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2370900000008

第8章 做人忍得耐得,进退自如无是非(1)

为人处世是人生一大学问。佛说:“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所谓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做人老实是好事,但过于呆板则会处处碰壁。圆滑做人,适时进退,变通行事,则会让你的人生游刃有余无是非。

1沉默是对毁谤最好的答复

人在面对诽谤,被人冤枉时,如果费尽心机去解释,往往越描越黑,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越弄越糟。这个时候选择沉默,忍耐一下,日后真相大白时,毁谤自会烟消云散。沉默是金。

日本的白隐禅师,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向来得到大家的尊敬。

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的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这对夫妇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夫妇俩向来以女儿为荣。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有一天这对夫妇突然发现女儿的肚子一天天地大了起来。

出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这对夫妇又惊又怒!夫妇俩对女儿爱恨交加,发誓要惩罚那个惹事的家伙。在父母的逼问下,女儿起初不肯招认那个人是谁,最后才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个字。

夫妇俩万分恼怒,气冲冲地去找白隐理论。听清事情的原委以后,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就被怒气冲冲的夫妇俩抱给了白隐禅师。此时的禅师,早已经名誉扫地,但他自己却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

禅师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和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一晃一年过去了,那位未婚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摊牌:孩子的生父是在市场里做工的一名青年。

随后,三人来到白隐禅师那里,不住地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说要将孩子带回去自己抚养。

白隐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乘机教训他们。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禅师轻声说道:“是这样吗?”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禅师用他的沉默忍受了莫须有的诬蔑和诽谤,他没有刻意地为自己辩解,只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方式去做事,这种博大胸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类似的故事在佛教中还有一些,比如松云禅师,他出家学禅后,仍然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于是就自己建了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

松云每天除了参禅打坐之外,还帮人抄写佛经,借此赚些生活费用。

母亲不能像儿子一样只吃素,松云就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的人不知内情,总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轻蔑地说:“你们看这个和尚!其实是个酒肉之徒!”

松云没有解释,因为他不介意别人的闲言闲语。

一天,有位美丽的女信徒在路上遇到松云禅师,看到他仪表庄严,可以信赖,于是请他到家中说法。禅师毫不推辞地答应了,因为他认为说法是好事,任何人都不能拒绝。

很快,这件事情就被好事的人们传开了,而且越传越变样,最后竟然有人说,亲眼见到松云去妓院嫖娼。

周围的人再也不能够容忍他,有一天,松云出外说法回家,发现自己的禅舍被捣毁,他知道这是乡邻在赶他离开。松云不得已,只好把母亲寄养在俗家的亲戚那里,自己出外云游参禅。

好几年以后,松云听说母亲病危,急忙赶回家乡,但是母亲已经先他一步而去世。

这一年母亲六十八岁,松云三十岁。

转眼间,松云禅师已经五十六岁了。有一天,他预知自己的大限已到,于是首先召集弟子辞别。然后在母亲遗像面前亲自上了一炷香,写下一首偈语:

“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晴,一轮月圆。”

写完,禅师坐在禅床上,安详地去世了。

面对人们的误解,能够不争辩,宠辱不惊,坦然处之,这样的人其实是最值得尊敬的。

白隐禅师和松云禅师都是佛门中人,他们的修行是佛门弟子的高洁品行,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令人感动的沉默故事。

一天,一个留着长辫子的姑娘刚挤上公共汽车,就觉得自己的辫子被后边的人拽住了,她使劲拉了拉,拉不动,感觉还被后边的人拽着,于是猛地转身,给了后边那人一记耳光。

天!那居然是个穿着军装的小战士!但小战士保持了沉默,只是红着脸笑笑,于是姑娘更气,骂了句“流氓”,挥手又给了小战士一记耳光,小战士仍然保持了沉默,只是红着脸指了指车门。

原来,姑娘的长辫子是被车门夹住了。姑娘的脸突然间红了,一时语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小战士只是看了看她,微微地点点头,表示谅解。而且,仿佛是为了不让姑娘难堪,车刚在下一站停下来,小战士就小心翼翼地挤下车,走了。看着小战士离去的身影,姑娘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沉默是金,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然而这句话里却包含着无限的哲理。面对生命的挫折,沉默使我们变得坚强;面对他人的误解,沉默使我们学会了宽容;面对别人的秘密,沉默使我们得到了尊敬。生活中,我们的沉默能解决很多问题,尤其是面对他人的误解,沉默是最绅士且最有力的武器。其实,沉默是一种伟大的忍耐。

