做出了隐退江湖的第二步。

1967年5月6日下午,霍英东在家里通过电视和广播得知九龙新蒲岗分厂门外发生流血事件,警方出动200余名武装警察和“防暴队”,用武力驱散发生冲突的两派工人。此时,霍英东意识到香港已经出现混乱和动荡,他必须离开。

第二天一大早,他只和家人打了声招呼,就草草地收拾了几件行李,匆匆赶赴九龙启德机场,买了临时飞往英国的机票。

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半年的海外生活中,他的香港生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每天都给家人、公司打电话,了解工程进度,安排工作。在霍英东的遥控之下,公司业务如:盖楼、卖楼、购材料,照样进行,—天都没停过。

香港风暴平息以后,霍英东结束了他长达半年之久的海外生活,动身回了香港。他的这一躲避决策,不失为一个自保的好方法。如果当时他依然留在香港,即使不祸及自身,处境也十分尴尬。因为,虽然他反对劳工用激进的方法解决劳资纠纷问题,可他也不赞成政府部门采用武力镇压,造成流血事件。更何况当时他深受香港政府的歧视,他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危,加之不知道时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远走高飞是最适合不过的选择。因此,他采用了躲避强势力的方式,秘密地飞往英国,过起了长达半年的海外生活。

欲获得成功,关键要雕琢心智;欲躲避灾难或在困难中重生,关键要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关键在于用好“避实击虚”的方法。

4、把对手当作队友,才能双赢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生存法则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竞争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平时的竞争者,往往在关键时候也可成为合作者,而平时的合作者,在关键时刻还可能成为竞争者,此时,企业领导者针对这一问题要摆正心态,把对手当成队友,这样才能获得双赢。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合作与竞争看似水火不相容,其实二者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双方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发展,双方并没有相互削弱、消亡,反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方也在相互促进,合作与竞争的趋势在日趋增强。

竞争是为了促使双方在最短的时间里强大起来,当然这是在公平竞争、正常竞争的前提下;而违反竞争规则的迫害性竞争只能使竞争双方遭到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在相互竞争过程中,竞争双方要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把竞争对手当作竞争队友,友好地与之合作,共同把事业做大做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各方面的科学技术都已有了突破性发展,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出现了竞争现象,而合作也在这种现象中应运而生了,并且已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样的时代里,只有进行合作才能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工作、生产效率,才能强大自己,在竞争中占领绝对性优势。要知道,封闭的个人和孤立的企业所能够成就的“大业”将不复存在,由此看来,合作与团队精神将变得空前重要。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将不可能成就事业,更不可能在同行业中成为佼佼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应该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无论是体力能力还是智力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此时应该意识到自我封闭的危害性,明确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以合作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全面提高能力,信心百倍地接受来自各个方向的挑战。

当前,虽然是强调个性、展示自我的时代,但也应是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时代。抱团打天下,是时代的产物。无论是科技研究还是新产品的创造也离不开合作。所以,可以给合作与企业关系下一个定义,合作决定企业成败,没有合作,企业就没有发展。

今天,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强调的就是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与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合作的能力,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得到充实,企业的综合实力才能得到扩充。

市场经济是广泛的交往经济,企业经营缺少与人合作是不行的,只有懂得合作才能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一族。

案例一:

相互激励,共损不如共荣

“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以钱逐利不是真好汉,以人赚钱才是好汉。实际上,生活中的事情,只要我们把眼光放开一点,考虑一下自己的处境,考虑一下对方的境况,也许能找到对于双方都有利的方案。这样的方案必定会被双方欢迎,说不定还会为以后的路拓宽一些。

胡雪岩自己开了一家钱庄,但他之所以急于早早开张,是想先支起个架子来,立上一个门户,省得以后人言纷飞,说他是傍靠了王有龄,才开起钱庄的。

胡雪岩的钱庄开始也确实没什么名头,“阜康”完全是个后辈小店,财力不足,名气不旺,但胡雪岩却一直想把它的名声做响。胡雪岩初到湖州,顺便去钱庄行业逛了逛,发现湖州的钱庄大多数都是本钱太小,眼光也小得可怜,但“阜康”的名声当时连这样的小钱庄也比不上,因此这些小钱庄对这家“阜康”并不重视。

胡雪岩闲来无事,逛到一家只有一个小门面的钱庄里,他不动声色地问这家钱庄阜康的汇票兑不兑,这家钱庄老板面露鄙夷之色,讲道:“阜康是什么角色,我们怎么会跟这种下三流的钱庄搭边。”胡雪岩当时肺都气炸了,更可气的是他当着这位“顾客”,甚至围着一圈的其他人大讲阜康的坏话,说什么底气不足、不讲信用、必将倒闭等等,胡雪岩逛了这么多家钱庄,胆敢这么肆无忌惮公然鄙薄阜康钱庄的仅此一家,他记住了这个名叫“永兴盛”的钱庄,记住了这家钱庄老板。心里暗地里发誓:“看我到时候怎样收拾你!”他憋了一肚子气,怏怏而回。幸好他回去就盘查刘庆生经手的钱财账目,其中并无丝毫差错。当下便抛开这件事不去想它。

数年后,胡雪岩又路过此地,突然想起这件事,便打算狠狠地报复一下,发泄一下早年的恶气。为此,他请了个人仔细地打听了这个钱庄的底细,后台老板都是谁,是否可能斗得过他。据打听消息,胡雪岩大为失望,这家钱庄的后台老板小得可怜,其底盘不及当时胡雪岩钱业的一个零头。

