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八字箴言
2361000000001

第1章 箴言一:“立”字篇——逆境不坠卓然而立(1)

一个人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中不能奋发向上。可以肯定地说,不论谁在创业的时候,都喜欢一帆风顺,而不喜欢艰难困境。但这并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当你身处逆境时,是把逆境看成深渊,还是把逆境看成熔炉,强者选择的自然是后者。李嘉诚身处逆境而意志不坠,自学、自励、自修,始终坚持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的原则,顽强的挺立着。

1.不断努力是成就事业的灵丹妙药

可以说在这个世上谁都想成就一番事业,提到成就一番事业,人们可能会说出幸运两个字。但不管人们对成就一番事业持何态度,或者说不排除幸运的垂青,但幸运也不是决定因素。

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而得来。但李嘉诚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力而得到的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主要靠自己灵活的头脑和对周围时势的敏锐的判断力;第三阶段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那么,在李嘉诚的事业中,幸运占有多大的比重呢?这是很多人都愿意讨论的话题。其实,有些时候幸运是伴随着不断努力一并降临的。

李嘉诚对这个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他承认,所谓“时势造英雄”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他真正的答案是:“再坦白一点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李嘉诚表示:“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至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如果从李嘉诚十几岁辍学打工算起,李嘉诚已工作60年了。60年间,他从一无所有,发展到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市值数千亿。他的顺与逆,恰好反应出不断努力与幸运的辩证关系。

自30岁起,李嘉诚就再也没有细数过自己的财富。他自己说:

“1957年、1958年初次赚到很多钱,对是否快乐感到迷惘,觉得不一定,后来想明白了,事业上应该多赚钱,有机会便用钱,用到好处,这样赚钱一生才有意义。当初我打工的时候,有很大压力,尤其是最初几年,要求知,要交学费,自己节俭得不得了,还要供弟妹上中小学直至大学,颇为辛苦。做生意头几年,也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但我想,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能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李嘉诚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那时,同事们闲下来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啃,日日如是,翻得厚厚的一本《辞海》都发黑了。李嘉诚形容自己“不是求学,我是在抢学问”。正是靠了这种抢学问的精神,才会创造条件使幸运之神得以降临,否则,没有了精神的基础,天上掉下来的金钱也会拿不住。

要造就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也许只需要数年的功夫;但要造就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李嘉诚一生的成功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以李嘉诚的聪明他不会逊色于任何一个人;以李嘉诚的人生哲学,他也不曾出现过巨大的失误。但他仍然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才做出了今天的成绩,他的经历说明,成功的道路上确实没有捷径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奋斗一生才能收获一生。

李嘉诚箴言:

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2.世上没有永远的救世主

斗志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大志向,志向越大者,成就的事业也就越大,因为斗志往往是激发人战胜苦难的精神潜能。的确,在每个人成就事业的路途上,困难众多,只有斗志不息者,才能成为强者。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必定要首先困苦他的思想意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肌肤忍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拂逆、扰乱他的作为,用来使他内心警觉,性格坚忍,增长他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的这段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有志之士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成就伟大的事业。我们不相信什么上天的意志,但是一个人要想干成大事业,担当大责任,必须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磨炼,则是一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安乐的境遇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萎靡不振,直至死亡;而艰难困苦的境遇则使人奋发,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还一口气举了六个古代的大贤为例:舜发迹自田地中间,傅说举自筑墙的人中间,胶鬲举自鱼盐贩子中间,管夷吾任用自狱官手里,孙叔敖腾达自隐居的海边,百里奚崛起自市井。可见艰难困苦,乃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问题仅仅在于,你能否经受住艰难境遇的考验和磨炼。经受住了重重考验,那么成功就会属于你。

李嘉诚来到人世时,中国已不是太平盛世了。

1937年7月7日,日军凭借着嚣张的气焰及先进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国的半壁山河。不久,潮州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军一面大肆烧杀掠抢,一面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城区的居民惶惶不可终日,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人们纷纷逃出城外,去山乡农村投亲靠友,躲避战乱。

执教多年的李云经彻底失业,同时李嘉诚小学尚未毕业,也失学了。

时事纷乱,生活无着,世代居住的老屋再也住不下去了。1940年初,李云经携妻带子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姨亲家。不久,又辗转逃到后沟,投靠在后沟小学任教的胞弟李奕。

这一年,祖母因惊吓贫困而逝世。李云经、李奕两兄弟,倾资为老母操办了简单的葬礼,草草掩埋在后沟的山岗。

李云经失业一载,仍未找到教职。他不会体力劳动,亦不会做小生意,惟有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云经心灼如焚,他不忍心受其接济,花掉胞弟执教多年攒下的积蓄。

所幸内地虽烽火连天,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荣,成为战时内地人的避难所。特别是,妻弟应静庵是香港的殷商,是惟一可以投奔的对象。李云经与妻庄碧琴商议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靠庄静庵。

1940年冬天,李云经一家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10多日,终于来到香港。

当时的香港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常被称为“世外桃源”、“东方之珠”。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来到了香港,李嘉诚即使经商,也绝不可能创造出一系列商业神话,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一代商业巨人。人生的幸与不幸,只好让历史本身来回答了!

