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最有价值的8条投资商律
2375300000023

第23章 “短炒”变“长持”:巴菲特的投资智慧(3)

“大家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到,如果年底我们一口气将所有的有价证券按市价全部出售,那么,我们需要支付的资本利得税将高达11亿美元,但这11亿美元的负债真的就跟年末后15天内要付给厂商的货款完全相同或类似吗?很显然并非如此,尽管这两个项目对经审计的资产净值的影响是相同的,都使其减少了11亿美元。另外,由于我们很大程度上根本没有抛售股票的打算,政府就没有办法征收所得税,那么递延所得税的负债项目是不是毫无意义的会计虚构呢?很显然答案也不是。用经济术语来讲,这种资本利得税负债就好像是美国财政部借给我们的无息贷款,而且到期日由我们自己来选择(当然除非国会更改为在实现之前就征税),这种‘贷款’还有另外一些很奇怪的特点:它只能被用来购买个别股价不断上涨的股票,而且贷款规模会随着市场价格每天的波动而上下波动,有时也会因为税率变动而变动,事实上这种递延所得税负债有些类似于一笔非常庞大的资产转让税,只有在我们选择从一种资产转向另一种资产时才需要缴纳。实际上,我们在1989年出售了一小部分持股,结果对于产生的2.24亿美元的利润,需要缴纳7600万美元的转让税。

让我们来看一个很极端的例子。让我们想象一下,伯克希尔公司只有1美元可用来进行证券投资,但它每年却有1倍的收益,然后我们在每年年底卖出。进一步想象在随后的19年内我们运用税后收益重复进行投资。由于每次出售股票时我们都需要缴纳34%的资本利得税,那么,在20年后,我们总共要缴纳给政府13000美元,而我们自己还可以赚到25250美元,看起来还不错。然而要是我们进行了一项梦幻投资,在20年内翻了20倍,我们投入的1美元将会增至1048576美元。当我们将投资变现时,根据35%的税率缴纳约356500美元的资本利得税之后,还能赚到692000美元。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投资结果差异,唯一的原因就是纳税的时机不同。有意思的是政府在第二种情形下得到的税收与第一种情形下相比约为27∶1,与我们在两种情形下的利润比例完全相同,当然政府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等待这笔税金。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说:“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这种简单的数学计算结果就倾向采用长期投资策略。事实上,通过更频繁地从一项投资转向另一项投资,我们还可能获取更多的税后利润。许多年之前,查理和我就是这样做的。但现在,我们宁愿呆在原地不动,虽然这样意味着略低一些的投资回报。我们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我们深感美妙的业务合作关系是如此宝贵又令人愉快,以至于我们希望继续保持下去。做这种决定对我们来说非常容易,因为我们相信这样的关系一定会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投资成果,虽然可能不是最优的。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认为除非我们思维不正常,才会舍弃那些我们熟悉的有趣且令人敬佩的人,而与那些我们并不了解而且资质平平的人相伴。这有些类似于为了金钱而结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选择,尤其是一个人已经非常富有却还要如此选择时,肯定是精神错乱。”

七、频繁交易造成巨额财富损失

总体而言,过分活跃的股票市场无形中损害了理性的资产配置,而使蛋糕收缩变小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的年报中详细讨论了股票频繁交易带来的巨额的交易成本以及股东财富的惊人损失。

“股票市场的讽刺之一是强调交易的活跃性。使用‘交易性’和‘流动性’这种名词的经纪商对那些成交量很大的公司赞不绝口(这些不能填满你口袋的经纪商很有信心能够填满你的耳朵)。但是,投资者必须明白,对在赌桌旁负责兑付筹码的人来说的好事,对客户来说未必是好事。一个过度活跃的股票市场其实是企业的窃贼。

例如,请你考虑一家净资产收益率是12%的典型公司。假定,其股票换手率每年高达100%,每次买入和卖出的手续费为1%(对于低价位公司来说手续费要高得多),以账面价值买卖一次股票,那么,我们所假设的这家公司股东们总体上要支付公司当年资产净值的2%作为股票交易的成本。这种股票交易活动对企业的盈利毫无意义,而且对股东来说意味着公司盈利的1/6通过交易的‘摩擦’成本消耗掉了。

所有这些交易形成了一场代价相当昂贵的听音乐抢椅子游戏。如果一家政府机构要对公司或者投资者的盈利征收16.66%的新增税收,你能想象这会导致公司和投资者疯狂般地痛苦反应吗?通过市场过度活跃的交易行为,投资者付出的交易成本相当于他们自己对自己征收了这种重税。

市场日成交量1亿股的(如果把场外交易也算在内,那么这种成交量在今天已经是非常低了)交易日对股东来说不是福音,而是诅咒,因为这意味着,相对于日成交量5000万股的交易日,股东们为变换坐椅要支付两倍的手续费。如果日成交量1亿股的状况持续1年,而且每次买进卖出的平均成本是每股15美分,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坐椅变换税总计约75亿美元,大致相当于财富500强中最大的4家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和德士古石油公司1982年的利润总和。

