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八字箴言
2361000000029

第29章 箴言八:“情”字篇——知恩图报与人为善(1)

先说一句联想总裁柳传志的话: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柳传志短短的十个字概括出了一个企业成功的内涵,既做事又做人,做人先于做事。当今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物欲横流,人心不蛊。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以孔孟之道教人做事、教人学习、教人做人。这些做事做人之道经几千年流传至今而不衰,说明其仍有生命力和实用价值。李嘉诚是儒商,深谙此理,他把人品注入商业经营,把利润回报社会,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1.处理好大家与小家的关系

把大家当成自己家的商人,是有道义之人。在华人财富巨人中,李嘉诚在这方面做得极为突出,他时时关心大家,资助大家,把自己对社会的关爱用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他在带头复苏香港经济方面,更是从大局考虑,值得称道。

李嘉诚1999年初在一个集团高层齐集的内部活动上,形容香港是“家乡根基所在”,将继续以香港为“重要投资基地,谨慎选择优质项目积极拓展”。

据了解,长实集团举行周年晚宴,李嘉诚向出席的员工致词,讲述集团的“长期方针”。整篇演讲辞,绝大部分都是谈到香港。

李嘉诚说,香港始终是长实的家乡及根基所在,去年集团在员工同心合力之下,在逆境中仍开展了多面投资项目,在稳健中不忘进取。

他向员工说,“如果大家想出一些对本集团、对香港都有利的业务,我会非常重视,并乐意详细研究。”

他又形容过去一年,是“多年来未见如此困难的一年”,在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下,大家受到不同程度之影响,相信香港仍要面对一段经济低迷及困难时间。

李嘉诚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香港人素来以灵活和适应能力强见称,但环顾世界各国,在过去10多年竞争能力不断加强。

以美国为例,早以价廉物美为竞争目标,大部分国民的工作表现和从前相比,无论勤奋程度、认真和研究精神,都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更以高新科技加强各项生产的增值能力。

他又说,香港虽然也在不断进步,但高昂的生产成本,影响本身的竞争能力。以建筑成本为例,香港是亚美两洲中最高的,甚至比日本还高出两成。此外如货柜码头业务,经营成本也较其他亚洲国家高。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东南亚国家由于货币贬值,竞争能力显著比香港增强,今后必须在产品增值方面加倍努力,才有突破的发展。

由此可见,李嘉诚发表搁置百亿港元投资的言论,不惜一石激起千层浪地引起政界与媒界的剧烈反应,目的还是在于改善香港的投资环境,增强香港的竞争能力。

香港《南华早报》1999年1月6日报道,随着香港富商李嘉诚批评香港不能再吸引投资者之后,中国政府也呼吁采取行动来加强香港的竞争力。

《南华早报》引述中央政治局一名委员的话说,中国总理已下令其智囊团成员就恢复香港竞争力的课题,拟出一项全面性的计划。朱总理要求香港恢复作为亚洲最重要的转口贸易港地位。

此外,中央政治局也委托香港新华分社建议应采取什么办法来复苏香港的经济。香港新华分社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将得到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的协助。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表示,香港政府将获得北京全力支持。

他对记者说:“我不愿对猜测性的报道做出置评,但我首先要表明的是,中央政府总是竭尽所能的协助我们复苏经济。”

他接着说,中国去年取得7.8%的经济增长率,给了香港很大协助。今年中国经济肯定将取得另一次稳健增长,这也将给予香港一定的帮助。

1999年5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香港知名人士、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先生。

江主席对李嘉诚先生多年来积极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热心捐助内地教育、慈善事业表示赞赏,并称赞他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希望他继续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多做贡献。

在江主席会见后,李嘉诚立即表示,虽然香港经济第一季度表现不佳,但相信未来会有改善。预期香港经济下半年将有良好表现。

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实践对香港经济的良好预测,他于1999年5月23日对传媒表示,近期港人在内地子女居港权的问题不会影响他对香港的投资信心,他说,只要有合理回报,香港永远是他投资的首选之地。

