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2370900000022

第22章 随心而行,随遇而安,一切皆随缘(2)

有一位很有名气的成功专家,一次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这只杯子太美了,学生们对它赞不绝口。而此时,专家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了地上,摔成碎片,这时许多学生连续地发出了惋惜声,为那只精美的杯子痛惜。专家看了看学生,说:“你们不必为这只打碎的杯子惋惜,不管怎样,我们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了。这就好似我们的人生,在生活中如果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不要为失去的而伤心和落泪。”

破碎的咖啡杯使我们懂得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为它而遗憾了!生活不可能重复过去的岁月,时光也不会倒流。光阴如箭,人生还有许多事情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来不及后悔。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重蹈覆辙,这才是做人的要旨所在,要知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苦苦纠缠没有任何意义,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最后也没有任何结果,聪明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不要让过去的事情来影响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沉湎于过去的人,会被过去的失败和痛苦所吞噬。不如过好当下的生活,切记从前所得到的教训。让过去的就过去,前方的路才会走好。

5从容是一种人生智慧

从容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学会从容,从容面对别人的非难和挑剔,从容面对生活的每一次起伏波折,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可以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处理。一种是寸步不让,据理力争;另一种是开怀一笑,从容面对。前者看似精明,后者实则大气。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小事生气的例子并不少见,细细想来,当然是以小失大,得不偿失的。我们不得不说,他们实在有点小心眼儿,太在意身边那些琐事了。其实,许多人的烦恼,并非由多么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来自对身边一些琐事的过分在意、计较,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较真”。

比如,在有些人那里,别人说的话,他们喜欢句句琢磨,对别人的过错更是加倍抱怨;对自己的得失喜欢耿耿于怀,对周围的一切都易于敏感,而且总是曲解和夸张外来信息。这种人其实是在用一种狭隘、幼稚的认知方式,为自己营造着可怕的心灵监狱,这是十足的自寻烦恼。他们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而且也使周围的人活得很无奈,他们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痛苦的人生。

要知道,人生中这种过于在意和计较的毛病一旦养成,天长日久,许多小烦恼就会铸成大烦恼。古代的智者们对此早已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两千多年前,雅典的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向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小事了!”法国作家莫鲁瓦更是深刻地指出:“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时光。”这话实在发人深思。过于在意琐事的毛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使生活失去光彩。显然,这是一种最愚蠢的选择。

从台湾归来的111岁老人陈椿有一句话说得极妙:“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既然活着,就要活好。”其实,有些事是否能引来麻烦和烦恼,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和处理它。所谓事在人为,结果就大相径庭。因此,美国的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提出了消除烦恼的“认知疗法”——通过改变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方式和反应方式来避免烦恼和疾病。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学会从容,换一种思维方式来面对眼前的一切。

从容就是别总拿什么都当回事,别去钻牛角尖,别太要面子,别事事“较真”、小心眼儿;别把那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别过于看重名与利的得失;别为一点小事而着急上火,动辄大喊大叫,以致因小失大,后悔莫及;别那么多疑敏感,总是曲解别人的意思;别夸大事实,制造假想敌;别把与你爱人说话的异性都打入“第三者”之列;也别像林黛玉那样见花落泪、听曲伤心、多愁善感,总是顾影自怜。要知道,人生有时真的需要一点大气。

从容也是在给自己设一道心理保护防线。不仅不去主动制造烦恼的信息来自我刺激,而且即使面对一些真正的负面信息、不愉快的事情,也要处之泰然,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做到“身稳如山岳,心静似止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从容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妙法,也是一种坚守目标、排除干扰的妙策。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假如处处纠缠琐事,被小事所累,我们一生必将一事无成。

从容也是一种豁达、大量与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宽广的胸怀和气度,是很容易告别琐屑与平庸的。而当你实现豁达与宽容,自然会产生轻松幽默,从而洋溢出一种性格的魅力。

从容最终体现的是一种修养,一种高贵的人格,一种人生大智慧。那些凡事都与人计较的人,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是以小聪明干大蠢事,占小便宜惹大烦恼;而不在意,乃是不争,无为之为,大智若愚,其乐无穷!

