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专卖高级服装的时装店,来了一位穿着华丽的客人,说要买一件貂皮马褂。店里伙计急忙帮客人介绍、挑选。客人选中了一件上好的貂马褂,先穿在身上试一试是否合适。穿上以后,左看右看,前看右看,看着看着竟走到柜台外而去了。店伙计以为客人要到明亮的地方看一看颜色是不是合适,也没加阻拦。不料客人突然兴步走出了店门。店伙计大惊,急忙跳出柜台往外面去追。谁知刚走到店门,正好碰到一个人拿一只大瓷瓶走过来。两人突然相撞,瓷瓶被伙计撞到地上摔得粉碎。拿瓷瓶的人便扯住伙计的衣服让他赔瓷瓶。两人扭在一起,正好挡住店门,别的伙计想出门也出不得。伙计只好向拿瓷瓶的人说了许多好话,让他在店里等一等,再商议赔偿的事。好容易安抚好了拿瓷瓶的人,等伙计跑出店去,再找那穿马褂的客人时,已毫无踪迹。
[评析]:二人配合作案,也是骗子混淆视听的手法。在这一骗局中,买貂马褂的人和拿瓷瓶的人,是事先串通、策划好了的。当伙计急于冲出门去追骗子时,拿瓷瓶的人故意走到门口,让伙计撞碎瓷瓶。而他也乘机扯住伙计,挡住了门口,使急于要追捕骗子的伙计一个也出不去。伙计因此失去追捕的机会,而事后明知这人和骗子是一伙,又没有对证,不能妄加罪名,还要赔他一个瓷瓶。
所以,做生意的人要防备骗子的联合作案,注意类似的骗局。
27.假公公骗珠帽
苏州通贵桥有一巨富之家的小孩,头上戴着一顶镶满珠翠的帽子,价值几百两银子。这天,保姆带着小孩在院子里玩。一个五十多岁的人穿戴整齐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好像是个经常来往的亲戚。
那人走到小孩跟前便逗小孩说:“叫声‘公公’。”
保姆也说:“阿官叫声‘公公’。”
那人又说:“不叫‘公公’,把帽儿拿走了。”说着便逗着孩子把帽子拿下来拿在自己手里。随即又说话:“再不叫‘公公’,就拿着帽子走了。”说着,便把珠帽揣进怀里,慢慢地下台阶向外面走去。一边走一边说:“真的把帽子拿走了呀!”说着便穿过院子走到大门口。又转过身来立在门口说:“不叫‘公公’拿帽子走了,不回来了。”
保姆也催小孩说:“阿官快叫声‘公公’,公公好还你的帽子。”
保姆也以为来人是小孩外祖父一辈的亲戚,不知“公公”竟是骗子。等了好长时间,不见“公公”回来,保姆出门去找时,已没了那人的踪影。
[评析]:利用人之常情行骗,是骗子常用的一种手法。一般长辈见了小孩,都要逗孩子玩。这个骗子正是巧妙地利用人的这种常情,假装一个“公公”,运用逗小孩的办法,骗取了一顶价格昂贵的帽子。
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骗局也不少。因为人们对这种事失于防范,也可以说是司空见惯。骗子正是利用的人这种心理行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处处防范,不可粗心大意。
28.舅舅送外甥看病
有一个外科医生临街开了一家诊所。一般病症在楼下诊断,凡是妇人或患有隐疾的病人,就请到楼上医治。
一天,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说他的外甥今年十四岁,下体长了疮,烂得很厉害,要带他来这里治疗。但是这孩子特别害羞,应该带他到楼上去治疗,医生便答应了。
此人从诊所出来,又到一家服装店,买了价值几百两银子的衣服。店里派一年纪幼小的伙计跟他去取钱。出了店门,他便对小伙计说:“你跟我到某处诊所,那里就有人领你去楼上给你银子。”
到了诊所,医生一见要给外甥看病的人领着外甥来了,便请他到楼上去,这人又问医生说:“是在楼上吗?”
医生回答说:“是!”
小伙计听二人说话,是说钱在楼上,便跟医生上了楼。
上到楼上,医生让小伙计脱下裤子。小伙计大吃一惊,问医生:“你不给我银子,让我脱下裤子干什么?”