李嘉诚箴言:

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2.对别人永远怀有感激之情

众所周知,武侠小说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大多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大侠。李嘉诚是商海中的大侠,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岂不知这“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儒家古训。

李嘉诚小时候有一次终生难忘的“饭碗危机”。那时,他在茶楼跑堂时,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可以说天天处于疲乏之中。听茶客聊天,是李嘉诚排困解乏的最佳疗法。然而,有一天却发生了意外。

那天,一位茶客坐在桌旁,侃侃而谈,大谈生意经,那些生意场上的斗智斗力,尔虞我诈,令李嘉诚大开眼界。他觉得做生意很神奇也很刺激。李嘉诚一时听得入了迷,竟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及时给客人冲水。

这时,有一位伙计,看着李嘉诚如痴如醉的样子,而客人的杯子早空了,便大声叫他,李嘉诚这才回过神来,慌里慌张地拿起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由于动作匆忙,他一不小心把开水淋到茶客的裤腿上了。

这下可糟了!

李嘉诚吓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脸煞白,不知该如何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爷。若遇上蛮横的茶客,必会甩堂倌的耳光,而且会找老板闹个不休。

李嘉诚知道自己闯下大祸了,真不敢想像将会有什么样的厄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他早己听说,在自己进来之前,一个堂倌也犯了这样的过失,那个茶客是“三合会白纸扇”(黑社会师爷)。老板自然不敢得罪这位“大煞”,硬是逼着堂倌给这位大爷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李嘉诚已做好了受罚的准备。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要对李嘉诚责骂,想不到的是,只听见这位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一味为李嘉诚开脱,老板当然乐得顺水推舟,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连声道歉。

茶客坐了一会就走了,李嘉诚愣愣地回想着刚刚发生的事,依然心有余悸,双眼湿漉漉的,暗自庆幸遇上了好人。

事后,老板对李嘉诚道:“我晓得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裤腿上。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闪失,要赶快向客人赔情道歉,说不准就能大事化小了。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啊!”

回到家,李嘉诚把这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感叹不已,觉得儿子确实很幸运。她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李嘉诚对母亲的告诫谨记在心。他满心感激那位好心的茶客,也感激老板对自己的宽容。

其实,李嘉诚逃过这一劫,并非侥幸,也是他平日积善得善报的结果。由于他平时真诚待人,吃苦耐劳,顾客和老板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不愿为难他。如果是一个懒惰不负责任的伙计,客人早就看他不顺眼,老板早就对他心怀不满,那么,即使没事,饭碗也很危险,若是闹出点事来,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嘉诚是自己拯救了自己,是用自己一贯的诚实勤劳的作风度过了这一次险境。

但是,李嘉诚后来依然对那位好心的茶客念念不忘。他多年以后,曾对别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李嘉诚从小便从父母那里接受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教育,如“和为贵”、“和气生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但那是父母灌输给他的,他并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这一次“饭碗危机”才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有亲身体验,才会去贯彻执行。后来的李嘉诚始终信奉“以和为贵”、“积德行善”的做人准则,这也为他的事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李嘉诚曾在五金厂作过推销员,跳出五金厂后,仍十分感激五金厂老板的知遇之恩。尽管他也为该老板立了不少功,但他依然是心怀愧疚之情。

李嘉诚知恩图报,就像当年他离开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时一样,也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了自已的看法。

他认为:办企业重要的是审时度势。五金厂要取得发展,有两条路可选择。第一: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第二: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占领塑胶制品不能替代的空档。

但是,五金厂老板在李嘉诚走后,并没有听从李嘉诚的建议,仍然坚持生产铁桶。结果,不久后,危机果然降临,五金厂很快便奄奄一息,濒临倒闭了。

李嘉诚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当他获知此不幸后,马上专程赶往五金厂找到老板,他劝老板立即停止生产镀锌铁桶,而转为生产系列铁锁。