从容面对生活的人,是超越了自我的人,也是活得潇洒的人。因为避免了琐事的羁绊和缠绕,也就使自己获得了解放,自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任你驰骋。

人生应该有这样的境界:心胸如海,海纳百川,潮起潮落,自强不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面对世间一切荣辱得失、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这样,你就可以进入自由的境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碍你。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相信没有人愿意下地狱。

6当你学佛以后,你看什么都很顺

世间的事情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全在于自己以何种心态来看待。当你未学佛时,你看什么都不顺。学佛之后,你看什么都很顺。

佛是普度众生的。那么佛究竟如何度众生呢?佛没有别的办法,只是启发他觉悟。其实佛并不能度众生,而是众生自己度自己,众生听了佛的话,老实照办了,就能得度。所以归根结底,学佛之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其自身的修养。

有一次,佛陀问弟子说:“没有经过锻炼修养的人,会遭遇到快乐或痛苦的感受,经过锤炼修养的人,也同样会遇到这些感受,有修养和没有修养的人,遭受这些感受之后的差别在哪里呢?”

弟子们就向佛陀说:“但愿佛陀能够给我们正确的启示。”

佛陀告诉弟子说:“没有经过锻炼修养的人,遇到痛苦的感受,就好像中了第一支箭,中箭以后,他心里就执著这一支箭,愈来愈迷惑,愈来愈恐怖,就好像中了第一支箭之后,又中了第二支箭,他的感觉就会愈来愈痛苦。但是受过佛理教化的人,如果遇到痛苦的事情,他会平静地观察痛苦,并且尽可能地去消除它。他中了第一支箭之后,不会再中第二支箭,甚至可以把第一支箭拔出来。”佛陀教导我们,不受第二支箭的折磨。

佛的这番话告诉我们,自己总是习惯于将目光狭隘地盯在缺陷上,总让那些遗憾困扰着我们,其实美好的东西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擦亮心灵的眼睛,就会发现其实幸福一直都在拥抱着我们。快乐,离我们并不遥远。

有一个年轻的吉他歌手,在一次出外游玩时遇上车祸,双目失明,人们都为他惋惜。手术后他把自己锁在房子里,不久他便离开了这座小镇,人们都说:“这可怜的人,他受不了这个刺激啊!”

两年后,当这个年轻人再次出现在小镇并和大家热情地打招呼时,人们都吓了一跳:这小伙子的眼睛好了?人们望着他的眼睛,看到的还是一双浑浊呆滞的眼睛。年轻人好像感觉到了大家的诧异,他笑着说:“老朋友们,你们那可爱的声音我可是不会忘的。”

“噢,欢迎你回来,年轻人,回去好好歇一歇吧!”

人们担忧地看着他。

年轻人并没有去休息,第二天就在镇上找了间屋子,开了家按摩店,人们觉得该为这个可怜的年轻人做点什么,便纷纷光顾他的小店,一天,两天……渐渐地人们发现自己不是为了帮助这个年轻人,而是被他精湛的技艺吸引去了,跟他在一起很快乐。

“你真伟大!”一天,一个顾客忍不住对他说。

年轻人会意地笑了:“有段时间我也曾经抱怨过,后来一位老人对我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所有人都是有缺陷的。我的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我的芳香。既然这是上帝对我的钟爱,我为什么还要自暴自弃呢?”

获得快乐的秘诀就是不断寻找和制造快乐,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在苦难和磨砺面前,只有敢于承受挫折并乐观面对的人,才能真正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美好。

快乐是一种内在心境,一种自我的感受,一种生活的体会,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相同的际遇,折射在不同人的心上,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的可以反映出痛苦,有的可以折射出快乐。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地活着呢?

世间许多事情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待它。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学会如何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如何避免自寻烦恼是极其重要的。事物本身并没有影响你,对事物的看法才最终影响你。

当你觉得不快乐的时候,不妨问问你自己的心,换一个角度看,是否就能快乐呢!

生活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只要你学会选择,别让世俗的尘埃遮住了明澈的双眼,别让太多的功利给心灵套上沉重的枷锁,你就会发现快乐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几乎触手可及。学佛以后,看什么都很顺。

7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修行

人世之中,往往有许多的变迁,或许昨日还是阴雨绵绵,今天却已经是万里晴空。不论外在的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心灵的宁静。

某个美术学院举办了一次特别的书画比赛,看谁画得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的意象。很多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送去参赛,有的画了黄昏的森林,有的画了宁静的河流,小孩在沙地上玩耍,彩虹高挂天空,沾了几滴露水的玫瑰花瓣。

院长仔细地看过每件作品后,最终,目光集中在其中的两件作品上。

第一件作品画了一池清幽的湖水,周遭的高山和蓝天倒映在湖面上,天空点缀了几抹白云,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湖的左边角落有座小屋,打开一扇窗户,烟囱的上方有袅袅升起的炊烟,表示有人在准备晚餐。