医生说:“你不是下体生疮吗?”
小伙计说:“我哪里有这病?”
医生说:“刚才你舅让我为你治的呀!”
小伙计说:“你在哪里见过我舅?”
医生说:“刚才送你来的,不是你舅吗?”
小伙计惊诧莫名地说:“那是在我店里买衣服的客人。他让我跟他到这里,是来向你要银子的。怎么说是我舅?”
医生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急忙领小伙计下楼去追那人,早已杳然无踪了。
[评析];这是骗子移花接木骗术的一种,骗子巧妙地利用医生上楼治病的语音的相近,让小伙计明明白白地钻入边浑阵,自己却脱身而逃。医生虽无损失,却被骗子利用,也是受骗者。日常生活中像这种一手骗两家的骗术还会经常见到,务必十分小心。
29.贴膏药
有一家打造金银首饰的店铺,门里柜台上经常点一盏大灯,以备修理银器之用。店里一有客人便坐在柜台旁边打造饰物。
一天,有一个样子十分疲惫的人来到店内,哀求伙计说:“我身上长了一个疮,幸遇一善人给了我一贴膏药,说是贴上去立刻就好,就想借你的灯用一用,可以吗?”
店伙计便答应了。这人便拿膏药在灯上烤,慢慢地将膏药揭开。突然,这个人出其不意将膏药贴在店伙计的嘴上,然后收拾起贵重首饰拿起来跑掉了。
等到店伙计揭去嘴上膏药跑出去追赶时,贼已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评析]:贼人的伎俩真是千奇百怪,令人防不胜防,店伙计本是出于同情,让他用灯烤膏药,可他却乘人不备,大行其骗窃之术。可见防骗和防盗一样,一时一刻也不能松懈。
30.行贿借钱
从前,有个举子住在京城里等候选官。在京城住了很长时间才得到官职,可是钱已经花光了,连上任的路费也没有了,这可怎么办呢?举子无奈,便找了几个朋友商议去哪里借些银子,好尽快赴任。
过了几天,有人告诉举子说:“某太监那里愿意借给五百两。”
举子还嫌少,那人说:“凡是向人借贷的,照例先要给人家送一份厚礼。太监都喜欢人家奉承他,如果多给他送些礼,讨得他喜欢,就是多借钱,也不难。”
举子勉强凑了一百两银子去拜访太监。见太监家里门庭显赫,仆人随从都穿着绫罗绸缎,院子墙根堆着各种大堆的袋子,上面写着“御用”字。等了好久,才见太监出来,长得十分肥胖,身后有两个童子抵着他的背才能走路。太监接过举子的礼物后微笑着答应借给八百两银子,让举子明天来取。
举子出来后十分高兴,中介的那人又告诉他说:“明天你早些来,我在这里等你。”
第二天,举子早早来到太监家门前,昨天还很热闹的院子竟无一人。只见院子里堆了两堆煤土,是昨天的“米袋”倒出来的。问房屋的主人,回答说:“昨天有个太监来租了半天房子,不知道他的姓名,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举子回来再找中介人,也找不到了,这才知道受了骗。
[评析]:大都市里骗子之多,真是匪夷所思。外地人到了都市有钱就被骗去,借钱也会受骗。这个骗子看准了举子急于借钱,便故意让他先去送礼。而举子也书生气十足,既然送了礼,为什么不当场要银子?
总的说来,举子毕竟是书生,不知道人心险恶。试想,素不相识的人怎么可以轻易相信呢?
31.骗铜炉
正是隆科时节,一乡村某姓妇人让他五六岁的女孩在门外打谷场上看东西,又给孩子一个铜暖炉,让她暖脚。妇人则在厨房里做饭。
突然有一个人走过来,拿一块糖给了小女孩,便和小女孩说了几句话。后来这人又说:“我姓华,名叫白相,住在前村。我要借你的铜炉用一用。你娘要问,你就说是华白相拿去了就行了。”说罢,那人拿起铜炉便走了。
小女孩见拿走了铜炉,便大声呼叫:“铜炉被人拿走了。”
妇人在厨房问道:“真的吗?是谁拿走了呀?”