2对人恭敬,也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佛说:“你想获得什么,就要施舍什么。”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因为以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人,也必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敬。

一个叫觉缘的小和尚跟一位知名画家学画画,他几乎每次去师父家,总能遇上有青年画家登门求教,师父也总是很耐心地给其看画指点,常常一耽搁就是大半天。对于有潜力的青年爱好者,他还非常热心地反复示范,消耗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觉缘知道师父的时间很宝贵,而提携后辈完全是尽义务的,就忍不住问他:“您何必这样呢?你随便画一幅画就是几千几万块钱,您的时间应该用来多画些画,何必都把精力浪费在这些人身上呢?”

师父愣了愣,然后笑着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四十年前,有一个青年拿着自己的画作,千里迢迢来到京城,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就说自己有事,下了逐客令。那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老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看我这个无名小卒,把我看得很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在山下往上看您,您也同样很渺小!’说完之后,转身而去。因为这件事,这青年后来发愤学艺,总算有了一点小名气。但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并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的形象是否高大,并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修养。当年的那个年轻人,就是我。”

那天,那位画家特意为觉缘画了一幅画。那幅画是一座山峰,山顶有一个人往下看,山下有一个人往上看,两个人是一样大小的。

佛家说:“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一个人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否高大,并不在于他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而在于他如何为人处世,在于他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襟。

很多年以前,曾经有一个十分繁荣的地区,然而自从新的统治者继承王位,掌管大权之后,它便日渐衰落。新任统治者对此十分震惊,大惑不解。于是,他起程前去名山寺庙寻访智慧禅师。

这位新统治者到达寺庙,看到禅师静静地端坐在小石凳上,眺望着毗邻的山谷。他向禅师述说了自己的处境后,屏住呼吸,等待着他的教诲。然而,令他失望的是,禅师一言未发,而是面露微笑,示意他随其下山。

两个人默默地来到一条又宽又长、一望无际的大河岸边,禅师面对河水冥思片刻,便在岸边架起一个柴堆。柴堆被点燃,火苗越来越大。禅师让统治者一起坐在火堆旁,就这样,他们一直看着熊熊的火焰划破了夜空。

随着黎明的到来,火焰渐渐地暗淡下来。这时,禅师指着大河第一次开口说:“现在,你应该明白你无法和前任统治者一样维持管辖地区繁荣的原因了吧?”新统治者面带困惑和羞愧,并没明白禅师的用意:“请原谅我的无知,我还无法理解您赐予的智慧。”

禅师又说:“请回想一下,昨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火焰,它是那么的强大和威武,它自高自大地向上跳跃和呼叫着,它无视一切强壮的树木和野兽,它似乎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横挡在前面的一切障碍。相反,再想一下这条大河,它起源于远山的溪流,时快时慢,但总是向下流淌着,选择低洼处作为前进的路线,心甘情愿地渗进大地每一道裂痕,浸入大地每一块凹陷,因此谦恭是它的天性。当我们倾听河水时,几乎无所闻;而当我们触摸河水时,则几乎无所觉,因为,善良、温和是它的秉性。而说到底,一时熊熊的烈火遗留下什么?仅是一把灰烬!因为火太强大了,所以,不仅没有摧毁横挡在面前的一切障碍,而且最终消耗掉自身,成为自身力量的牺牲品。平静无声的河水则恰恰相反,也正鉴于此,它才总是永远不停地流淌着,越来越宽,越来越深,一旦到达浩瀚的大海,它将获得永恒的生命,产生前所未有的威力。”

禅师继续说:“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水而不是火。因为水能够战胜一切障碍,拥有美好的生命。因此,不是强大、有权威的统治者,而是谦恭、具有内在力量的统治者,才能够获得民心,使其国家和地区繁荣昌盛。想想看,你属于哪一类统治者?也许你所寻求的答案就在于此。”

不自以为是,能够帮助你看到自己的差距,可以使你冷静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可以使你谦虚恭敬,谨慎从事。对人尊敬源于你的永不自满,不断进取。

任何时候,都要恭敬地对待别人。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权取胜,不要因自己站得高就蔑视比你低的人,只有你尊敬了别人,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应有的尊重。对人尊敬,就是庄严你自己。