第二幅画画了几座山,画面上有阴暗嶙峋的山形,尖锐孤傲的山峰。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撕破乌云,降下了冰雹和暴雨。

这幅画的风格与其他作品迥然不同,不过如果仔细一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风狂雨暴,小燕子还是趴在窝里。

院长最后公布,将首奖颁发给第二幅画,他的解释是:“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在全无噪声、全无问题的地方才找得到。宁静祥和的感觉,能让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心中一片清澄。宁静的真谛就只有这么一个。”

我想,院长的这番话会让许多的人产生共鸣。的确,宁静并不只是处在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中才能够拥有的。宁静有时候是一种心态,一种完全属于自我的情怀,它不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条件才拥有的氛围,也并非让我们远离尘世,隐居乡野,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一个人想要寻找快乐,就应该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回归会让你明白,快乐来自你的内心,而不是源于外在世界的影响,宁静也是美满家庭的组成要素,家庭中真正的宁静,是建立在家庭成员的沟通之上的。

佛陀说,“心行平等难”,要每个人看到外面的境界时,心念都完全平等,这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譬如昨天的天气与今天的天气,明明是不一样,若硬要说一样,的确很难。外面明明有嘤嘤鸟鸣的声音,若要说成寂静无声,这也是难呀!其实,外面的世界变化的时候,我们的心自然地就会随境而转动,这是很正常的。冷、热、风、雨,随着外境的转变,我们的身心也都会分别起作用,但是佛陀说,要没有“分别心”。

我们对世间万象总会生起分别的执著,对现前的事物产生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等种种的差别观感,这种取舍的心却正是障碍佛道修行的妄想情执,佛陀把我们的这种心称为“分别心”。

“分别心”的反面就是平常心,平常心不是没有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的感觉,而是以心为主体,不被这些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的感觉所左右所牵绊。

有一个年轻人刚结婚时,逢人便说,有了家庭生活多么美好、惬意。单身的时候,回家吃泡面度日,现在一回到家,大门一开,笑容可掬的太太提着拖鞋给他穿上,一进到屋子里,可爱的小狗围着他汪汪叫,餐桌上菜香四溢,让他觉得人生非常美好,拥有家庭非常幸福。

一年后,他逢人便诉苦,述说有了家庭的烦恼。因为现在一回到家,太太不再拿拖鞋给他穿了,她也有工作忙碌着,换成小狗衔拖鞋给他,他的太太整天在他耳旁唠叨,要求他分担家事,要求他储蓄,要求他要懂得投资之道,要求他准时回家……一年后,浪漫的烛光晚餐不见了,温柔可人的太太变成管家婆,结婚这么不自由,简直像牢狱一般。

心情苦闷的年轻人,跑到寺庙向一位禅师诉苦。禅师听完年轻人的话,告诉他:“你大可不必再苦恼,你仍然可以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为什么呢?你的拖鞋一样有善解人意的小狗给你衔来,太太对你要求的声音,就当做小狗可爱的汪汪叫,或是一首又一首的幸福乐曲,你的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美满幸福。”

世界怎么改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世界,不要让自己陷入外境的迷惑中,徒增烦恼。我们常因外境心生分别,听到一句好话便觉得上了天堂,听到一句批评便觉得茶饭无味、寝食难安。

一个人只有去掉了分别心,才能轻松、忘我、自在,才能获得身心愉悦,获得快乐。只有没有分别心的人,才能与他人更好地相处,才能感受到对方的心在自己的心中起伏波动,对方的话语清晰地在自己的心海中自由流走。因为无分别心,自己快乐,别人也感染快乐,彼此的日子都欢喜自在。

外在的环境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内在的心境。仿佛满树花开,两样心情,有人珍惜好花飘零,有人却喜果实将熟。当你去掉别心,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所发生的一切时,你会发现,晴天是一种美,雨天也一样是一种美。

8生活是自己的事情,不用去管别人

一个人是否过得充实、快乐,是由他自己决定的,与他人无关,更不要受到他人的左右。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事情,不用去在意别人的说法和眼光。

四祖道信禅师还未悟道时,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

道信虔诚地请求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了,希望你指引给我一条解脱的道路。”

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是谁在捆绑着你?”

道信想了想,如实回答道:“没有人捆绑着我。”

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经解脱了,你何必还要寻求解脱呢?”

后来,四祖道信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将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