小女孩说:“华白相。”
吴地方言,“华白相”和“活白相”同音。话白相的意思如同说“玩笑话”。因此,妇人以为孩子说着玩的,也就没有当真。等做好了饭出来一看,铜炉真的没有了。再三追问孩子,才知道是骗子骗去了。
[评析]:利用谐音造成误会,是一种小骗术,然而应用比较广。平常人们互相开玩笑,也用过种小骗术。但是,要提防骗子用这种方法行骗,就要对有可能造成误会的谐音认真对待,切不可马虎大意。
32.假掷钱包骗财物
扬州人某甲,原在京城某部侍郎家里在当长随。辛亥革命后,皇帝退位,朝廷官员也就各奔东西。某甲也跟随老主人南下回原籍。
走到上海,住在一家旅馆里休息了两天。主人命某甲去大马路商业区购买一些洋货杂物,作为到家后馈赠亲友之用。甲到大马路买好了东西,回去时走到四马路西头跑马厅附近,当时天色已晚,街上电灯初明,还是眼乱时候。甲正走时,忽见一个穿着体面的人匆匆行走间,从怀里落下一束钞票。那人一点也未觉察,便走过去了。随后有一个像乞丐一样的人拾了起来。甲正羡慕乞丐交了好运,乞丐却突然对甲说:“我是个乞丐,得了这三百多元钞票,如果去钱庄兑换银洋,人家见我衣衫破烂,恐怕要起疑心,说不定还会把我抓到捕房里关押起来。请你替我去钱庄兑换成洋银子,你买的东西交给我看守,我在这里等候。等你拿回银洋,两人均分。这样对我对你都有好处,你说好不好?”
甲信以为真,便将买来的东西交给乞丐看守,而自己拿了钞票去钱庄兑银洋。不料到了钱庄,店伙计一看,钞票全是假的,就要警察把甲捕拘起来。甲只得把实情告诉了伙计,才幸免被拘。可是,等到他回到原来的地方,那乞丐和他买的东西都没了踪影。这才知中了骗子的圈套。自己一想回去没法向主人交代,便到黄浦江要跳江自尽,后来被人救起,才免了一死。
[评析]:这种骗术就叫“掷包骗”,多是两人配合,一个阔人故意丢钱(即掷包),一个穷人来拾钱。然后就像故事里说的那样,穷人瞄准一个携有财物的人,让他去换钱,乘机骗走他的财物。一般人所以受骗,都以为他有那么多钱在我手里,便不以财物为意。骗子的诀窍也在于假钞票一着。所以,走在路上,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理睬。
33.编谎言骗盘缠
南京人某甲,是一个老骗子手。
一次他有事去上海,正苦于钱不够花时,恰好遇到同乡某乙。某乙在上海一家杂货店管账,因为是同乡,一向熟识,见了某甲便问为何事到上海来的。
某甲说:“正为你家的事而来,这不,正要去找你,却在这里碰到你了。这马路上也不好说话。”
乙便请甲到店里,端茶招待。甲饮过茶,便附在乙的耳边小声说:“你出门一年多没有回家,你媳妇在家里却突然怀孕。你娘说这事有关体面,十分着急。知道我要来上海,便让我捎话给你,请你回去一趟,以掩外人耳目。
乙不等甲说完,便已怒不可遏。
甲极力劝慰,让乙不要着急,随后乘机说:“我明天还要去苏州一行,带的盘缠怕不够,想在你这里暂借银洋几十元,行吗?”乙正在极度气愤之时,来不及考虑钱的事,便拿出六十块银洋交给甲。送走了甲,便连夜收拾行装,乘沪宁火车回南京。乙到南京后,却不回家,等到半夜时,才去家门口徘徊,思是不捉到奸夫不肯罢休。这样等了三夜,旧一无所获。
有人告诉乙母,说你儿子已经回房几天了。乙母起初不相信,那人说曾亲眼见到她儿子在门外。乙母心里甚是困惑,等到天黑后,开门一着,儿子果然在门外徘徊。母亲把儿子拉回家,问他为何站在门口却不回家,又为什么这时候回家来了。乙便把甲的话告诉母亲,而且十分怨愤地抱怨母亲管教不严,出了如此丑事,教儿有何而目见人?