有人劝胡雪岩这下可以大摆头寸,将这个小钱庄一举拿下,但胡雪岩顿时觉得这样做没有丝毫意义,如果对手是个大钱庄,可以跟他斗一斗,斗得好,名利双收。但这样一家小钱庄,倒真的可怜这些人,因为这家钱庄实在是不堪一击,早已负债累累,放出去的账又难收回。现在正处于举步维艰之中。此时若再插一手,倒闭关门是必然的了。

胡雪岩想到的是大家都不易,而且从商业利益角度来讲,现在搞垮这样一个钱庄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甚至还会背上恶名。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聪明的人是绝不会仅仅为了个人高兴与否来做的。于是,胡雪岩当即打定主意:“算了,算了,以后再说吧,说不定可以跟他交个朋友。”

此后,大笔的债务使这家钱庄越来越危险,老板整天愁眉苦脸,日子越过越艰难。胡雪岩此时正想在此地放一个自己的钱庄,于是想把这家钱庄收到自己手上,自己的钱业正在兴头上呢,蓬勃发展之中急需大量代理。而这家钱庄的存在不仅在店面、地理位置,还是人手等都是现成的。于是他开始行动了,出了一笔巨资,将债务了断,钱庄老板也非不识时务者,明白胡雪岩的用意,但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只有乖乖地按胡雪岩的意思办。胡雪岩用人不喜欢勉强,给他晓以利害,加上他一贯的手法,钱庄老板同意做胡雪岩的下手。接下来就是改装门面,重新开张了。胡雪岩对此也颇为得意,一举三得:了却早年心事;找到一家理想的代理;帮助了钱庄老板一家。

讲仁义也是分对象、场合的。胡雪岩正是看什么样的人,打什么样的牌。如果当时“门当户对”,胡雪岩会兴致勃勃地实施他的“报复”计划。但对方根本就不值得这样兴师动众,再这样做无非与自己性格相悖。放宽一点度量,帮人帮己,双方共同成就,岂不美哉?

实际上,生活中的事情,只要我们把眼光放开一点,考虑一下自己的处境,考虑一下对方的境况,也许能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方案。这样的方案必定会使双方都受欢迎,说不定还为以后的路拓宽一些。对待仇人也不妨如此,将双方的处境都仔细审视一番,找到一种可以抛开仇恨做朋友式的方案,就必定能获得利人利己的回报。商场中也存在这种情况,如果将对方竞争下去,对自己却没有丝毫利处,又何必多此一举呢?所以,应当采取联合、合并等其他方式,谋求双方的共同发展!

案例二:

善于合作,才能做大、做强

坚持利他利己的合作是王永庆一贯的宗旨。他拥有广阔的胸怀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相信为别人设想的越多,自己的收获越大。他与人合作本着相通相融、互相提携、互相合作、互相扶持的原则,坚持精诚合作、共存共荣、共谋发展。

1958年,为了解决塑胶粉的销路问题,决定对塑胶粉进行一次加工,于是王永庆设立了南亚塑胶厂。但是,南亚厂的规模并不大,消耗的塑胶粉十分有限,无法彻底解决塑胶粉销路不畅的问题。这个时候,王永庆开始考虑对塑胶粉进行二次加工,生产日用品。他认为塑胶制品能走进千家万户,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接下来的问题是,二次加工厂由谁来办?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有一次,王永庆乘坐飞机时,遇到了一个名叫卡林的美国人。两人经过简短的交谈,王永庆了解到卡林熟悉塑胶加工,并在日本神户开了一家属于二次加工性质的吹气玩具厂。王永庆想,如果能和卡林合作,塑胶粉的销路就不成问题了。下了飞机,王永庆热情款待了卡林,并真诚地邀请卡林到台湾办厂。卡林比较犹豫,因为当时他的加工厂在日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他并不熟悉台湾市场,卡林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办厂有一定的风险。王永庆耐心地说:“台湾的劳动力比日本还要便宜,如果你肯去台湾,办厂的费用我出,赚的钱归你。”卡林很是惊讶。

王永庆认真地说:“我是生产塑胶粉的,正在寻找销路。我决定自己开设加工厂。如果能搞成的话,塑胶粉的销路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我希望跟你合作,你赚了钱就等于我赚了钱。”

话说到这了,卡林不再犹豫了。

双方很快进行了有效的协商,王永庆向卡林提供厂房与资金,同时台湾当局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待遇。

王永庆与卡林合作的工厂设在新店,取名叫卡林塑胶公司,主要生产雨衣、浴室帘布、小儿尿裤等塑胶制品。而且王永庆将冠名权让给卡林。

在以后的几年里,王永庆又陆续与人合作兴建了几家二次加工厂,塑胶产品销路迅速扩大。仅卡林加工厂就消耗了台塑总产量的20%,卡林仅此也获益匪浅。

二次加工厂陆续办成并取得成效后,王永庆又开始新的探索。他认为二次加工的业务开拓范围是有限的,市场开发还不够,必须进行三次加工,生产人们日常必需品。经卡林的介绍,王永庆结识了几位从事窗帘业务的商人。经过充分准备和洽商,王永庆决定创办专做三次加工的新东塑胶加工公司。

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和磨练,公司条件比以前更好了,而他本人也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创办三次加工厂的事情进行得比较顺利,其产品以价廉物美不断地打进国际市场。

这时的王永庆已今非昔比,他已经建立起石油化学工业中下游一体化生产体系:台塑公司生产塑胶粉,南亚公司利用塑胶粉原料制造二次用胶布、胶皮等产品,再供应给新东与其他众多三次加工厂商生产各种塑胶制品。

在经商的道路上,王永庆与别人合作始终坚持共存共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