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才能来自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具有独创性的人,在人际交往沟通中越发显得英姿矫健,游刃有余。
53.努力增加创意,扩大人际交往
美国着名的教育家何利思·曼恩有一次参观纽约市的一所公立高中时,走进一间高三的教室,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实心的小圆。他问学生:“这是什么?”90%以上的学生都说那是一个点,其他的学生则说是一个句号。
曼恩在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教室里又重复一次这个实验。结果出现了27种不同的答案,从“我爸爸的秃头”到“上帝的眼睛”都有。
小学三年级学生和高三学生的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答案就是,右脑充分发展所致。1981年罗杰·史派瑞因为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功能,而获得诺贝尔奖。我们的左脑司职逻辑、线性及分析性思考;而右脑则控制想像力、创造力及冲动性思考。左右两半球虽然各司其职,但运作却相辅相成。例如:当我们想到某人时,右脑的运作使我们想到他的脸,左脑则使我们联想到他的名字。
遗憾的是,我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鼓励的是左脑的活动(例如记诵一些已发生的事实,然后来填写试卷),较少鼓励右脑的活动(创意思想等)。结果是,我们左脑的发展胜过右脑的发展。
有创意的人已经找到让右脑脱离左脑控制的方法了。你是不是曾坐在桌前数小时苦思不得,却在洗澡或遛狗时灵光一现,想出解答?因为你的心智从逻辑思考的压力中解放,所以能从反应迅速、充满艺术气息的右脑接收到讯息。要想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答案,你必须:
(1)改变你的态度。要想创意思考,你首先必须彻底抛弃旧习,绝维持现状。事不分大小,从变换午餐的新花样到测试公司由来已久的问题解决方案,都可以有变化。换句话说,有创意的人接受风险。不冒一些风险、跌几次跤,不可能有所进步。
(2)错误的态度:
我们都是这么做的。
这个要花太多时间。
这个要花太多钱。
那个不属于我分内的工作。
我们向来不这么做。
你可能说得对,可是……保持现状就已经很不错了。
正确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这样做对吗?
专家怎么说?
(3)正确的态度:
我们试试这个方法,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得失如何?
我们一直没有时间好好想一想这项计划,但总是有时间纠正错误。
长远来看,我们会省多少钱?如果这里赔了,什么地方可以再赚回来?
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
如果我们试着去……结果如何?
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
你说得很对,而且……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善的?
比较好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这样行得通吗?这是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这件事可能非常有趣。
专家知道什么?
(4)创意思考。拿一张白纸出来,在中间写上你要思考的主题,圈起来,然后放轻松。把心里闪过的任何点子(不要刻意去想,让它自然产生),画到丛集图上,把每个点子圈起来,再把相关的圈圈连在一起。
记住:能否创意思考全在于你。不论你认为自己行或不行,都对。训练思维、激发灵感并不需要高深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看坏的艺术作品。如果你不知道好的艺术作品究竟好在哪儿,这些坏的艺术作品常常会给你提供一些线索。有人仿金圣叹之语气写读坏书之乐趣:“连日来所读之书,多有平庸之作,仔细翻过,所得无几。想人可写书,我也可写书;我若写书,切忌平庸如此。人生在世,应有高远之志,人可为者,我亦能为,惟期所为必有建树。于是信心百倍,神情跃如。不亦快哉!”看来坏的艺术作品的确能使我们的思路更开阔。
读些参考书。每天在睡觉前看看科普读物,是增加你的一般知识的有效方法。请记住:几乎所有真正有艺术创造力的人,都曾经努力扩大他们的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经常光顾工艺品商店。从日新月异的文具、五金百货等造型上你也许会突然获得灵感或得到某些启示。它的那些商品的巧妙布局常常会展现出许多你从未想过的作品题材。
找一篇你从未读过的短篇小说,读完第一段,然后试着自己接下去把小说写完。写完后,再返回来读原小说的其余部分。你会发现你的文学想像力比你预料的要大得多。
重新安排你的日常生活。把那些原来不相连的事物安排在一起--晚会上不常在一起的人们,午餐中不放在一起吃的食物,房间里的物品,以及每天发生的事情。通过这些变动,你往往会发现一些新的、有趣的组合。
抬头看看你每天经过的那些建筑物。对于那些我们认为非常熟识的建筑物,却很少有人能描述一下它们的第二层是什么样子。你可以沿着你通常去商店、学校或办公室的路线走一次,再反向走一次,沿途仔细观察整个建筑物,仔细体味内心的不同感受。
