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王风·君子于役》
她在日影衔山时,赶着牛羊从山上下来,又将鸡赶回圈里。生活是这样平静。如果她没有回头,对着村外远山凝望,喃喃说出那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我的丈夫去行役,不知何日是归期,几时才能归故里?
似吟似唱,似有若无地泄露了她的思念苦楚。丈夫在外服役啊,叫人如何不挂念——“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李白诗:“蚕饥妾欲去,五马莫流连。”那饲蚕的美人心有担当,有斤两。《君子于役》里的美人亦如此。丈夫不在家,她要担负整个家庭,鸡牛羊也仿佛是自家的孩子需要照顾,饶是这样繁忙仍对丈夫惦念不止,亦是这样沉着而有斤两。
思情若是像杜丽娘柳梦梅那般,纵是生死不悔也只能拿来做话本艳情小说看,赞叹一声旖旎便丢开手。故事一旦精美得像镂刻的花,便只能供装饰消遣。似这乡间女子这样,无一语刻意浪漫无一事惺惺作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诚恳安稳地度日,却叫人不得不说她漂亮如真花,芬芳摇曳。
诗中“君子于役”的“役”,不能确指是什么事。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去边地戍防。“君子”在当时统指贵族阶层的人物,但诗中“君子”的家中养着鸡和牛羊之类,显然地位又不是特别高,大概只是一位武士。
说起“贵族”,现在感觉好像很牛气似的,其实先秦时代下层贵族的生活,并不比后世普通农民好到哪里去。
《君子于役》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题材并不新鲜,却又与一般的思妇诗绝不雷同。《诗经》里的思妇诗或是从女子角度入笔,遥想丈夫在外的艰辛,或是从男子角度入笔,幻想闺中人此际是如何牵记自己。
《君子于役》打破这种成例,别有一段天然姿态。它起首破题之后,就先描写了夕阳西下的乡村景色。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习惯举轻若重,着意将一份思念写到一叶惊秋的地步。《君子于役》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举重若轻。这是我一直喜欢这诗的原因。它那么淡然,那么深重。
初中的时候学到这首诗,是学得最早的启蒙篇章之一。我偏爱它,因它诗意准确,没有那么多似是而非的深刻解读。一个人若没有负担就清朗,一首诗若没有负担就清亮。虽然是很多年前学的诗,可依然能记得诗意,轻松回忆起诗中的画面,展现出的意境。
好像能看到那妇人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延伸、通向远方的道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仿佛还在那里,她一直在感动我们。
她怀念亲人的深挚感情宛如一股清澈见底的溪水,曲折蜿蜒地流淌着,千年不涸。她的思念,用日常的风月加以映衬,再用“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其有佸”、“如之何勿思”、“苟无饥渴”——这些传神之笔来点破深化,愈加显得她思情绵邈,心似莲花艳。
此时我在丽江乡下,此时正当黄昏,窗外一泓深静湖水,渐渐溶于暮色之中,群山静默。院里有人声狗吠和鸡鸣,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白日的劳作是辛苦的,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升起,灯火温暖跳动,归家之后喝口水,吃碗饭,和妻儿聊几句闲话,有邻人捧着饭碗来串门……这些画面本身就有自然隽永的情味,天然的妙趣。在这种温暖中,突然一个女子悠悠叹息,淡淡一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分明能感受到她的愁思有多浓重。
诗文是这样的,若节奏太快,没有铺陈,显不出山水起伏,抒情效果就出不来;像一个人太着急说话,反而不能从容表达,或者急巴巴说得寡淡无味不能叫人印象深刻。假如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续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没有这么自然、从容。思妇的思念也就不能舒展。在劳作的间隙仍压抑不住流露出来的思念,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
黄昏,常给人一种压抑,无法释放的通感。昏沉的暮色最易引得旅人愁绪万端。可是对于农人来说,却是一天中最温暖最放松的时刻。一家人从畈田地头上归来,围拢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抽抽水烟,闲话家常,这是非常温馨的时刻。可是在这时候,诗里那位女子的丈夫犹在远方。在倦鸟归巢的一刻,她生活中的缺失的部分也分外明显,别人合家欢聚,她却倚门而立,怅惘地期待着。
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会这么煎熬。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诗中的她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而当此时,服役在外的男子又作何想呢?“王风”里有一首《扬之水》可以互证。《扬之水》中的戍卒因被派往国外驻守不能归家,思念妻室,所作诗曰: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君子于役》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
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民歌最常用的手段。但第二章的末句,也就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能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是最平常的话,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深和挚。
这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触了人心中最柔软易感的部位:即使你不在我身边,我也要你一切都好。若一日,我懂得这样想你,才是真的思念。
不要小看这诗里的思妇与黄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述实在有天然之妙。《君子于役》选择日暮的景象加以描绘,与思妇怀人的感伤心情交互映衬。这种薄暮思归的意境是有独创性和开创性的,在后世无数诗词、戏文、小说里无数次地被提炼再现。
昨夜读宋词,见柳永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不由在这悲伤中徘徊不去,他终生迷恋,一遍遍倾心演绎。
独立黄昏,斯人憔悴,思念如昙花般惊艳,开始的开始,是从一个女人叹息声中飞落。