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家的故事
2372400000024

第24章 茅以升

少年壮志

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从遥远的青藏高原雪山脚下流出,到达江苏省镇江市,已走过了万里征程,从涓涓细流,变成了大浪排空、水天相连的巨川大河了。1896年1月9日,在这江边重镇镇江市的一个读书世家,诞生了一个男孩。欣喜中,祖父茅谦给孩子取名“以升”,这是为了寄托他在那动乱年代向往“国家升平”的美好愿望。有谁能够想到,就是这个男孩,竟是60年后,在万里长江之上飞架第一桥的主要设计者之一。茅以升诞生的这年10月,全家迁往南京。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幼年、少年时代。

茅以升自幼聪慧好学,凡事喜欢刨根问底,具有极大的好奇心。他常常一人独坐院中观察蚂蚁搬家,常常遥望天空静静思索: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大自然的奥秘,总是搅得他心神不宁,驱使他去寻找答案。茅以升的这种好奇心,陪伴了他一生,成为无休止探求大自然奥秘的动力。

7岁那年的元宵节,他和大人一起上街看花灯。好漂亮的花灯啊!五光十色,挂满了大街两旁。他笑着,走着,看着,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忽然,他两眼直直盯住一盏灯,再也不走了。这是一盏走马灯,透过灯内的烛光,他看见画在灯笼四壁上的人呀、马呀不停地旋转着。“太奇怪了!为什么别的灯不转,这个灯却自个儿转个不停呢?”他百思不解,定要买一个瞧瞧。爸爸满足了他。他拿着灯看啊想啊,还做了个比较:放两个蜡烛,比放一个转得更快,吹灭蜡烛,灯也就不转了。他终于初步搞清了点燃的蜡烛和走马灯旋转的关系。

茅以升第一次对桥梁发生兴趣是在他八九岁那年的端午节。几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江苏南京秦淮河上总是热闹非凡,全城的市民都会聚集在那观看赛龙舟比赛。这年端午节,茅以升和几个朋友再次相邀去秦淮河观看赛龙舟比赛。但是,就在端午节这一天到来之时,茅以升却因为太过贪吃母亲做好的粽子,结果肚子突然疼痛难忍,额头直冒汗,甚至浑身颤抖起来。母亲迅速请来了医生对以升进行检查。

医生仔细检查了以升的身体状况,告诉母亲是因为吃多了,同时又受了些风寒,在家休息几天就能好,并没什么大碍。医生走了之后,母亲对茅以升说:“今天晚上你要乖乖在家,不能出去看赛龙舟。”

茅以升听了母亲的话万分失望,但是又不能不听母亲的话,只好乖乖地喝了点粥就躺下休息了。而和他约好的同学们则早已在来到秦淮河准备观看龙舟比赛,但是始终不见茅以升的影子。

可是,没多大工夫,茅以升的这几个同学来到茅以升的家门外喊他的名字。以升的母亲把他们请进了屋里,刚想要解释以升没有陪他们一起去看赛龙舟的原因时,发现这几个孩子的脸色十分严肃,便问是怎么回事。

几个孩子平复了心情,告诉以升的母亲秦淮河出事了。因为前来观看赛龙舟的人实在太多了,大家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点,都站在文德桥上。但是,文德桥哪里经得起这么多人的重量,最后,不堪重负的文德桥倒塌了,很多人都掉进了水里,还有好多人被淹死,龙舟比赛也被取消了……茅以升在房间里听见了同学们和正母亲说话,连忙从床上爬起来,披上衣服就跑出来询问情况。其中一个同学对他说:“幸亏你今天没有去看赛龙舟,你不知道文德桥塌了!”

“桥怎么会塌了呢?”茅以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另一个同学说:“桥上的人太多了,桥又不结实,人群一挤就把桥的栏杆挤断了,桥面的几块横板也都垮了,很多人就掉进水里去了……”

“有没有我们的同学掉下去?”

“建虎和明阳也掉下去了,庆幸被人救上来了。但是,其他班级的同学就有淹死的。”

同学的话深深触动了茅以升幼小的心灵,不等病全好就和同学们去看倒塌的文德桥。面对如此破碎不堪的桥,茅以升的内心难受极了。他不停地在心中暗下决心:我长大了,一定要造一个更结实、永远不垮的桥!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茅以升7岁入小学,10岁即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当时在全国知名的“江南商业学堂”。学校开的课程,对一个10岁的孩子,是很深很难的,但是凭着奋斗的精神,茅以升却成为学校的佼佼者:数学、物理是他的“拿手好戏”,历史、地理也不在话下,同时他对古文、古诗、书法也有浓厚的兴趣,此外,茅以升的英文、法文进步极快,时间不长就可读外文书籍了。他特别喜欢做各种实验,把这当成最大的乐趣。他还经常把坏了的钟表、留声机打开看个究竟,并把它们修理好。在他看来,每做成一件事,就多知道了一个奥秘。

茅以升成长的年代,祖国正处于灾难深重之中。甲午海战(1894年),小国日本打败了泱泱大清帝国;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骑又踏遍了北京城。腐败的清王朝,成了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是中国人民的反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继义和团之后,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在全国各地发动武装起义。茅以升深受影响,幼小心灵已深深播下救国救民的种子,萌发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15岁那年,茅以升抱着“以詹天佑为榜样,为中国人争气,造一流大桥”的志向,考入当时有名的工科大学——唐山路矿学堂。入学仅3个月,伟大的辛亥革命爆发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茅以升在高兴激动之余,打算弃笔从戎当一名革命军人,但母亲劝阻了他。特别是孙中山到路矿学堂对师生的一次演讲,又使茅以升安下心来读书。孙中山先生说:“国民革命需要举行起义建立民众政权,也需要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同学们学习采矿、筑路、造桥,也是为了革命。”孙先生的话成为茅以升奋发学习的不竭动力源泉。那时,学校讲课,全用英语,没有正式课本,讲一节课,就要看10多本参考书,还要自己整理笔记。不少同学在困难面前毫无办法,而茅以升却有条不紊。5年时间,共整理出工整的笔记200余本,约900万字。摞起来,足以高过屋顶。这样多的字,就是每天抄4000个字,也要抄7年啊!