创造一门自己的课程。如果有一部莎士比亚的作品要上演,买一张电影票,在去看演出以前,仔细读一遍带注解的莎士比亚的剧本。同样,在去听一个音乐会以前,先把其他乐团演奏的这些曲子的录音听一遍。当你亲临音乐会时,把这个乐团的演奏与其他乐团的演奏加以比较,不是比较演奏技巧,而是想一想这位指挥或独唱家想通过音乐“说”出什么。不管是听歌剧还是听音乐录音,都应当事先读一下歌剧剧本或音乐说明,因为在演出过程中,如果你的精力集中在弄懂演出的内容上,那你是无法进行思考的。相反,你应当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体会音乐上。
少睡觉,多躺着思考。静静地躺着是非常养神的,在这些大脑平静的时刻,你的潜意识的创造性思维将会异常活跃。你可以漫不经心地看着某些使人安详的景物:白色的云彩,龙飞凤舞的书法,一道道帆布上的油彩,风格鲜明的东方地毯,绿色的植物,或金色的阳光。
认识一些比你大得多或小得多的人,并和他们不断地保持友谊。孩子和老人的那些宝贵的洞察力常常被我们忽略,而这种洞察力常常可以激起更大的艺术创造力。
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考虑。用望远镜或者放大镜重新观察和发现你周围的环境或事物,从一个高建筑物上观察你生活或工作的地方将特别有益。我们是谁?我们正在做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通常只有过于破碎和内向的认识。换一个角度看待它们,会使我们有一个更新和更广的认识。把诸如扩大、缩小、取代、重组、颠倒、合并等动词列一张表,设法把每一个动词都依次运用到你要解决的问题上,试试看是否行得通。另一种方法是把定语列成表格。比如拿螺丝起子来说,它可以有以下一些定语:圆的、钢杆的、木柄的、楔形刀头的以及用手旋转操作的。要设计一把更好的螺丝起子,你分别集中考虑这些定语,问问自己是否可以把圆形的起子钢杆做成六角形的,以便可以用扳手旋转,增加转矩?如果去掉木柄,把钢杆做成适合电钻的样子行不行?是不是可以为规格不同的起子做几种可以互相替换的钢杆?列定语表最基本的前提是对每一个部件提问:“为什么这东西一定要这么做?”这样提问有助于打破无意识的思维观念。
随时准备好。你最好随身带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或铅笔,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带一台微型盒式录音机。新的念头一出现,便把它写在纸上或录在磁带上。
科内尔大学的天文学家、作家卡尔·塞根每次一听到心灵的“敲门声”便记录下来。他不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一台盒式录音机,“有时敲击声彬彬有礼,也有时敲击声急促而持久。”塞根说,“总的说来,我发现自己被卷入激情,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我会坐在飞机上,听整整一章的‘敲门声’。”
准备一个地方专门收集存放与每个不同的科目有关的思想记录。思想库可以是文件夹,空鞋盒,或是写字台抽屉。当你有了好的念头,便把它写下来放好。然后当你准备就绪,开始认真考虑的时候,你就有许多过去的设想作为基础。让时间为你服务--启示往往是在半夜里不知不觉地溜进你的大脑。如果你正在设法解决一个问题,你把解决问题的障碍写下来,然后把它们丢在一边去睡觉,不要再想它们,让你的潜意识起作用。当你一觉醒来时,往往已经有了新的设想或解决办法。
在灵感降临时,你不要找不到笔,或者你找不到白纸,或者你缺少颜料,或者你忙得脱不开身。随时随地组织安排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一项“创造力发展调查”结果中发现。在近500份问卷中,约有3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或“很没有创造力”。
尤其是女性,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的比例高于男性甚多。年龄超过50岁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没有创造力”的比例更高得惊人。同时,也有30%的人认为自己的爸爸没有创造力,有35%的人认为自己的妈妈没有创造力。
那么什么是创造力,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创造力呢?研究发现,具备充沛创造力的人,通常具有下列几种特质:
(1)敏觉:凡事由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注意到别人所没有注意的。敏觉是机警过人、观察入微、旁敲侧击。
(2)流畅:能想出多项可能性或答案的能力。流畅是思路通畅、洋洋洒洒、旁征博引。
(3)变通:能发现方法,改变观念、事物与习惯来适应现实情况。变通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随机应变。
(4)独创:有新颖的想法,有出人意外的答案或反应。独创是独特新颖、与众不同、推陈出新。
(5)精密:能周密考虑各种事情,花心思添加新的装饰,将原来事情做得更好。精密是深思熟虑、周密详尽、精益求精。
(6)冒险:有猜测、尝试并面对批判的勇气,敢坚持己见,以及应付未知的状况。冒险是勇于尝试、大胆假设、勇往直前。