但是虽然来到了香港这个“世外桃源”,李嘉诚一家的生活,却绝无世外桃源的平静与温暖。相反,他们一家受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漠。尤其是李嘉诚本人,当时只有14岁,就以赢弱的身躯肩负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成了一名童工。然而正是这种难以尽述的折磨,使李嘉诚过早地成熟起来,并经过自身的奋斗,逐步走向了成功。

李云经的妻弟庄静庵,幼年在潮州乡间读私塾,小学毕业后,像众多的潮州人一样离家外出闯荡。1935年,27岁的庄静庵来香港涉足钟表业,从最简单的布质、皮质表带做起,一步步做大。他的产品质优价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欢迎。后来开始兼营钟表贸易,购入瑞士钟表,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李嘉诚一家到来时,庄静庵己被潮汕人视为成功人士。他腾出房间让李氏一家住下,设家宴为姐姐、姐夫洗尘。席间,他仔细询问了家乡的近况,然后为姐夫介绍了香港现状,劝李云经不要着急,先安心休息,逛逛港街,再慢慢找工作。

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上他的公司做职员,这是李云经夫妇始料不及的。这也许是庄静庵在商言商,绝不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的缘故吧。

李云经长期生活在传统伦理氛围中,虽然明白这是有头脑的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却不那么容易接受。庄碧琴想去质问弟弟,但被李云经制止。他不想给妻弟添太多的麻烦,来香港投靠妻弟,已是万不得已。而且,他毕竟是读书人,有着传统儒士惯有的清高,不愿轻易“为五斗米折腰”。

当时的香港虽然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也未能长保和平。很快,日军的铁蹄便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顿时一片黯然。

在日军统治下,香港百业萧条。李云经挣的薪水越来越少,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拼命工作。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李云经染上肺病,终于在家庭最困难时病倒了。

李云经终于没能熬过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个动荡纷乱的世界。

正像一位著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逆境是锻造天才最好的熔炉,而李嘉诚正是从这所苦难的学校毕业而逐渐走向成功之路的。

“人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遗言。李嘉诚永不能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伴随他一生的风风雨雨,使他终生受益无穷。

但是与此同时,父亲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他给李嘉诚遗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

如此不幸的少年时代,莫非上天在有意地磨炼李嘉诚,以便成就这个当代的商业英雄吗?

如果对照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说法,那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少年时候的痛苦经历,李嘉诚的未来很可能只是极平凡的一生。李嘉诚并没有去刻意的寻找艰难,而现实生活却留给他艰难。逆境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它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以十倍百倍的心力投入工作,并创造出惊人的业绩。这在李嘉诚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证。

李嘉诚箴言: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3.命运本非天定,成事自在人为

从李嘉诚的成就看,他既然并非天生幸运儿,那么一定从祖上继承了极佳的商业基因,是个商业天才了?

答案恰恰相反。

李嘉诚的祖上非但不曾出过高官富商,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书香世家。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第10世。

李氏家风,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李嘉诚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李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家门之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深得四乡村人崇敬。

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未仕进,闲居村野。20世纪初,正值中国饱受列强欺辱、西学渐进的时代。饱读四书五经的李晓帆,毅然送儿子李云章、李云梯东渡扶桑留学,一个学商科,一个念师范,学成回国后,在潮州、汕头从事教育工作。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走的也是治学执教之路。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孜孜不倦,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13年(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1917年毕业时成绩列全校第一名。时值家境衰微,无资供他升读大学,李云经受莲阳懋德学校之诚聘,开始了执教生涯。

数年之后,李云经弃教从商,远渡重洋,在爪哇国三宝垄一间潮商开办的裕合公司做店员。不久因时局动荡,李云经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恒安银庄任司库与出纳。不久,又因时局动荡,银庄倒闭。

李云经经商失败,只好重返教坛,在隆都后沟学校做教书匠,直至潮州沦陷,举家辗转香港。仿佛他天生是个教书匠,重执教鞭后,因教学有方而声誉日隆,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时逾半个多世纪,人们很难考证李云经弃教从商的真实动机。不少著作认为:李云经是因家境贫寒,时局所迫,因为他仿佛天生就缺乏经商的头脑。不过他的经商也有环境因素。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潮汕地区现时拥有人口1000万左右;而定居海外各国的潮汕人约六七百万,如加上移居港澳台的潮汕人,人数在1000万以上。

潮汕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汕人大批移居海外,始于明清。潮汕海外贸易发达,“商人重利轻别离”,“安土重迁”意识淡薄。潮汕人的迁徙,不可仅仅归结为贫穷。积极开拓,是潮汕文化的独特景观。潮汕人的迁徒,还不同于山东人闯关东、宁波人闯上海,他们的足迹仍在国内,而潮汕人放眼海外。

潮汕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始于19世纪中叶。1861年汕头开埠,每年输出的契约华工达数万。据广东海关史统计,1876~1898年,从汕头经香港或直达东南亚的华人有150万,其中绝大部分为潮汕人。国内有不少反映华工血泪史的影视文学作品,契约华工远离家园,是“受欺骗、被胁迫甚至遭绑架”。这是真实的历史,但不是历史的全部。大部分劳工是出于自愿的,他们心怀憧憬,前赴后继,蔚然成风。潮汕人极富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潮汕人移居海外,劳工逐年递减,商人与年俱增。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渐渐停息。

李云经生活在这个大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的是传统家教,他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潮汕,处处流传着海外游子建业致富的传奇故事,即使失望多于希望,仍构成潮汕人涉海闯荡的原动力。

不管李云经动机如何,他是他们中的失败者;亦不管时局如何动荡,商场如何险恶,他还是回到原点——重执教鞭。李云经或许接受了太多的传统道德,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或许更热衷教育事业,视教育为强国利民之本。

我们从李氏家教,找不出丝毫经商敛财的基因,李嘉诚成为一代商界天骄当属异数,而造就这个异数的,是基于他多灾多难的少年经历,和他本人的志向、胆识、勇气和智慧。

李嘉诚箴言:

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由小到大,从弱到强。

4.反复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成功

对于一个有强大事业心的人而言,困难在他们眼里并不可怕。相反,更能鼓起他们的斗志。

1940年初,11岁的李嘉诚随家人为逃避日军的侵略,辗转迁徙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