1982年底,这些公司总计有750亿美元的净资产,而且它们的净资产和净利润占整个财富500强的12%以上。在我们前面的假设情况中,投资者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对‘突然改变财务立场’的爱好,每年总计要从这些惊人的资产总值中消耗掉这些资产创造的全部利润。而且,每年为坐椅变换的投资建议支付的资产管理费用总计为20亿美元,相当于投资者前五大银行集团的花旗银行、美洲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汉华银行和J.P.摩根银行的全部利润。这些昂贵的过度行为可以决定谁能吃到蛋糕,但它们不能做大蛋糕。

我们当然知道所谓做大蛋糕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交易活动可以提高资产配置过程中的理性。我们认为这个观点貌似正确其实则不然。亚当·斯密曾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中的所有并非共同协调的行动,会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经济取得最大的增长。我们的观点是,赌场式的市场以及一触即发的投资管理人员,就像一只看不见的脚,绊倒并减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

八、警惕长期投资的盲区

比如我发现可口可乐在白水饮料方面还未有积极发展,因此写了一封信给公司总部,希望能做这种改革。如果这个建议在未来几年内未被接受,而世界人口又渐渐的都喝矿泉水而大量减少喝可乐的话,百多年历史的可口可乐股票,也应该卖出!

——沃伦·巴菲特

一个要澄清的问题是,巴菲特致富的核心武器是投资,而不单单是长期持股。他鼓励长期投资,但前提是这些企业真正值得长期投资。他完全不会接受投资风险,只有在确认没有任何风险的前提下才会出手。他认为如果一项投资有风险的话,你要求再高的回报率也是没用的,因为那个风险并不会因此而减低。他只寻找风险几近至零的行业和公司。他在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中明确说:“我不会拿你们所拥有和所需要的资金,冒险去追求你们所没有和不需要的金钱。”

国内有些投资者没有明白这一点,只表面化地记住了“长期持股”,所以在被套牢后,索性学起了巴菲特,做长期投资者了。这是严重的误解。没有了投资这个前提,或者说前提错了,盲目的长期持股损失可能更为惨痛。这一点,那些有过沉痛代价的老资格股民,一定有切肤之痛。

根据1999年初的《远东经济评论》报道,九个亚洲股市里,有八个国家的基金,在过去五年里普遍非但没有赚钱,反而还把投资人的母金亏损掉不少。投资世界的一大特点是,如果你输了20%,你必须要赚回25%才刚好回本。如果你亏了50%,那你就必须赚回100%才能回本。这是投资人不可忽略的重点。

不错,共同基金整天叫人不要害怕,只要有耐心等待,“长远投资”肯定致富。问题是,要等多久?如果你像一些国内基金投资人那样的这几年来购买基金而看着它下跌50%,那要等多久才能回到几年前买入时的价钱呢?把血汗钱交给人管理5~10年后,又再把同样数目的资金交回投资人,肯定不是投资人的投资概念。

巴菲特也鼓励投资人买入股票后应长期持有。但如果你仔细注意听他所讲的,你就会发现他讲这话时多加了两点:

(1)这些公司必须是优秀的公司。全世界各地的基金经理随时都持有近百种(亚洲)、甚至是上千种(美国)股票。试问:股市里,难道真的有那么多家优秀公司吗?这种广撒网式的投资法,绝对不是成功投资家的投资概念。

(2)只有在这些优秀公司继续保持优秀状况时,我们才可以继续持有它们。这说明了投资不应是百分之百肯定是永远的。我们要一直不停地观察市场。

其实,就算是一家公司的基本优势还存在着,但如果我们发现还有一家竞争者也同样拥有这个优势,但股价只是它的一半时,则可以卖掉前者而买入后者。巴菲特于1997年卖出大部分的麦当劳股票,买入另一家快餐业公司的例子就是明证。虽然巴菲特说这是两个不相干的买卖,他仍然觉得麦当劳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价格正确时可以买入,但也显示出交换行业股现象的存在。

有一些投资人习惯于认为,巴菲特持有的股票就是值得投资的股票。其实并非如此。由于波克希尔·哈萨威作为法人的企业税率很高,相当于个人投资者所得税率的两倍多(个人所得税率为15%),因此巴菲特所持股票无论价格多高,只要不卖,他就可以避免交纳高额税金,这对于他和他的公司可以说风险相当低。也就是说,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如果巴菲特没有在一个高价位卖出股票的话,他放弃的仅仅是65%的差价利润,而个人投资者则是放弃了85%的差价利润。因此,如果巴菲特卖出了哪只股票,就表明他对这个公司的前景看淡而“不得不”出手了。

通常,巴菲特不到最后时刻就不会公开抛售他持有的那只股票,投资者要摸清他的投资轨迹并不容易。由此看来,与其模仿巴菲特的投资风格,还不如先学习学习他的思维方法,也许这更有利于投资者抓住沃伦·巴菲特投资理念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