1916年,年仅20岁的茅以升以120分的最高成绩毕业,紧接着以考试第一名的资格,成为当年清华学堂(即今清华大学)招收的10名留美研究生之一。他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时,校方怀疑这个小个子中国青年,要他重新考试。令他们惊异的是他当场考核的结果,比最优秀的美国学生还好。使人更惊异的是仅仅一年,他就取得了硕士学位,以至校长发毕业证书时当场宣布:“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来读研究生的一律免试!”

紧接着,茅以升又投入了极度紧张的实习。在某桥梁公司,他先绘图,搞设计,后在工厂做工。金工、木工、油漆工,造桥的全部工种技艺,他都装在心里。仅两年时间,他不但完成了实习,还写出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成为加理基历史上第一位博士生。在美国这3年,茅以升以超人的奋斗精神,完成了常人需要六七年才能完成的学业。1920年1月5日,24岁的茅以升学成博士回国。

1933年3月,正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忽然接到担任浙赣铁路局长的老同学的一封信,信中说:“浙赣铁路已由杭州通至玉山,一两年后即可通至南昌……钱塘江一水,将浙省分成东西,铁路公路无法贯通……兴建钱塘江大桥,时机已成熟,拟将此重任,寄诸足下,务望即日来杭,面商一切……”

见到此信,茅以升兴奋得彻夜难眠!这是他回国后苦苦等了十几年的事啊!近代以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尚少有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大桥。外国人曾断言:中国人自己造不了现代化大桥。在历史上曾是世界造桥技术最发达的中国,怎不为此感到耻辱!茅以升想:洗刷耻辱打破偏见,在此一举!一座现代化大桥,一般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桥梁、桥墩、桥基。桥梁是桥最显眼的部分,人来车往均从桥梁上面通过。桥梁的设计建造关键,是要符合力学原理,能经受住火车、汽车等重物通过而不会断裂,跨度越大,要求越高;桥墩是用来支承桥梁的,它把来自桥梁的压力传给下面的桥基;桥基深深埋在河水下的泥沙之中,人们虽然看不见,但它却是建桥的关键。因此,桥基不能建在河底的泥沙上,必须穿透厚厚的泥沙,牢牢建在泥沙底部的岩石之上。如果从河底岩石算起,桥的高度,往往比我们实际所能看到的桥的高度要高得多。在钱塘江上建桥困难非常大。因为这里地处世界有名的钱塘江大潮所在地,再加上常遇台风,所以风浪特别大。另外江底泥沙层深达40多米。茅以升带领全体科技人员和工人,依靠科学技术和大家的智慧,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工程推向前进。江底泥沙太厚,必须穿过泥沙打30米深的桩,以达到把压力最终传到江底岩石上的目的。打桩谈何容易!劲小了不进,劲大了断桩。一天只打进3根,照这个速度,全桥1500个桩,就要打一年半!这绝不行。茅以升想出了“射水法”,用高压水猛冲打桩的地点,不长时间,就把泥沙层层剥离,形成一个深深的洞穴,再把桩子放进去打,工效一下提高10倍。当把在岸上做好的沉箱浮在水面拖向墩址时,遇到了更大的困难。江面风大浪高,沉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会儿被冲到上游,一会儿又被荡到下游,挣断了铁链,撞坏了码头。整整4个月,也没使一个沉箱就位。茅以升又带领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研究大风和海潮的规律,找出定位失败的原因。他们终于想出了在涨潮时浮运,落潮时就位,然后用10吨重的大混凝土锚代替3吨重的铁锚定位,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建桥总体施工组织中,茅以升创造了基础、桥墩、钢梁3大工程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方案,使工程进度大大加快。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钱塘江大桥终于在抗日战争的隆隆炮火中建成了!钱塘江大桥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超过了所有外国人在中国建成的大桥。

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5年,党和政府又把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重担压在他身上。这个在长江边上长大的专家,那时已是60岁的老人了。长江,无论从宽度、深度、水量还是流速上都远非钱塘江可比,建桥的难度也远远超过以往中国建的任何一座大桥。中国当时所有大河上都已建了大桥,唯独剩下这道“天堑”,还阻碍着南北的交通。在长江上建桥,最困难的仍然是水下基础工程。原来所有的方法,在这里都不能用,必须寻找新的方法。这个方法被充满智慧和创造精神的茅以升找到了。他提出用“大型管柱钻孔法建大桥基础”。这方法是“在每个桥墩墩址,用30多根直径1.5米的大型空心水泥管,穿过江底泥沙直触岩层,再从管内放入钻机,在岩石上钻孔,使管柱深深插入岩石;然后在管内注满钢筋混凝土,将管柱与岩石紧密联成一体;最后,把这30多根管柱联在一起,围成一个更大的圆柱体,这就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牢固基础,好像从江底岩石上长出一个擎天柱,把大桥稳稳托起。这一技术,获得了巨大成功。仅两年时间,万里长江第一桥正式通车!武汉大桥建造成功,标志着我国建桥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茅以升的两座丰碑,也是中国现代建桥史上的两个里程碑。茅以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多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这也印证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古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