原来,李嘉诚一直在关注着五金厂的前途。一来他要证实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二来他深知五金厂对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心中总有一股歉疚之情,总想找机会报答。

因此,他经常抽空了解五金制品的市场行情。经过一番调查分析之后,他发现还没有哪一家五金厂专门生产铁锁,不存在其它行业的竞争。

李嘉诚坚信:生产铁锁稳保红火。

李嘉诚进一步指出,为了保证稳步领先,还应制定计划,开发系列铁锁。否则,只要一发现有利可图,其它五金厂就会跟风而上,竞争会很激烈。只有永远先人一步推出新产品,才能稳操胜券。

这一次,五金厂老板对李嘉诚言听计从,马上根据李嘉诚的建议组织人力开发系列铁锁。一年后,危机重重的五金厂果然焕发了勃勃生机,盈利丰厚。

这虽然与整个行业的变化形势有关,但李嘉诚的一番忠告可以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后来,五金厂老板再次见到李嘉诚后,欣喜地说:“阿诚,你在我厂里时,我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后生仔,你将来准会干出大事业!”

李嘉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激之心的人,他感恩的对象甚至包括他所雇佣的工人。

李嘉诚箴言:

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3.重情重义以德报德

李嘉诚念念不忘自己创业,拥有自己的一方商业天地。

终于,他又再一次辞别塑胶公司的老板。

老板在几年与李嘉诚的相处中,深深了解李嘉诚终究不是池中之物。老板也是个善人,他甚至觉得,李嘉诚在自己手下,实在是委屈了。

老板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辞工饯行。

李嘉诚十分感动,同时带着他内心的欠疚,坦诚地向老板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

他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向你保证,我绝不会把一个客户带走,绝不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虽然是在商言商,李嘉诚依然是重义轻利,一诺九鼎。

后来,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果然,有不少李嘉诚原来在塑胶公司发展的客户转向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且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那间塑胶公司的实力和对自己的深情厚义,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塑胶公司保持往来关系。

李嘉诚的真诚使这些客户感动,找到李嘉诚的大部分客户又继续与塑胶公司做生意。

20多年后,由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已经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挂帅救业。同时,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那间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从倒闭的边缘挽救回来。

已经年过花甲的塑胶公司老板噙着热泪说:“我没有看走眼阿诚的为人。”

李嘉诚的为人有口皆碑,这是生意兴隆的人际基础。

李嘉诚认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推销自己。

首先,李嘉诚十分注意自己的包装。他觉得,产品需要包装,而推销员就更应该包装。

推销员的包装,服装是其一,还包括言谈举止、行为修养。

李嘉诚对自己的高标准是要具有绅士风度。因此,李嘉诚虽然收入不高,家庭负担很重,而且他还有大抱负,要攒钱办大事,但是,李嘉诚十分重视自己的仪表修饰。他的服装既不新又非名牌,但相当整洁。

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简单而又包罗万象的衡量标准,就是给任何人都能产生好感。

其次,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另外,李嘉诚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他认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有道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待人的诚恳,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

有朋友的帮衬,李嘉诚在推销这一行,如鱼得水。

李嘉诚箴言:

当自己有更多财富时,骤然间想做一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有钱随时可以做得到,但等到你想用钱时才去想法子赚钱,是很困难的。

4.“是员工养活了公司”

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的老根据地。

他在地产与股市两行玩得顺风顺水后,人们都以为他早放弃了塑胶业。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准备开办广告公司,四处寻找办公地点,跑到长江大厦看楼时,发现李嘉诚竟然还在生产塑胶花,不禁暗暗惊讶,且大惑不解。

众所周知,这时的塑胶花早就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实业此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并没什么大的关系。

尽管如此,长江实业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对此,林燕妮思之再三,终于明白了李嘉诚的用心,“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为此,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仍得以被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林燕妮的看法很有道理,李嘉诚确实很念旧,对那些帮他打过天下的老员工们感恩不尽。

一次,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还背着老员工这个包袱。李嘉诚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那人赞叹道:“李先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在当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