(7)挑战:能从混乱中整理出头绪,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挑战是抽丝剥茧、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8)好奇:对事物会产生疑惑,并努力探询、调查,寻找解答。好奇是追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探究真相。
(9)想像:能将脑中意象构思出来,甚至具体化,想像使人超越现实限制。想像是超越现实、异想天开、海阔天空。
(10)分析:会检查事物的每一部分,并探讨、了解彼此的关系。分析是分门别类、相互比较、依序排列。
(11)综合:会把事物的细节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综合是组合重建、包罗万象、综合归纳。
(12)评鉴: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评估出事物的好坏优劣。评鉴是分析判断、品头论足、评估好坏。
智慧型的模仿或者说创造性的模仿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特性,肯定自我的基础上,不仅要学习别人的经验,还要能不拘一格,不断地寻找更多的、更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你的心愿。
能推动和摇撼世界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擅长模仿的人,他们精于学习的艺术,能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而不是贸然前闯,因为他们知道人生也有涯。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前几名的,绝大多数的书里包含一些教你能表现更佳的模式。例如彼得·杜拉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就指出,要做一位杰出企业家及创新者所需的特别做法。他说得十分明白,创新不是一条非常特殊且微妙的过程,而做个企业家也并无神秘与神奇之处,别以为他们是天生好手,都是可由训练而学会的。别怀疑他的话,他就是强调模仿的技巧而被视为现代企管实务之父的。另外,像《一分钟经理人》一书,就是有关人际沟通,简化并有效管理人际关系的典范,里面列举了多位美国最杰出经理人的范例。再如《追求卓越》一书,是提供一份全美最成功企业的范例。像这类的书不胜枚举。我们希望你不仅要学会这些成功的模式,更盼望能超越他们,创立自己的模式。
书中模式,他可以教一条狗改进,也可以教一个人。但我们更希望你能了解它的过程、架构和法则,这样你才能在复制成功上,无往不胜。不要只学会各种模式,还要能不拘泥于一格,不断地寻找更多新的且有效的办法,去完成你的心愿。
要想卓越模仿,你要像个侦探,像个测量员,不断地质疑并找出得以成功的痕迹来。
人生大部分的学习,其基本观点之一,就是从他人的成功里汲取经验。
在科技领域中,无论是工程或电脑设计,每往前跨进一步,都是循着先前的发现和突破。在商业世界里,不从以往学习,不会像创作艺术般经营公司,必然会消失。这个道理是我们都深信不疑的。
然而,人类行为的世界,却是依然使用过时理论及资料的少数领域之一。我们中有许多人,还在那种19世纪心智行为的模式中打转。例如把某种事命名为“沮丧”,你知道会怎么样?我们就真的沮丧了。真的,那些理论还真是屡试不爽的预言家呢。
模仿是件有力的工具,但那只是让你用来拓展你自己的方式、你自己的做法、你自己的透视力,没有任何做法是能永远畅行无阻的。
模仿对每个人而言都不困难,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做这件事。孩子是怎么学会说话的?体坛新手是怎么跟前辈学习的?一个有抱负的商人又是怎么成立他的公司的?全是模仿来的。这里举个在商场中简单的模仿例子。现代社会有个通性,就是在甲地可行的,往往在乙地也能适用。所以在商场有些人能够赚大钱,就是透过我们所说的跟进方式。如果有人在底特律的商店街,开了一家生意鼎盛的巧克力糕饼店,那你看着吧,在达拉斯也会成立相同的商业店;如果有人在芝加哥经营一家专门供应奇装异服以达宣传效果的生意,很有可能在洛杉矶和纽约也会有相同的生意出现。所以有很多人事业成功,就是在市场尚未饱和之前“把甲地成功的做法,依样画葫芦地搬到乙地去”,就这么成功了。类似同样情形,你可以学习别人证明有效的方式再制一个。如果可能,再加强一下,成功就有如探囊取物了。
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模仿者首推日本。日本经济令人目眩的背后是什么?是了不得的创新?可能有一些吧,但是如果你翻开过去20年的工业历史,就会发现很少有重大的新产品或尖端的科技是发源于日本。日本人只不过剽窃了美国的点子和商品,从汽车到半导体的一切东西,再加以巧妙的模仿,只保留精华,改进其余部分。
有许多人公认卡内基是世界首富,你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吗?很简单,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人的一举一动,研究他们的信念,模仿他们的做法,就有了今天。为什么米切尔不只是活下来,而且能够从别人所无法忍受的打击中振作起来?当他还躺在病床上时,好友就为他念一些曾经克服重大难关之人的事迹,这让他有模仿的对象,使得奋发的意念压过他所遭受的悲惨经历,他才有了今天。所以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他的境遇,而在于他选择从什么角度去看自己,从哪些方面去着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