3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有听到过是非

福报不够的人,常常会听到是非,因为他心里有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没有听到过是非,因为他心中没有是非。

济公活佛到处云游。有一天看到两个猎人好像为了一件事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济公便询问他们在争论什么,原来为了一道算术题。矮个儿说三八等于二十四,高个儿坚持说三八等于二十三,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以至于几乎动起手来。

最后,他俩便打赌请一个智者做裁判,谁的答案正确,对方就将一天的猎物给胜者。

这时,济公来到他们的跟前。二人请济公活佛裁定。

济公竟然叫认为三八等于二十四的矮个儿将猎物交给说三八等于二十三的高个儿猎人。高个儿拿着猎物走了。这种裁判矮个儿当然不服。

矮个儿气愤地对济公说:“三八二十四,这是连小孩子都不争论的真理,你是活佛,却认为三八等于二十三,看样子也是徒有虚名啊!”

济公笑道:“你说的没错,三八等于二十四是小孩子都懂的真理,你坚持真理就行了,干吗还要与一个根本就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讨论这种不用讨论也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呢?”

矮个儿猎人似有所悟,济公拍拍他的肩膀,说道:“那个人虽然得到了你的猎物,但他却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是失去了猎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矮个儿猎人听了济公的话,点了点头。

即使别人错了,也没有必要太过较真,因为有些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心中装着争论是非的念头,必然会耗损自己的心力。有修养的人是不会争论这些是非的,因为任何争论都没有赢的一方。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非常地苦恼,因为师兄师弟们总是在说他的闲话。无处不在的闲话让他无所适从。

念经的时候,他的心却不在经上,而是在那些闲话上。

于是,他便跑去向师父告状:“师父,他们老说我的闲话。”

师父双目微闭,轻轻说了一句:“是你自己老说闲话。”

“师父,他们瞎操闲心。”小和尚不服气地说。

“不是他们瞎操闲心,是你自己瞎操闲心。”

“他们多管闲事。”

“不是他们多管闲事,是你自己多管闲事。”

“师父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操闲心、说闲话、管闲事,那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做去,与你何干?你不好好念经,老想着他们操闲心,不是你在操闲心吗?老说他们说闲话,不是你在说闲话吗?老管他们说闲话的事,不也是你在管闲事吗?……”

话未说完,小和尚茅塞顿开。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虽然处处可见,不过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懂得处理是非,自然不会受其干扰。星云大师曾经给了我们处理是非的四点建议:第一,不说是非。再多的谣言、是非,只要我不说,它们会自然消失;第二,不传是非。俗语说:“谣言止于智者。”不但要做到自己不说是非,而且面对是非,要做到不传播是非,以免是非渲染、扩大;第三,不理是非。对于世间的是是非非,你越理它,它就越乱。所以处理是非的另一个办法是,不理是非;第四,不听是非。再多的是非,我都“非礼勿听”,因为是非、谣言是极可怕的。星云大师曾举了一个例子,对日抗战期间,有一天,空袭警报声大作,有个人说:“一架飞机来袭了!”随后有人问:“多少飞机啊?”他回答:“是一架飞机!”问的人没听清楚,就立刻转告别人:“十一架飞机!”有人再问多少架飞机,他说:“就十一架飞机!”结果谣传到最后成为“九十一架飞机”,可见以讹传讹,多人传播的可怕。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非之言不仅仅会在朋友之间造成猜疑、误会,影响团结,有时候还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我们要“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多修炼自己的品行,少听是非、传是非,更不可无事搬弄是非。

4鼓励成就人,批评扼杀人

有的时候,一句批评的话会毁灭一个人,而一句鼓励和表扬的话能成就一个人。很多时候,鼓励比批评更有效。

卡耐基年少的时候是一个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了家门。当时他们是居住在弗吉尼亚州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较富裕的家庭。他父亲一边向他的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是出人意料,让你防不胜防。”然而让卡耐基感到意外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温和地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只是还没有找到释放热情的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凭着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为在继母到来之前从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给过他鼓励。

对于在关键的成长期的孩子,简单武断的否定会在无形之中扼杀其与生俱来的天分;而适当又及时的鼓励赞扬则是引导其走向正确方向的一剂良药,是他们前进的一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