乙母听了大吃一惊,说根本没样的事,也从未见到过甲,更没有让甲捎过口信。
乙听了,才知被甲所骗。六十块银洋已经追不回来了,又几乎闹得全家不宁,真是气死人也。
[评析]:凡骗子都是一些心狠手辣全无人性的人。如某甲,为了骗钱,竟撒下弥天大谎,几乎闹得某乙全家不宁。这附带的后果,要比六十块钱还要值得多呀!
然而,对丁某甲来说,如果不用这种方法激怒某乙,而在某甲清醒的时候开口借钱。也许某乙会考虑得更多更周全一些,这钱就难以借到手了。
所以,要识破这样的骗局,就要冷静对待突如其来的问题,还要善于分析谎言。下万不要一激动便忘了其他。
34.函授骗局二则
〈一〉
民国年间,在上海法租界大马路的一个小胡同里,有个石库门。门柱上挂着一块黑底自字的大牌子——“人参种植法传习所”。
所里究竟干些什么,没有人知道。只见所里终日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后来突然改成了“人参种植函授学校”。改名之后,又在各大报登广告,广告上说:“科技界同仁见我国实业不振,乃筹集资金,亲往外洋,留学于美国某某大学,悉心研究,发明一种人参种植新方法。此法能在一星期内,由萌芽而成稞,而开花结果。人参为我国天然生长的高级补品,非富翁巨商不敢问津。用人工方法种植之人参,投资少,见效快,获得丰利几倍于冬菇。为振兴我国实业,不敢自私,现办函授,人人可学习种植。愿学者,每人交函授费大洋两元,即发讲义一册,人参种子每袋一元,应于报名时当场购买。第一期收学员数额有限,请速来某地……”。
广告诱引了许多梦想发财苦无门路的人,尤以各地农民居多。一时报名踊跃,不到一个月,收到学费二千多元,人参种子也出售一空。
又过了一个星期,各处函授生纷纷来信诘问,说我们按照教材上所说的方法播种,可长出来的不是人参。其物时如苜蓿,根似莱服,遍问老园艺师,没有人认得是什么东西。是否播种不符合要求,请来信指导。
这样的信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可谁也没有收到回信。有的人等不及了,使亲自找到原来函授学校所在的地方。谁知,学样的牌子已经没有了,大门也紧紧关闭。
〈二〉
有一天,上海各家大小报纸登出一幅广告,头号人字标题是:“国文免费函授学校”,标题下面列有章程数条:
第一条:学费不收分文。
第二条:所聘教师皆当代文豪。
第三条:诗、词、歌、赋、论说、传记、信札、公文、小说、游戏文等皆可分门传授。
第四条:每人只收报名费一元,讲义印刷费二元。
第五条:毕业考试后,列第一名者,学校出资送日本留学,第二名送人北京大学,其余列甲等者,由学校聘任为见习教师,月薪五十元。
广告登出后,报名求学者蜂拥而至。仅报名费一项便收了五千多元,而前来送钱的人仍络绎不绝。
学校几位教师日夜伏案赶学教材,都是抄袭十年前各报刊上登出的文章。东拼西凑勉强凑足几十篇印成一册一册的教材,每星期邮寄一册。一个月后教材寄完了,教师也不知哪里去了。
这时候,上海几个大文豪纷纷在报上登出声明,说某函授学校实系借名招摇,本人并未参与其事,也未收到过聘书。
这时,函授生们才知道上当。
[评析]:利用函授办学进行诈骗,在现代社会实在是屡见不鲜。诈骗者牢牢抓住人们的发财心理,尤其是有文化又生财无术的年轻农民,想进取又没有深造机会的知识青年,更是诈骗的对象。他们以优惠的条件,优存的利益,低廉的收费为诱饵,诱使成千上万的人上当受骗。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花一两元报名费,实在不算什么。而对于骗子来说,积少成多,往往骗得巨款。
假借名人行骗,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时髦现象。许多报纸,电视广告十分注重“名人效应”,而骗子也利用“名人效应”大行其骗。这就令人难分真假,更容易上当。即使是对真名人,也不应该盲目崇拜,对那些拉大旗作虎皮的骗子,更不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